當家長說「不是故意的」,我該怎麼回?
這天,我們的老師在接孩子放學時,提到K生在操場玩耍時,不小心從斜坡上衝下去,撞到了正在上坡的同學。
老師馬上關心同學的狀況,也請K生道歉。但更重要的是——這不是單一事件,我們發現這樣「高速衝撞」的情況,在幾次自由活動中已經出現好幾次,並不是完全無意。
當我們和家長說明,希望在家也能一起協助提醒行為界線,家長這樣回覆:
「我們在家也有跟他說啊,他一開始還故意做鬼臉,直到我拿出『愛的小手』才認真;然後他開始爸爸爸爸的叫。」
「因為爸爸平常會玩一種身體遊戲,讓他跳山洞,身體去撞他,後來我們就不玩這個了,怕他會去撞別人。」
然後又補上一句很有畫面感的話:
「他吃軟不吃硬,我需要一直提醒他不能有兩套標準。」
我一邊看訊息,一邊想著——嗯,媽媽其實知道「兩套標準」是問題,但家裡還是給了「軟的特權」和「爸爸限定版的暴衝遊戲」。難怪孩子一走進團體,就不清楚什麼叫「不能這樣玩」;因為在家,他是可以用身體開路的王者。
但在幼兒園不是。
在團體中,沒有誰是站著不動的背景人物,所有孩子的安全與感受都同等重要。你的一個高速衝撞,是別人的一場意外和驚嚇。
所以我這樣回覆媽媽:
「謝謝您分享家中的互動狀況,我們觀察到K生在與同儕相處時,會以熟悉的身體互動方式表達情感與需求,但這樣的方式在團體中容易造成他人不適或誤解⋯⋯希望家中也能一起幫忙釐清界線,哪些是和朋友可以互動的方式,哪些是家庭間才會出現的模式⋯⋯」
我沒有責備她,因為我知道她其實也辛苦,當媽媽的都在學習
但我也不能不說,因為孩子需要有人幫他看到,
不是世界容不下他的個性,而是他還沒學會怎麼和團體溫柔互動。
🌱教育不是矯正,而是幫助他們活得更自由。
因為如果他總是衝撞,是不是也代表他從來沒學過「怎麼溫柔地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