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看起來很忙」,但其實什麼都沒推進? 有報表、有統計、有會議、有追蹤紀錄,大家都動起來了,但問題依然卡在原地。
有段時間,我開始懷疑:為什麼開了這麼多會,事情卻沒有比較清楚?
為什麼報表做完了、數據整理好了,卻依然混亂?
我以為是我不夠積極、不夠有效率。
後來才明白,開會的本質,可能就不是為了解決問題——
而是,讓人看見我們有「動起來」。
每週至少一次會議,我反覆將同一份月報表用不同方式切分:這次談 A 到 B 段,下次檢討 B 到 D 區塊。
明明是同一份報表,卻被拆得四分五裂,像是為了製造出「還沒談完的進度」。
整個流程像一場表演,只要大家看起來忙碌,就代表有在做事。
我後來才意識到,開會從來不是要解決問題,只是為了維持「有在處理」的樣子。
這種「制度性假動作」其實正是我當初節奏感崩壞的起點。
我以為自己沒效率,實際上是整套流程早就失靈;
我以為自己太慢、太亂,後來才懂——那根本不是我能靠節奏可以處理的問題。
在無效的節奏裡再怎麼努力也只是消耗, 你會一直動,卻從未靠近真正該處理的地方。
這篇不是要批判誰,而是想誠實地說: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做不好,而是被困在一套假裝有效率的節奏裡, 直到你看見它,才會明白,那不是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