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到「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彷彿只要翻開書本,人就會變好。
但現實是,許多人讀了大量的書,生活卻沒有任何改變。
問題就是出在你對書的多巴胺渴望。讀書的真正目的:改變
無論是功利性的讀書還是非功利性的讀書,讀書的本質都是為了改變。
功利性讀書追求的是技能提升、知識增長、競爭力強化;非功利性讀書追求的是視野拓展、思維深化、精神豐富。
不論是哪種類型的讀書,如果想要藉由讀書帶來改變,不想要再花大把時間看書卻一事無成,那麼就一定要瞭解兩種多巴胺迴路帶來的影響!
選書的陷阱:欲望大腦的誘惑
被想要擁有更多的欲望來自中腦邊緣系統,它讓我們產生一種「擁有更多=更好」的錯覺,而非專注在具體效用。
這種誤區的典型表現是:
- 買書或借書的當下很爽,但回家之後就無感
- 看了書但沒有任何改變
- 追求閱讀數量
這些行為背後的生理機制是依核(Nucleus Accubens, NAc)為了爽快,買書、借書或選書的同時,刻意忽略了問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
真正有效的閱讀:行為改變
想要改變,就得先動用參與情緒、決策和計畫的中腦皮質系統。
不論是指示性明確的商業財經類書籍,還是思想類的人文社科、自然科普類書籍,甚至是文學小說,只要閱讀完能讓自己因為改變觀點而改變行動,那就是對自己有意義的書。
讓我們用心理勵志類的《拖延心理學》舉例。
如果你的目標是改善行動效率。拿到這本書,你的心裡就很清楚要從中獲得什麼:
有效的閱讀結果:
- 理解了人為什麼會拖延
- 認識到拖延是正常現象,不必為此自責
- 學會了克服焦慮的方法
- 開始實際行動,不再做過於詳細的計劃
- 當拖延發生時,能夠識別背後的焦慮並處理它
反之,如果你只是「想要」這本書,帶來的無效的閱讀就會是:
- 只是知道了拖延症的成因
- 拖延時依然不知道該怎麼辦
- 仍然無法接受拖延的自己
- 生活模式沒有任何改變
同樣的書,同樣的內容,效果卻截然不同。
關鍵在於你是否讓知識轉化為行動。
有效閱讀跟無效閱讀的過程,都會動用同樣由多巴胺驅動,但有效的閱讀不只是被動擁有資訊,而是主動讓讀書的慾望與改變的動機和具體計畫結合。
當你讀到拖延相關的內容時,中腦皮質系統會幫你問:
- 為什麼要這本書
- 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 我可以從中獲得什麼
反過來說,如果你在選書的時候,完全沒有上述的想法和動機,那就代表你可能要先放下這本書。
警惕「爽書」的誘惑
有些書讀起來很爽,它們或許文筆優美,或許觀點新穎,或許故事精彩,讀的時候讓人欲罷不能。但如果看完之後你的生活方式還是一模一樣,沒有任何改變,那麼這本書對你來說就只是閱讀量的累積而已。
問題不在於書本身,而在於它們對你而言只是消費品,只是打發時間用的消遣。
就像美食能滿足味蕾卻不一定營養均衡一樣,「爽書」能滿足閱讀慾望卻不一定能帶來成長。
面對「非讀不可」的書
學生經常面對一種特殊情況:非讀不可的書。
這些書通常是為了完成作業或報告而必須閱讀的,你可能對內容不感興趣,但不得不讀。
面對這種情況,你有兩種選擇:
- 短期利益導向: 讀完寫完報告,獲得學分,然後忘記這本書。這種方式雖然完成了任務,但沒有真正的收穫。
- 長期利益導向: 既然一定要讀,就一定要讓自己從中獲得一個新觀點,改變自己的舊有看法。即使是最枯燥的教科書,也要努力找到一個能夠影響你思維或行為的點。
我曾經被迫讀藝術史教科書,文本確實很無聊,但我還是從中學到了一個重要的發現:
石器時代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和蘇美文明的薩爾貢青銅頭像中,動物和人物的描繪竟然如此生動準確。這個發現改變了我的一個根深蒂固的觀點——我本來以為早期的藝術一定很簡陋,或是藝術家就是要天馬行空、感性且浪漫地創作。
但看到這些早期藝術作品後,我才理解到:不論是哪個年代,無論媒材是什麼,主題服務於誰,真正的藝術家一定善於觀察,而不是單憑想像力。
這個新觀點後來也在安德魯路米斯的著作,以及米山舞的訪談中得到驗證。有效的閱讀不只增加了我對藝術史的理解,也影響了我創作的方法。
更多的主動思考和反思,但會讓「被迫閱讀」變成「主動成長」。
結語:重新定義你的書單
當你看到一本新書時,第一個反應往往來自mesolimbic pathway(中腦邊緣獎賞通路)——這是一種想要擁有更多的非理性慾望。
這個古老的神經回路會告訴你:
- 買這本書!
- 收藏這本書!
- 我需要這本書!
但如果你真的想要變得更好,而不只是想要擁有更多,就需要先動用中腦皮質系統進行理性思考:
- 這本書跟我的現狀有什麼關係?
- 它是否有可能拓展我已有的想法?
- 還是我只是單純想要擁有它而已?
書籍的價值只在於能否改變「你」,跟別人的評價沒有半點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