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數位成癮,解鎖大腦潛能:如何從一天滑手機5小時減少到不到30分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是怎麼從平均每天滑手機5小時,減少到一天不到30分鐘?答案就在於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讓潛意識和意識合作,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取代滑手機的習慣。

先聲明我不是什麼僧侶,也不是超級自律的人。尤其是步入大學四年級和辭掉一份打工之後,課程跟打工時間大幅減少,多出來的時間我也不知道怎麼運用,有半年的時間都在渾渾噩噩的狀態下度過。

雖然身邊的朋友推薦了一些管理手機使用的程式,自己也很想改變,但每次看到手機被鎖住就很不爽,用沒多久就還是把它刪了。

直到我理解了大腦的運作原理,才發現

所謂的自律其實可以很懶惰,而且也應該很懶惰
raw-image

為什麼我們會沉迷滑手機?潛意識的真實動機

要減少手機使用時間,首先要理解滑手機背後的心理機制。按照倫敦政經學院的研究框架分析[1]

  1. 「哪些人」(具有特定的心理社會脆弱性)
  2. 在「什麼情況下」(面臨何種困境)
  3. 出於「什麼動機」(例如逃避壓力)
  4. 使用「哪些特定的線上活動」
  5. 最終導致了問題結果

以我自己那陣子會一天滑手機5小時的分析為例:

  1. 不相信自己寫得出小說的我(脆弱性)
  2. 在沒有寫過小說卻又想寫出完美作品的情況下(困境)
  3. 出於想要逃避自己能力不足的現實(動機)
  4. 花太多時間看寫作影片來補償自己寫不出來的缺憾(特定活動)
  5. 導致我最後還是寫不出來,更相信自己不會寫而放棄動筆(問題結果)

這樣分析就能看出:滑手機只是症狀,真正的病因是內心的缺憾

我們的潛意識其實是在用滑手機來「保護」我們,避免面對可能的挫敗。

要防止這種挫敗,就得整合潛意識和意識的行動方向。


理解你的兩種大腦模式

情緒管理書籍《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2]跟認知神經科普書《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3]都認為

我們的一切思緒(thoughts)有兩種:
一種是出於情緒腦、潛意識、充滿生命力的主意(ideas),
一種是出於理性腦、意識和精心計畫的思慮(concerns)。
raw-image

如果把自我想像成一輛馬車:意識是車夫,潛意識是馬匹

當車夫(意識)想要寫小說,但馬匹(潛意識)覺得自己辦不到時,力量更強大的馬匹會說:「想寫是吧?既然寫不出來,就去看寫作影片就好啦!」
於是整台馬車被拖向滑手機的方向。


關鍵​在於要讓馬車朝正確方向前進,不是要強迫控制馬匹,而是要讓馬匹相信「我們能到達目的地」。


壓力圈回到成長圈

理解了意識和潛意識的運作原理,減少手機使用的方法就變得清晰:顛倒計畫的先後順序

  • 好主意(來自成長圈):「我知道怎麼做,就差去做」的想法
  • 思慮(來自壓力圈):「這會不會太難?別人會怎麼想?」的擔憂
  • 本能(來自舒適圈):我會的事情,而且很容易做到。

通常我們做計劃的時候,會想要安排的鉅細靡遺,但從沒有問過自己有沒有能力辦到,之不知道怎麼辦到。這就是我們會失敗,回頭擁抱手機的原因。

我能減少80%滑手機時間,也是因為把目標從「壓力圈」退回「本能+成長圈」,先確定自己有能力辦到,再由意識繼續執行。

兩種大腦的兩步驟策略

第一步:捕捉並記錄好主意(潛意識先行)

如果你讀到這裡產生任何想做的事情,請立刻停下來記錄。
可以是LINE的私密群組、記事本或紙張,只要你能隨時查看。
raw-image


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好主意就是潛意識給你的禮物,是它願意配合的信號。錯失這些信號,就等於拒絕了潛意識的合作。

當時我只是看到網路上教人上色頭髮的教學,想到「這跟素描的基本步驟一樣,應該難不倒我」(舒適圈內的本能),就隨手畫了張三角形概念的草稿。雖然很醜,但這不是問題──這個階段就是要按照已有能力任意發揮,確定想要的概念



第二步:邊做邊改(意識引導潛意識前進)

raw-image

記錄想法等於開始行動。

接下來就是持續前進,重點是不要找好資料才開始,要邊找邊改

我畫完草稿後,發現不太理解透視角度的人體,就用繪圖軟體的模型大概理解體塊構造;風格方面參考我喜歡的藝術家,但只學習我能理解卻沒嘗試過的技巧。

想要嘗試的技巧,只限定於:「我知道怎麼做,就差去做」難度的成長圈。超過我的理解範圍,就一律不做。

只學習自己能夠理解但沒有嘗試過的事情。
如果發現需要讀艱澀資料或補一堆功課,那就是完美主義作祟,把自己推到了壓力圈。

為什麼這個方法能減少手機使用時間?

當我們找到潛意識願意配合的活動時,幾件事會同時發生:

  1. 注意力自然轉移:不再需要用意志力抵抗手機誘惑,因為有更有趣的事情吸引注意力。
  2. 成就感取代補償感:不再需要用滑手機來補償內心缺憾,因為正在創造真實的成就感。
  3. 大腦獎勵機制重新設定:潛意識開始將「做有意義的事」而非「滑手機」視為獲得快樂的途徑。
  4. 自信心逐步建立:每一次邊做邊改都在告訴潛意識「我們做得到」,形成正向循環。


讓潛意識成為你的盟友

減少手機使用時間的秘訣不在於自我控制,而在於重新導向。當潛意識找到願意投入的目標時,它會主動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核心方法只有兩步

  1. 捕捉好主意:記錄潛意識願意嘗試的想法
  2. 邊做邊改:讓意識引導潛意識一步步前進

這就是所謂的「大道無為」:順應自然節奏,讓改變毫不費力地發生。

當你的潛意識有了更好的去處,它自然就不會把你拖向手機了。

raw-image


[1] Kardefelt-Winther, D. (2014). A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ritique of internet addiction research: Towards a model of compensatory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31, 351-354.

[2] 台灣譯名: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原文: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Think。我認為中國的譯名比較中立,台灣的翻譯比較像是處理焦慮的問題。但對於認識大腦如何運作而言,中立的書名會比較容易理解大腦有多麼愛想事情。

[3] 葛詹尼加。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認知神經科學之父葛詹尼加對意志的大哉問。鍾珮君譯。Gazzaniga, M. (2012). Who's in Charge?: Free Will and the Science of the Brain. Hachette UK.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玄成的沙龍
33會員
61內容數
嘗試重新翻譯心理學、神經科學著作,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讓人從生活問題中走出來。
玄成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選擇一個簡單的習慣,每天執行,即使做得不好也沒有關係,持續30天就能看到改變。
Thumbnail
2025/04/26
選擇一個簡單的習慣,每天執行,即使做得不好也沒有關係,持續30天就能看到改變。
Thumbnail
2024/12/18
這篇文章探討了愛情中的常見迷思,特別是「全能者」的幻想和追求不健康愛情的模式。它指出,真正的愛來自於自愛,而不是依賴外界認可或攻略。當我們學會接受自己的侷限性,並尋找內心的豐盈時,才能建立健康的關係,享受自然流動的愛。瞭解心靈的真實需求,讓愛不再是一場戰爭,而是生命的一部分。
Thumbnail
2024/12/18
這篇文章探討了愛情中的常見迷思,特別是「全能者」的幻想和追求不健康愛情的模式。它指出,真正的愛來自於自愛,而不是依賴外界認可或攻略。當我們學會接受自己的侷限性,並尋找內心的豐盈時,才能建立健康的關係,享受自然流動的愛。瞭解心靈的真實需求,讓愛不再是一場戰爭,而是生命的一部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實驗覺果大公開 維持一週的手機減量實驗-每天早上9:00-14:00不使用手機,生活有什麼變化呢? 先來對比一下上週日到本週六與3/31-4/7號手機使用的平均時間。 每日使用時間少了3小時53分鍾,這些多出來的時間用在哪? 首先花在自己喜歡的事上,能夠畫畫、運動、吃飯、洗碗、做例行的家事,
Thumbnail
實驗覺果大公開 維持一週的手機減量實驗-每天早上9:00-14:00不使用手機,生活有什麼變化呢? 先來對比一下上週日到本週六與3/31-4/7號手機使用的平均時間。 每日使用時間少了3小時53分鍾,這些多出來的時間用在哪? 首先花在自己喜歡的事上,能夠畫畫、運動、吃飯、洗碗、做例行的家事,
Thumbnail
在這個世代裡,自律一定會有一個阻礙你的事物,就是「手機」,想要自律?先解決手機。這篇文章分享作者交出手機一週的體驗,以及彼此互相分享交出手機與重新得到手機後的感想,最後提出避免誘惑的方法。
Thumbnail
在這個世代裡,自律一定會有一個阻礙你的事物,就是「手機」,想要自律?先解決手機。這篇文章分享作者交出手機一週的體驗,以及彼此互相分享交出手機與重新得到手機後的感想,最後提出避免誘惑的方法。
Thumbnail
這個禮拜學校放一週的春假,讓我有時間畫畫、唸書、運動,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段期間也保持每日在ig、fb定期更新我的繪本出版計畫(大莫日誌)。 但,我依舊覺得時間不夠用。 雖然假期很長,讓我有時間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但也增加很多我滑手機的時間,有時一天螢幕時間還高達11小時,導致時間不知不覺就溜走
Thumbnail
這個禮拜學校放一週的春假,讓我有時間畫畫、唸書、運動,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段期間也保持每日在ig、fb定期更新我的繪本出版計畫(大莫日誌)。 但,我依舊覺得時間不夠用。 雖然假期很長,讓我有時間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但也增加很多我滑手機的時間,有時一天螢幕時間還高達11小時,導致時間不知不覺就溜走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
Thumbnail
今年年初有點找不到生活的動力,下班回家後只想耍廢 連煮飯都發懶,二月希望自己可以振作起來 設定了「動起來」這個目標 但是即使設定目標後,仍是沒什麼動力 有天下班,突然發現,好像只要抽離3C的世界 自然而然就會想要去做些什麼 每天下班一點一點地完成 一個月回顧下來的成果好像還不錯
Thumbnail
今年年初有點找不到生活的動力,下班回家後只想耍廢 連煮飯都發懶,二月希望自己可以振作起來 設定了「動起來」這個目標 但是即使設定目標後,仍是沒什麼動力 有天下班,突然發現,好像只要抽離3C的世界 自然而然就會想要去做些什麼 每天下班一點一點地完成 一個月回顧下來的成果好像還不錯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是這樣子呢? 先玩手機一下子再去學習,結果一看手機就是2個小時 先吃點零食再去做家事,結果吃完一袋又一袋,還是不想做家事 如果你是這樣的情況,從現在開始你就要開始改變吧 這裡分享3個教你如何逼自己學習的方法 第一 心理暗示尋找榜樣,督促自己學習 不要小看心裡暗示的作用,可以在心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是這樣子呢? 先玩手機一下子再去學習,結果一看手機就是2個小時 先吃點零食再去做家事,結果吃完一袋又一袋,還是不想做家事 如果你是這樣的情況,從現在開始你就要開始改變吧 這裡分享3個教你如何逼自己學習的方法 第一 心理暗示尋找榜樣,督促自己學習 不要小看心裡暗示的作用,可以在心
Thumbnail
是此時大腦是放鬆的,是乾淨的,是純粹的……
Thumbnail
是此時大腦是放鬆的,是乾淨的,是純粹的……
Thumbnail
這一周平均一天,使用手機的時間控制在使用一小時以內,常用軟體的前五名具體做了如下: 1.Safari: 下意識拿起手機第一件事情,還是上網看資料。 2.FB: 主要看我關注的幾個粉專的財...
Thumbnail
這一周平均一天,使用手機的時間控制在使用一小時以內,常用軟體的前五名具體做了如下: 1.Safari: 下意識拿起手機第一件事情,還是上網看資料。 2.FB: 主要看我關注的幾個粉專的財...
Thumbnail
好像問題主要是出在「人一天能做的決策量有限」的設定上。
Thumbnail
好像問題主要是出在「人一天能做的決策量有限」的設定上。
Thumbnail
如果你也想戒掉耍廢和玩手機的習慣,少發點 Threads 廢文了,寫閱讀心得吧。
Thumbnail
如果你也想戒掉耍廢和玩手機的習慣,少發點 Threads 廢文了,寫閱讀心得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