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結束後,主管當著全場稱讚小許:「這次架構清楚,感謝你的主動統整。」
你微笑著拍手,心裡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直到回到座位,你下意識地打開自己的原始簡報檔案——那些前一晚還熬夜修改、仔細排版的頁面,今天沒有被呈現,也沒有被提起。
你沒有生氣,也沒有覺得自己被冒犯。你只是靜靜地,把檔案關上。隔壁同事問:「你還好嗎?」
你反射性地笑著回:「沒事啊。」
你真的沒事嗎?還是你只是太習慣了,把「有感覺」翻譯成「不麻煩別人」?

🧠 成長的代價,有時是一段沒被說完的內心劇場
職場裡,那些最讓人疲憊的時刻,常不是被責備或失敗本身,
而是那些你明明有努力、有在意、也有感覺的片段,被無聲地忽略、壓下、甚至合理化。
你看起來撐過去了,但其實——
有些事沒處理完,就還沒真的過去。
💥 W.O.U.N.D.S.:那些「說不出口的痛感」是怎麼留下來的?
W – Wrong|我是不是又搞砸了?
內容被刪了,你第一個懷疑的不是流程,而是自己是不是哪裡沒準備好。
O – Overlooked|是不是又被跳過了?
明明有貢獻,卻沒有一句話提起,讓你懷疑自己的存在是不是其實可有可無。
U – Unspoken|我其實想說,但還是忍住了。
你不是沒話說,而是覺得那時說了也不會被理解,於是再一次選擇了沉默。
N – No Control|我只是被推著走。
你交了內容、等著指示,但過程怎麼變、結果怎麼呈現,你從頭到尾都沒有參與感。
D – Disappointed|跟我期待的完全不一樣。
你本來很期待這次簡報可以呈現自己思考的價值,沒想到成了被替代的附屬。
S – Strained|慢一步,就像是沒參與。
你那幾天剛好忙別的專案,跟不上進度,回來時你的頁面就被改掉了。
不是誰故意刪你,而是你再一次感受到:只要我沒繼續推,角色就會被遺忘。
🧩 面對這些「成長痛」,多數人怎麼處理?
你可能會選擇:
- 忙別的事,讓情緒自己沉下去
- 告訴自己不要玻璃心
- 安慰自己這是職場常態
- 不再主動參與,以免再受傷
- 或更用力表現,希望下次能「撐住存在感」
這些方式短期有效,但長期下來,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習慣「無感」和「不說」,而這些未處理的成長痛,會變成下一次卡住的開端。
✨ 小結|你撐過去的那些事,也許還在你心裡「等被理解」
你不是太敏感,也不是不夠堅強。
你只是走得太快,來不及停下來,問自己:「那次經歷,真的過去了嗎?」
🎯 真正的成長,不是一次比一次更撐,而是一次比一次更能理解自己內在的起伏。
你可以練習這麼問自己:
- 那次經歷裡,我的感覺是什麼?
- 我當下沒有說出口的部分,現在能幫自己說出來嗎?
- 我要怎麼在下次,給自己的聲音多一點空間?
不是要翻舊帳,而是要讓這些舊帳不再暗地裡支配你。
因為那些沒說清的成長痛,不會憑空消失——
它們會變成你每次「再退一步」的理由,也可能變成你每次「不再相信」的起點。
理解,是最溫柔也最強韌的療癒方式。
你可以選擇開始,慢慢說出來,哪怕只是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