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日本朋友分享給我一個很棒的觀點:將「煩惱」視為情緒層面的困擾,「課題」則是可實際行動解決的問題。也讓我想起了瑜伽哲學中所強調的「覺察」與「內觀」。 煩惱,是情緒的糾纏;課題,是行動的方向 ;
試著問問自己: 「這件事,我能做什麼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課題」,你可以開始擬定對策,逐步解決。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例如對方的想法、過去已發生的事,那可能就是「煩惱」,需要的是放下與接納。 這種分類不僅清晰,也讓人安心。因為一旦你知道哪些事是可以掌握的,就能將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而對那些無法改變的部分,也能學會放下,不再消耗情緒能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煩惱。有些是職場上的壓力,有些來自人際關係的摩擦,有些則是不安、焦慮或自我懷疑。而我經常陷入全是煩惱的狀態中…非常感謝日本朋友指導我如何辨識「煩惱」還是「課題」...瑜伽哲學中的「覺察力」正是關鍵, 在瑜伽的練習中,「觀察,不批判。」這就是培養覺察力的開始。當你在體位法中停留、感受身體的緊繃與釋放時,你也同時在練習如何感受自己的情緒、思想和反應,而不是馬上被它們牽著走。 這樣的內觀練習,能幫助你更快速地分辨當下的情緒是「煩惱」還是「課題」,從而做出更智慧的選擇。情緒不等於問題,清晰才有力量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感到焦慮、懷疑、挫敗。這些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但如果我們能學會區分「煩惱」與「課題」,就能從情緒的海洋中站起來,踏上更穩定的行動之路。 瑜伽教我們停下來、觀察、然後從內而外回到當下的自己。願你也能在煩亂的日子裡,找到一種清晰的寧靜,轉動那一絲絲「覺察」的力量,讓人生的每一步,都踏得更穩更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