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經這樣:看到一段話說得很有道理,就立刻截圖、分享、轉貼。
你並不是想騙人,甚至可能真的很認同,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我真的「懂」這段話嗎?還是只是覺得它講得很像我會講的話?
這是資訊焦慮時代裡,最容易被忽略的自我判斷問題。
「有共鳴」不代表「有理解」
演算法讓你越來越容易看到你喜歡的東西,也越來越容易看到你「已經相信的東西」。
久而久之,你開始誤以為:只要覺得有感覺,那就是正確的。
但感覺會騙人,尤其是當你一直在滑、一直在轉、一直在累積「我好像懂很多」的那種資訊成就感。
你不是真的錯,你只是沒把那些看起來很熟的話「拆開來想一遍」。
真正的理解,是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重說一次
你有試過嗎?把你剛剛看到的一段話,合上手機,然後用你自己的語言重新說一遍。
你會發現有些句子,你根本說不清楚。你知道它「聽起來很對」,但你說不出為什麼它是對的。
這不是你的問題,這是因為你還沒內化它。資訊還在你之外,它還沒進到你腦子裡。
不是不要分享,而是請你先對話過一遍
每一段你想分享的內容,都是一個機會:你可以選擇只是傳遞,或是先自己問一遍:
- 這段話我有親身經歷過嗎?
- 我能不能補充一個例子?
- 如果朋友問我這句是什麼意思,我講得出來嗎?
這些問題不會讓你變慢,只會讓你變得更有分辨力。
下一篇,我們來談談「快思快判」是怎麼養成的
你會發現:我們現在不是資訊接收太少,而是「回應太快」。
你看到一個觀點,馬上點讚、馬上轉發、馬上認同——但幾乎沒有一秒鐘是用來想的。
下一篇,我們要拆解這種「下意識反應」是怎麼變成默認節奏的。
如果你願意,我們會一起練習:怎麼讓每一次資訊輸入,多停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