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台灣,你很難買的100%純MIT的產品。為什麼?因為台灣是一個小島,本身的資源不夠豐富,市場不夠大。你認為的MIT產品,有很多零件背後都是中國製造。這本身沒有甚麼不好,也沒有辦法,可是的確造成了一個漏洞,讓有心人可以洗產地。
法律是用來規範守規矩的人,有人按部就班,讓關鍵製程在台灣加工,讓台灣製程超過法定的35%附加價值。但是更多的商人,是直接進口低價品,讓虛擬價值超過法定標準,同樣是標榜MIT。其實讓台灣小廠真正難以生存的,不是低價的陸製品,而是打著MIT名號,卻低價販售的洗產地品。
早期的品牌商、代理商雖然進口低價品,利用資訊不對等賺取高額價差,可是我認為他們至少做了"把關"的動作。不要小看這個把關的動作,背後隱藏相當大的成本。可是目前進口容易價格透明,越來越多代理商只看獲利,也不願意去把關產品品質,其實傷害的是整個市場。客人常常問我:原木筷的木頭是哪裡來的?台灣嗎?
我說:中國或越南,台灣禁伐很久了,基本上很難買到台灣產的木頭。
「中國跟越南的木筷這麼便宜,你為什麼賣這麼貴?」客人通常會接著問。
『貴在工,這就是一雙一雙手工車削的,只有手工製作才能接合的這麼細緻』這是我的一貫回答。但是除了工之外,有更多的隱形成本客人看不到。
譬如木筷,的確中國大陸與越南非常便宜,價差非常的大。可是品質落差也非常的大,不是說買貴的品質就一定好,便宜的就差。真的沒有絕對,每次進口半成品近來都跟賭博一樣。這批木材不行,這批木材尺寸不穩定,這批木材染過色漂過白,這批木材裂縫很多,這批木材尺寸不是我要的。常常進口整批半成品,整批半成品都不合格要丟棄,這些都是客人看不到的隱形成本。
設計產品找國外製造廠,這中間的開發成本很高。開發後進口半成品近來,需要品質把關,又是一筆不小的成本。進來台灣之後關鍵製程加工,又疊了大半成本。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細節,就是一種堅持。
所以有時候看到某些廠牌,某些產品。標榜著MIT,賣著不可思議的價格。「你要確耶~真的要這樣玩?」這些前輩已經失去了成長茁壯建立品牌的最好時機,現在繼續挾帶著過去紅利時代累積的資源,繼續榨乾僅存的價值,是不給新品牌活路,還是不給未來的自己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