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可以理解,他當主管也很辛苦。」
「我覺得還好啦,我沒那麼玻璃心。」
你是不是也曾經這樣對自己說過?但這些話,真的是你心裡的聲音,還是你學會了「不可以覺得痛」?
一位被「合理化傷害」綁住的主管
Linda 是一位科技業中階主管,外表溫和理性,對部屬有求必應,對上層也永遠配合。然而她私下常常感到極度疲憊與被利用。
有次,她主導了一個關鍵專案,結果功勞卻被主管全數收走,甚至連她的名字都沒被提起。但當我們聊到這件事時,她只是淡淡地說:
「這沒什麼啦,他們也有壓力,而且我不是為了被表揚才做事的。」
聽起來很成熟,對吧?
但其實她心裡憤怒、失望,甚至覺得自己被剝奪。但多年來,她早已習慣把這些感受吞下去,並轉化成看似寬容、體諒的「合理化」。
合理化,其實是一種不敢面對創傷的防衛
「淡化與合理化」其實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
這不代表你沒受傷,而是你學會了怎麼「看起來沒事」。
你越能為傷害找理由,越可能是在自我麻痺。問題是,這些未處理的傷痛,不會憑空消失,它們會「轉移」:
- 在部屬身上變得特別敏感,容不得失誤。
- 對同儕冷淡疏離,不再信任合作。
- 或是在社群媒體上,無意識地釋放憤怒與批判。
傷痛一旦被否認,最終只會換一個形式出現。
停止否認情緒,才有真正的修復
- 允許自己受傷:不是軟弱,而是勇敢。面對「我很委屈」、「我真的很生氣」,是自我覺察的第一步。
- 把「體諒別人」的習慣,換成「也體諒自己」:成熟不是一味包容,而是知道何時該設界線。
- 找一個安全的出口:可以是信任的朋友、教練或心理專業者,讓你把那些年你說服自己不痛的傷,慢慢說出來。
- 覺察「情緒的轉移」:當你發現自己無故對某人發怒或退縮,停下來問自己:「這真的是他的錯,還是我把舊的情緒轉嫁給他?」
“What you resist, persists.”——心理學家Carl Jung
你壓抑的,不會消失;反而會以更強烈的方式回來找你。
寫給每一位在職場中壓抑自己的你:
你不是脆弱,而是太堅強。堅強到連自己的痛,都選擇不承認。
但你知道嗎?真正的勇敢,不是說「我沒事」,而是願意說出「我受傷了」。
當你一再替別人找理由,試圖讓傷口變得「沒那麼嚴重」,你其實也在否定那個曾經為了生存、為了不被丟下而默默忍耐的自己。
那個人,也許就是你。
請你記得:你的感受,不需要比較才算數,不需要合理化才有價值。
你的委屈,不需要換成寬容才被允許存在。
你值得被看見,不是因為你撐住了多少痛,而是你本來就有被善待的資格。
從今天起,不用再替別人的行為找藉口,試著把手伸向自己,說一句:
「我懂你很辛苦,我會陪你慢慢好起來。」
如果這篇文章有觸動你心中某個角落,也許你可以把它分享給正在「假裝沒事」的朋友,讓他知道——他不是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