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北漂人,從台南到台北工作。但其實,從大學開始到外地念書、當兵——算一算,離家也十四年了。
這樣一個南部子弟,照理說應該很討厭台北、很想回家才對?
但我沒有特別愛台北,只是更不愛回家。因為對我來說,回家,等於「被控制」。

這裡是台南小東路的起點,也是我童年返家的路。長大後才明白:有些回家的路雖然熟悉,卻讓人越走越沉。
先補個背景。
我爸是一個用軍事化方式教育我的人,家裡經營游泳池。從小我相簿裡全是我在水中的照片:參加活動、比賽、記者會、示範課……我甚至會跟來上課的小朋友一起訓練,像某種活教材一樣。
我的童年就是「室內游泳」,但我從來不喜歡。
我只想像一般小孩一樣,打籃球、玩電動、看卡通、玩躲避球——就這麼簡單。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小學二年級。班上一位很好的實習老師要離開了,大家準備辦歡送會。但我知道那天我不能參加,因為我被安排去參加一場記者會,要當小朋友游泳代表。
為了畫面、為了活動噱頭,我成了素材。
我在學校哭得很傷心。那天,我只是個小二的小孩,根本不懂什麼是「媒體操作」。
老師通知我媽來接我回家。我爸知道後非常生氣——不讓我吃飯、修理我,還罰我在水中「罰站」,接著要我跟著去工作,搬防滑墊,說是要我「體驗大人的辛苦」。
到了國中,教育部廢除髮禁,但我爸逼我剪平頭,說這樣才不會學壞。
國三那年,我努力考上夢想中的高中,但他堅持要我念高職的觀光科,理由是「跟家裡事業比較有關」。
當然爆發家庭革命。幸好,最後我還是念了自己努力考上的那所高中。
這只是童年幾個小故事,其實還有很多。
以我現在的理解——我爸是控制狂。他說一就是一,家中不准有人反對。
這幾天回家,我們吵架了,可能是有史第一次吧,畢竟我是個乖孩子(笑)。
那天我們一起坐在客廳看電影,聊到家粉專的營業項目。我只是隨口說:「是不是該把某些不做的服務項目拿掉,讓客人看得更清楚?」
他突然爆氣。
領退休金的他說,我們不是沒這些項目,是他「不想做」,不代表「做不到」。
我們爭執了好一陣子,空氣凝結,我媽也很尷尬。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
這不是一場關於服務項目的爭論,而是他在試圖證明:「我還沒被淘汰。」
那是一種關於退休者的焦慮與不安,我覺得很正常、也合理。
但我看懂了,也知道,我應該不會回家經營游泳池了—— 即使,那曾經是我考慮過的選項之一。因為現實考量,是可以賺錢的。
曾經,我以為回家經營游泳池是可能的。
那裡有場地、有根、有情感,甚至有一種「也許我可以穩定下來」的幻想。
但幻想破了。
我爸是控制狂,而我也是。
我發現,他的控制是來自以前的台灣教育、單親家庭背景,對於無常的恐懼;而我的控制,是為了證明自己,再也不是那個無力的「孩子」。
我們都是有想法、執行力與強硬的人,但彼此的想法差太多了。
我知道,如果一起工作,絕對會吵到翻臉、家庭失和。
而且對他來說,那間游泳池不是一門生意,是他的生命作品,是他過去四十年努力的延伸。他不是要我接班,而是要我接下「照他的方式繼續做」的框架。
我開始明白,那不是我能承接的東西。
所以我決定不回去。不是因為叛逆、也不是因為逃避,而是我終於能承認:有些事情,不是我不夠努力,而是根本不適合我。
當然,乖是一種策略——也是自保。
隔天我立刻去道歉,但那並不是真心的。
我其實一直想要穩定下來。在新的租屋處,和新伴侶一起生活,慢慢建立習慣與默契。
能安心睡覺、不再煩心、自在吃飯、不怕被打擾。我不要再因為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沉默,就陷入戰或逃的本能。
我想有個地方能呼吸,是安靜的。但我台南的家,沒有那麼簡單。

連假返鄉人潮,排隊、等待、奔波。人擠人的畫面裡,每個人都帶著不說出口的理由回家。
北漂久了,總會遇到親戚問我:「怎麼不回南部?」「在台北存不到錢吧?」「台北競爭很激烈哦?」
我總是說我在台北過得很好,很自由。但我沒說的是——我終於脫離爸媽的控制,終於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
這不是怨恨,只是現實。
我不是不想回家,我只是無法再承受那種「被誰決定」的人生。很多人以為北漂是物理距離,但其實是心理距離。
我逃的不是地點,是權力關係。
諷刺的是,吵架的前一天,我爸才對我說:
「合字難寫,因為人一口,人多必爭。」
要我千萬別跟別人合夥做生意。
他講的是現實,也是老人的智慧。
但我也知道——如果這世界真的不能合作,就不會有公司、不會有品牌、不會有組織。他不相信合作,是因為他的人生證明:「靠自己比較安全。」
我懂,也感到悲傷。
也因此確定,我不想重複那些痛苦的片段。
我無法跟我爸成為夥伴、隊友。因為「合」字真的很難寫。
其實我們曾經和解過一次,他也跟我道歉過了。
但顯然他忘記了,或是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想法。
我曾經想過,如果他跟媽媽老了,我能不能忍一下?但當我看見他連一個單純的營業項目都無法討論時,我知道,我不是不孝,我更想做自己,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在台北的生活,大多數時候都是這個角度。不是看風景,而是看著別人的背影往前走。很機器式的城市縮影,但我至少活得自由。
所以我在這裡——一邊拆除幻想,一邊嘗試築出自己的東西。也許不是游泳池,而是某種語言、一個品牌、一個能讓人靠近的節奏。
我不急著回家。
有時候,離家遠一點,才看得見自己。
有時候不是離家,而是離開那個一直想讓你變成誰的地方。——沉人Tom
沉人俱樂部|每週五中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