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慧(AI)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我們的社會,從商業到文化,從個人生活到全球資源分配。然而,當我們談論AI的未來時,焦點往往集中在科技巨頭的競爭與財報,而忽略了更深層的問題:AI背後的意圖。借用日本禪宗僧人石橋湛山(Tanzen Ishibashi)的哲學視角,我們可以將AI的發展比喻為一座石橋——它可以引領我們走向繁榮與和諧,也可以成為壓迫與剝削的工具,關鍵在於建造者的意圖與使用者的選擇。
AI的雙面性:解放還是壓迫?
正如哈拉瑞在《連結》中所述,AI不再是單純的工具,而是具備主動形塑社會的能力。它能取代危險或機械化的工作,讓人類從事更具創造性的活動,這是許多科技樂觀主義者曾經的願景。然而,《血汗AI》(詹姆斯.默登、馬克.格雷厄姆、卡倫.坎特著)揭示了另一面:AI的輝煌背後,是數百萬低薪勞工的血汗。他們在惡劣環境中標註數據、審核內容,卻幾乎不被看見。這些勞工多數位於全球南方國家,承擔著高壓、低薪且心理負擔極重的工作,延續了殖民時代的剝削模式。
這種「數位殖民性」不僅體現在勞動分工上,還涉及資源掠奪。AI的運算需要大量電力與水資源,例如愛爾蘭的資料中心預計到2028年將消耗該國27%的電力供應。冰島的免費冷卻優勢雖降低了成本,卻掩蓋了全球公民承擔的環境代價。石橋的啟示:意圖決定方向
石橋湛山強調「中道」與平衡,認為人類的行為應以慈悲與智慧為基礎。AI就像一座石橋,其穩固與否取決於建造者的意圖。如果AI的發展僅為追逐利潤與權力,它將成為薩古魯所說的「大象」,肆意踩踏弱小。然而,若以照顧生命、保護地球資源為目標,AI則能成為連結人類與自然的橋樑。
例如,谷歌員工反對「專家計畫」(Project Maven)的行動,展現了工作者對AI軍事化的抵制。他們的公開信最終迫使谷歌退出該計畫,證明了集體意圖的力量。 同樣,「停建資料中心」運動呼籲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限制資料中心的無限擴張,體現了對環境與公平的關注。
真正的競爭:意圖的較量
AI的未來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人類的意圖。正如哲學家恩斯特.布洛赫所言,最悲慘的損失是失去想像不同未來的可能性。當前,AI的發展被科技巨頭的財報與競爭主導,但這並非不可改變的命運。石橋湛山的哲學提醒我們,真正的競爭不在於國與國、企業與企業,而在於何種意圖將引領未來:是個人私利,還是生命的繁盛與地球的永續?
我們可以從石橋的中道精神汲取靈感,推動AI的發展以人為本。例如,生成式AI的創作本質雖與人類不同,但若以倫理為指引,它能成為藝術家與創作者的輔助工具,而非取代者。 同樣,AI在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應用,若以普惠為目標,將能減少不平等,而非加劇剝削。
我們的選擇:共同的家,共同的未來
我們正處於人類歷史的轉捩點,AI的石橋正在構築。作為全球公民,我們並非無力改變。每個微小的行動——無論是支持公平勞動、推動綠色科技,或是質疑科技巨頭的意圖——都能激起漣漪。正如石橋湛山相信和諧與共生,我們也應相信,個人與集體的努力能形塑一個以生命與地球為中心的AI未來。
讓我們問自己:我們希望這座石橋通往何方?是壓迫與耗竭,還是繁榮與永續?答案取決於我們共同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