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學生言語批評的應對策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我們的專業背景或教學經驗多麼豐富,難免會遇到學生的挑戰,甚至是針對個人的批評,作為教學者,我們應該區分挑戰與批評兩者的不同,並予以適當處理,挑戰通常是基於對教學內容的不同見解,這是健康的討論,有助於加深學習;而批評則往往偏離主題,甚至帶有個人貶低的色彩,例如我曾遇到「你這是台灣的方法我們這邊不適用」、「你就一個碩士學歷怎麼可以當老師」、「你的口音好重我很不喜歡」、「你是老師板書怎麼寫得這麼醜」等和課程內容無關,偏向人身攻擊的言語,當遇到學習者批評教師時,保持冷靜、專業的態度尤為重要,我想根據我二十年來的教學經驗,分享幾個具體策略,幫助教學者維護課堂氛圍和自己的專業尊嚴。

一、理解批評背後的心理

學生的攻擊性行為可能來自多方面的心理因素:

(一)自我防衛或不安全感

某些學生對於接受新的觀點或知識感到不安,因而選擇以貶低他人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二)維護自我認同

當學生認為自己層級、經驗、學歷很豐富時,他們可能認為自己不應該被他人指導,進而表現出對講師的貶低,來維護自己的權威意識或身份認同。

(三)文化或地域偏見

可能有一些學生對不同地域的經驗抱持偏見,例如認為台灣的經驗不適用於中國大陸,從而貶低講師的背景。

(四)對權威的敏感度

有些人可能因過往經驗,對威權角色習慣反抗,這種反威權習慣到了有點反社會風格,他們對某個角色的批評,只是過於敏感的保護自己。

     我常說「瞭解了也就同情了」,了解這些心理因素有助於教學者在面對被批評時不輕易情緒化反應,而是以理性和專業的方式應對。

 二、面對被批評或語言挑釁的六個應對策略

(一)保持冷靜並專注於專業

當學生提出無理質疑或批評時,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避免情緒化反應,將討論重心引回到課堂的內容上,強調教學的專業性。例如:

"我的目標是分享管理知識,幫助大家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討論的焦點應該是這些內容,而不是我們的個人背景。"

 (二)設立界線並保持尊重

如果討論偏離了課堂的重點或變成了人身攻擊,教學者應該設立界限,提醒學生討論應該是互相尊重的,並聚焦於課堂目標。例如:

"我們的討論應該圍繞課程內容。如果有具體的問題或建議,我非常願意聽取,但我們應該尊重彼此的不同經歷和觀點。"

 (三)引導理性討論

當學生的質疑或批評缺乏邏輯時,教學者可以引導他們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讓討論回到理性層面。例如:

"您提到的觀點很有趣,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它背後的邏輯和實際應用,這樣的討論更有助於大家深入理解,你覺得如何?"

 (四)以謙虛姿態應對質疑

面對被質疑,你可以承認自己並非無所不知,但強調自己具備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例如:

"雖然我不是師範大學畢業,但我有政府認可的講師資格,並且在管理領域有多年的實戰經驗,這些是我今天站在這裡的基礎。"

 (五)幽默化解緊張氛圍

有時,適當的幽默可以緩和緊張局勢,並讓討論更輕鬆。例如:

"我很高興您對我的背景感興趣,不過我們還是來看看今天的主題怎麼樣更好地應用在實際工作中。"

 (六)提供後續溝通的機會

如果該名學生只是當時情緒激動才導致言語過激,並沒有行動上的不妥,教學者可以提議和對方稍後進行溝通,避免當下的情緒影響討論。例如:

"或許我們可以稍後找個時間深入討論這個話題,這樣我們都能更冷靜地思考問題。"

      作為教學者,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太多的教學創新與提升都來自於學生的挑戰,教學相長就在於我們接受任何質疑,禪宗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但極少數遇到學習者個人狀況,對老師進行類似人身攻擊的批評時,我們可以通過冷靜專業的應對,將挑釁轉化為理性的討論,並維護課堂的學習氛圍,也建立尊重、理性和專業的對話空間,不僅有助於化解衝突,也能幫助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言傳身教既然我在課堂上教建設性對話,那我更應該以身作則的去實行,也與各位教學工作者分享。

(原文發表於建元顧問電子報 2024年11月)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同慶的沙龍
23會員
208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空間,我是黃同慶ching: 走在企業管理、人際觀察與各地文化之間,喜歡用一雙觀察的眼睛、一顆好奇的心,記錄生活與理解世界,這裡是我思想的延伸,也是與你交流的空間。 我相信——生活即體驗,分享即連結,希望這個空間,能陪伴你思考、感受與前行。
黃同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20
馬來西亞體驗教育10週年,我的心裡話 2015年,我從台灣帶著滿滿兩大行李箱的教具與書籍,踏上馬來西亞這片土地,只是單純地想把體驗教育的種子種下。 那時沒人保證它會發芽、會茁壯,只有一群願意相信、願意陪伴,認同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喚醒,不是矯正而是點亮的有心夥伴們,從第一期開始,埋頭一起做...
Thumbnail
2025/07/20
馬來西亞體驗教育10週年,我的心裡話 2015年,我從台灣帶著滿滿兩大行李箱的教具與書籍,踏上馬來西亞這片土地,只是單純地想把體驗教育的種子種下。 那時沒人保證它會發芽、會茁壯,只有一群願意相信、願意陪伴,認同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喚醒,不是矯正而是點亮的有心夥伴們,從第一期開始,埋頭一起做...
Thumbnail
2025/07/20
本文強調人生成功與幸福的關鍵,不僅在於專業知識,更在於學校未教的「常識」與「膽識」,提出成功源於人際關係和行動力,鼓勵讀者主動補足這些關鍵能力,實踐美好人生。
Thumbnail
2025/07/20
本文強調人生成功與幸福的關鍵,不僅在於專業知識,更在於學校未教的「常識」與「膽識」,提出成功源於人際關係和行動力,鼓勵讀者主動補足這些關鍵能力,實踐美好人生。
Thumbnail
2025/07/19
在資訊爆炸與自我提升焦慮並存的年代,許多人學得越多卻越感焦慮。本文從缺乏目標、追求完美、缺乏實踐與回饋、資訊過載四面向剖析學習焦慮的根源,並提出正確用力、積累實踐的具體建議,提醒學習不該只是累積知識,更要讓行動與思維同步成長。
Thumbnail
2025/07/19
在資訊爆炸與自我提升焦慮並存的年代,許多人學得越多卻越感焦慮。本文從缺乏目標、追求完美、缺乏實踐與回饋、資訊過載四面向剖析學習焦慮的根源,並提出正確用力、積累實踐的具體建議,提醒學習不該只是累積知識,更要讓行動與思維同步成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該從何說起呢…… 偶爾在班級中,會遇到學生跟我抱怨其他老師,這種場合通常很尷尬……我承認我還蠻想知道那些同仁做了什麼被學生討厭的事?(八卦總是令人牽掛) 因為這樣,我才可以不要踩地雷,這是為了學生以及自己好 (這個理由夠冠冕堂皇)~~ 但是學生講得太嗨的話,那我好像眼睜睜地在看同仁的笑話?!這
Thumbnail
這該從何說起呢…… 偶爾在班級中,會遇到學生跟我抱怨其他老師,這種場合通常很尷尬……我承認我還蠻想知道那些同仁做了什麼被學生討厭的事?(八卦總是令人牽掛) 因為這樣,我才可以不要踩地雷,這是為了學生以及自己好 (這個理由夠冠冕堂皇)~~ 但是學生講得太嗨的話,那我好像眼睜睜地在看同仁的笑話?!這
Thumbnail
老師可能會需要改進的地方 : 尊重學生:老師應該尊重所有學生,避免針對特定學生或群體。 某些學生被老師針對,這是不應該的。 公正公平:老師應該公正公平地對待所有學生。 學生交了作業,但老師卻說沒交,並給你們打了低分,這是不公
Thumbnail
老師可能會需要改進的地方 : 尊重學生:老師應該尊重所有學生,避免針對特定學生或群體。 某些學生被老師針對,這是不應該的。 公正公平:老師應該公正公平地對待所有學生。 學生交了作業,但老師卻說沒交,並給你們打了低分,這是不公
Thumbnail
外師在教學中遇到意外的衝突,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以及身為教育者的侷限性。
Thumbnail
外師在教學中遇到意外的衝突,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以及身為教育者的侷限性。
Thumbnail
透過改變教育方式,從補習班老師轉變為家教老師的經驗。提供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學生自發學習,並與家長協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困境。
Thumbnail
透過改變教育方式,從補習班老師轉變為家教老師的經驗。提供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學生自發學習,並與家長協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困境。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Thumbnail
【教育與指責】   只要是學生犯錯,總是會有人大聲嚷嚷,要加重處分,讓其不敢再犯,而一般人也是保持這樣的想法,原因很簡單,這樣的處理方式最簡潔有力,並且可以讓人看到有在做事,也可以讓犯錯的人得到教訓,何樂而不為?   若是仔細一想,就會發現問題很多,通常得到教訓和處罰時,我們真的是會痛定思痛?
Thumbnail
【教育與指責】   只要是學生犯錯,總是會有人大聲嚷嚷,要加重處分,讓其不敢再犯,而一般人也是保持這樣的想法,原因很簡單,這樣的處理方式最簡潔有力,並且可以讓人看到有在做事,也可以讓犯錯的人得到教訓,何樂而不為?   若是仔細一想,就會發現問題很多,通常得到教訓和處罰時,我們真的是會痛定思痛?
Thumbnail
此篇文章作者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學生,直到意外間聽到了另一位教授的話語。這段話提醒了作者,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自身的情緒和感受,將他人的建議誤解為批評或否定。但當我們重新調整心態看待事件時,會發現其中可能有著善良與好意。
Thumbnail
此篇文章作者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學生,直到意外間聽到了另一位教授的話語。這段話提醒了作者,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自身的情緒和感受,將他人的建議誤解為批評或否定。但當我們重新調整心態看待事件時,會發現其中可能有著善良與好意。
Thumbnail
其實這篇的標題也可以叫做: 如果家長抱怨學校時,該怎麼做比較好? #導師的修煉 之 與家長好好溝通 一個班級裡這麼多學生, 每個學生又的那麼多家長, 所以, 難免(遲早)會遇到「家長抱怨學校的不是」的時候! 該怎麼做比較好? ❦情境一:一起互相抱怨取暖 學校的暗黑面,
Thumbnail
其實這篇的標題也可以叫做: 如果家長抱怨學校時,該怎麼做比較好? #導師的修煉 之 與家長好好溝通 一個班級裡這麼多學生, 每個學生又的那麼多家長, 所以, 難免(遲早)會遇到「家長抱怨學校的不是」的時候! 該怎麼做比較好? ❦情境一:一起互相抱怨取暖 學校的暗黑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