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我們的專業背景或教學經驗多麼豐富,難免會遇到學生的挑戰,甚至是針對個人的批評,作為教學者,我們應該區分挑戰與批評兩者的不同,並予以適當處理,挑戰通常是基於對教學內容的不同見解,這是健康的討論,有助於加深學習;而批評則往往偏離主題,甚至帶有個人貶低的色彩,例如我曾遇到「你這是台灣的方法我們這邊不適用」、「你就一個碩士學歷怎麼可以當老師」、「你的口音好重我很不喜歡」、「你是老師板書怎麼寫得這麼醜」等和課程內容無關,偏向人身攻擊的言語,當遇到學習者批評教師時,保持冷靜、專業的態度尤為重要,我想根據我二十年來的教學經驗,分享幾個具體策略,幫助教學者維護課堂氛圍和自己的專業尊嚴。
一、理解批評背後的心理
學生的攻擊性行為可能來自多方面的心理因素:(一)自我防衛或不安全感
某些學生對於接受新的觀點或知識感到不安,因而選擇以貶低他人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二)維護自我認同
當學生認為自己層級、經驗、學歷很豐富時,他們可能認為自己不應該被他人指導,進而表現出對講師的貶低,來維護自己的權威意識或身份認同。
(三)文化或地域偏見
可能有一些學生對不同地域的經驗抱持偏見,例如認為台灣的經驗不適用於中國大陸,從而貶低講師的背景。
(四)對權威的敏感度
有些人可能因過往經驗,對威權角色習慣反抗,這種反威權習慣到了有點反社會風格,他們對某個角色的批評,只是過於敏感的保護自己。
我常說「瞭解了也就同情了」,了解這些心理因素有助於教學者在面對被批評時不輕易情緒化反應,而是以理性和專業的方式應對。
二、面對被批評或語言挑釁的六個應對策略
(一)保持冷靜並專注於專業
當學生提出無理質疑或批評時,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避免情緒化反應,將討論重心引回到課堂的內容上,強調教學的專業性。例如:
"我的目標是分享管理知識,幫助大家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討論的焦點應該是這些內容,而不是我們的個人背景。"
(二)設立界線並保持尊重
如果討論偏離了課堂的重點或變成了人身攻擊,教學者應該設立界限,提醒學生討論應該是互相尊重的,並聚焦於課堂目標。例如:
"我們的討論應該圍繞課程內容。如果有具體的問題或建議,我非常願意聽取,但我們應該尊重彼此的不同經歷和觀點。"
(三)引導理性討論
當學生的質疑或批評缺乏邏輯時,教學者可以引導他們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讓討論回到理性層面。例如:
"您提到的觀點很有趣,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它背後的邏輯和實際應用,這樣的討論更有助於大家深入理解,你覺得如何?"
(四)以謙虛姿態應對質疑
面對被質疑,你可以承認自己並非無所不知,但強調自己具備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例如:
"雖然我不是師範大學畢業,但我有政府認可的講師資格,並且在管理領域有多年的實戰經驗,這些是我今天站在這裡的基礎。"
(五)幽默化解緊張氛圍
有時,適當的幽默可以緩和緊張局勢,並讓討論更輕鬆。例如:
"我很高興您對我的背景感興趣,不過我們還是來看看今天的主題怎麼樣更好地應用在實際工作中。"
(六)提供後續溝通的機會
如果該名學生只是當時情緒激動才導致言語過激,並沒有行動上的不妥,教學者可以提議和對方稍後進行溝通,避免當下的情緒影響討論。例如:
"或許我們可以稍後找個時間深入討論這個話題,這樣我們都能更冷靜地思考問題。"
作為教學者,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太多的教學創新與提升都來自於學生的挑戰,教學相長就在於我們接受任何質疑,禪宗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但極少數遇到學習者個人狀況,對老師進行類似人身攻擊的批評時,我們可以通過冷靜專業的應對,將挑釁轉化為理性的討論,並維護課堂的學習氛圍,也建立尊重、理性和專業的對話空間,不僅有助於化解衝突,也能幫助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言傳身教既然我在課堂上教建設性對話,那我更應該以身作則的去實行,也與各位教學工作者分享。
(原文發表於建元顧問電子報 2024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