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幾個朋友在群組裡討論環島旅行,才剛拋出話題,群組就炸了鍋。有人馬上開地圖、找景點、訂住宿,像在打仗一樣排滿了行程;也有人只是默默盯著訊息框,心想:「反正有人會處理吧。」
同樣一趟旅行,為什麼每個人的主動性差這麼多?
很多人以為,積極主動是某種天生的性格,有人就是天生積極,有人就是慢半拍。可其實,主動性不是性格的標籤,而是面對挑戰時,你選擇怎麼行動的方式。

工作裡更常見這種情況:
- Passive(被動消極):事情來了就做,問題來了就閃,等著別人提醒或決定。
- Compliant(聽令執行):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怕出錯也怕多想。
- Problem-Solving(解法導向):看到問題就衝,但只顧自己的事,沒想到整體運作。
- Ownership(主動承擔):不只解決問題,還會關心後續的銜接和團隊的需要,懂得彈性調整。
這四個層級,不是什麼心理測驗的性格分類,而是面對每個情境時,你心裡跟問題的距離:你覺得那是自己的事,還是別人的事?是要靠別人,還是能自己跨出一步?
旅行時,有人負責安排行程,有人找美食,有人專注拍照,每個人在熟悉的領域就特別積極;可一旦換到陌生的事,就會退回被動,等別人來帶頭。
其實職涯也一樣,像一場漫長的旅行,每一段路都有不同的風景和挑戰。與其問自己「我是不是一個積極的人?」,不如試著問:「在這個情境裡,我想怎麼行動?」,因為
只有當你意識到:主動性是行動的選擇,你才能真正決定自己要怎麼走下去。
下次遇到挑戰時,不妨先觀察一下:
👉 現在的我在哪個層級?
👉 我願意怎麼跨出下一步?
主動性,不只是標籤,而是一次次選擇行動的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