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去改變誰,而是一起慢慢看見更多可能。
🎭「我只是問了一句,他卻像被踩到痛點一樣炸了。」
在職場、生活裡,你一定遇過這種對話場景——
你想關心進度,問了一句「你那邊好了嗎?」對方語氣卻突然變得生硬:「我有在處理啊,不用催!」
你愣住了,一頭霧水:「我有說錯話嗎?」
這種時刻,往往不是你的語言出問題,而是對方的「主觀經驗性」被觸動了。
也許他過去曾被責備、曾經力不從心、曾經在某個地方感到羞愧或不被信任。 而你這句話,像是一根針,剛好刺中了那個還沒癒合的傷口。

🎬 我們都活在「主觀剪輯」的片段裡
我們的大腦不是錄影機,而是剪輯師。
同一段經驗,每個人記得的,都不一樣——
- 你放大了某個表情(Emphasis),別人可能根本沒注意到。
- 你刪去了對方曾經的協助(Delete),只留下一次衝突。
- 你加上了「他一定不重視我」的旁白(Insert),其實對方什麼都沒說。
- 你帶著疲憊與焦慮來開會(Theme),自然覺得每句話都像批評。
- 你戴著「我是被否定的人」的濾鏡(Shade),看誰都像是看輕你。
這五種內在剪輯習慣,就是我們常說的 E.D.I.T.S. 系統。
不知不覺中,它成為你認定「這就是事實」的版本。
但其實,它只是你心裡那部還沒說完的電影。
💡 六大引導原則:教練不是解方提供者,而是陪你看懂這段影片的人
共情教練的價值,不是幫你重拍,而是幫你「按下暫停鍵」。
讓你有機會,從自動播放的情緒劇本中抽身,重新看見更多畫面:
1️⃣ 我們看到的,不是事實,而是剪輯過的經驗
👉 共情的第一步,就是接受「每個人看到的版本都不一樣」。不是對錯,而是不同剪輯邏輯。
2️⃣ 腦補與預設,常悄悄主導了你的反應
👉 很多時候,讓你炸掉的不是別人說的話,而是你自己腦中浮出的內心旁白。
3️⃣ 主觀不是錯,而是等待被理解的感受與信念
👉 情緒的背後,藏著你沒說出口的在乎,那些被你自己都遺忘的需要。
4️⃣ 拉遠鏡頭,看見更多被忽略的細節
👉 從單一畫面切回全景,你會看到對方的難處,也看見自己的誤解空間。
5️⃣ 成長,就是願意暫停自動播放,重新選擇觀看角度
👉 當你願意放下「我早就知道怎麼回事」,才有機會接觸全新的理解。
6️⃣ 理解,不是找解方,而是願意陪著一起重新看
👉 真正的陪伴不是立刻給答案,而是讓對方知道:「我願意一起看這一段。」
🤝 共情,不是指導,而是一起重新播放
共情教練會怎麼做?他不會急著說「你想太多了」,也不會附和「對方真的很討厭」。
他會邀請你——
- 「你當下感覺被什麼觸動了?」
- 「你腦中出現的是哪段過往經驗?」
- 「除了這個版本,你覺得還可能是什麼?」
- 「如果換一種角度看,這件事可能是什麼樣貌?」
這不是心理分析,也不是說教,
而是幫你解開主觀經驗的結,讓你看見更多可能。
🌱 結語|你幫別人解開的,不只是他的過去,也是你自己的
在陪別人重新觀看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一件事: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活在自己剪輯過的版本裡。 當你學會不急著糾正、學會好奇,就會慢慢明白——
✅ 成長,不是變得完美,而是越來越願意看見自己的不完美。
✅ 理解,不是給出答案,而是願意陪著一起多看一點點。
因為在對話裡,我們都不只是彼此的觀眾,
我們是陪著對方剪出新版本的共同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