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當初選擇就讀政大 IMBA,其實並不是出於想轉職或換跑道的野心,而是非常務實的考量。我本身是工程背景出身,當時任職於一家美商汽車公司,職務逐漸從技術領域轉向專案管理。隨著接觸的跨部門協作越來越多,我發現光靠工程知識已經不夠,開始需要理解財務、會計、行銷等語言,並能在不同部門之間建立共識、推動計畫。這些溝通與整合的需求讓我意識到,自己需要系統化地補強商業知識。
政大 IMBA 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不必中斷職涯就能進修的彈性機會。它是全英語授課的 MBA 學程,修業年限彈性,一年半到四年都可以完成,尤其適合像我這樣的在職生。不需辭職、可以晚上與週末上課,對當時的我來說,既是現實考量也是最佳選擇。我一開始並沒有特別打算申請雙學位,只是想把基礎的商業知識學好,提升工作上橫向溝通與策略思維的能力。

政大課程設計十分有特色, 選修課程融入了許多華人哲學
進入 IMBA 之後,我最有感的是班上的組成非常多元。除了台灣本地學生,也有來自歐洲、東南亞與中南美洲的外籍生。產業背景橫跨金融、製造、顧問、行銷與公部門。雖然大家背景不同,但有一個共通點:多數人都在職進修,對自己的職涯規劃很有想法。課堂上的小組討論,常常讓我從不同部門、不同文化的視角重新理解一個問題。這種啟發不是課本可以給的,而是來自於你每天坐在你旁邊的那幾個同學。

筆者以前在IMBA就讀時的同學們, 背景十分多元
後來我意外地申請上了政大與法國 ESCP 合作的雙學位計畫,並在第二年赴歐洲就讀。當時其實有點掙扎,畢竟要請長假、重新調整工作安排,但我也知道這是難得的機會。ESCP 的課程風格與台灣不同,更強調歐洲商業文化與產業鏈思維,也讓我有機會實地感受多校區運作、參與當地職涯活動。原本沒打算出國念書的我,因為 IMBA 而打開了另一條路,也讓我後來在國際企業的工作中更有信心處理跨文化與全球專案的挑戰。

主校區位於巴黎的ESCP是法國前三, 歐洲前五的頂尖商學院
IMBA 的課程架構是以美式學制為主,核心科目涵蓋管理、財務、策略與行銷,再搭配專業模組可選擇創業、亞洲管理、金融等主題深入學習。老師多半有產業經驗,不只是理論,而是會結合實際案例與業界動態講解。對我這種沒有正式商學背景的人來說,是一個相對友善、也能逐步建立底子的學習方式。

IMBA課程設計 (來源: 政大IMBA官網)
另一個我覺得很有價值但常被忽略的特色,是 IMBA 有許多機會可以和政大 EMBA 的學生一起上課或參與活動。兩邊的課程在某些模組上會共用資源,像是高階策略、創新管理或國際談判等主題,有時候會安排合班上課,或邀請同樣的產業講者進行工作坊。這樣的設計讓我們這些 IMBA 學生有機會直接和來自企業高層、不同產業領域的 EMBA 學員互動討論,無論是觀點交換還是人脈連結,都帶來很大的啟發與延伸。即使背景資歷不同,但在課堂上的交流是很平等也非常實際的,對我來說是除了正式課程之外最有價值的學習之一。

政大IMBA跟EMBA今年一起參加龍舟賽 (圖片來源: 政大IMBA臉書)
政大 IMBA 對我來說,是一個幫我從技術轉向整合、從執行轉向判斷的重要過渡階段。它不是什麼華麗的轉職跳板,也不是一條制式的成功路徑,而是一個可以讓你「持續工作、靈活進修、實際成長」的平台。後來我逐步從產業轉向研究與教學,也是在這段經歷中累積了思維的轉換與國際的視野。

IMBA學生也可以利用學校資源參加Career Fair
如果你跟當初的我一樣,背景不是商學出身,但因為工作需要而想補強管理與溝通能力;或者你想接軌國際但不想中斷職涯,政大 IMBA 是一個非常值得考慮的選擇。未來我也會再寫一篇文章,整理政大 IMBA 合作的雙學位學校,包含我就讀過的 ESCP、以及像 Purdue、Mannheim、里昂商學院等其他夥伴,讓更多人能用實際資訊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