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幼幼班的珊珊,入園將近三個月了。逐漸適應學校生活的她,不再需要黏著最常照顧她的老師,而是開始將目光轉向班上的同儕。像是她常掛在嘴邊的小魚姊姊。
這天一早,珊珊剛進入園所,還坐在小板凳上脫鞋,就迫不及待地問我:「小魚姊姊呢?」我瞥了一眼鞋櫃,小魚的鞋子還沒出現。於是回答她:「小魚姊姊還沒來喔。」
珊珊睜大了眼睛接著問:「為什麼?」「她今天比較晚起床,所以還沒到學校啊!」「為什麼?」「因為她的爸爸還在騎車載她過來呀!」「為什麼?」「嗯....可能他騎得比較慢吧!」「為什麼?」「....」(珊珊啊,妳再追問下去,老師也要開始懷疑人生了...!)
我趕緊為這場無止盡的問答畫上休止符,換個方式說:「珊珊,妳先進教室整理書包,等一下小魚姊姊來了,我會跟她說妳找她,請她去找妳,好嗎?」她聽完後,雖然眼神還留戀著門口,小屁股倒是願意從板凳上離開,背起小書包、提著小餐具袋,晃啊晃地走進教室了。
我在門口等到小魚來了,便跟她說:「珊珊剛剛在找妳耶,妳進去跟她說妳來了吧!」她專注看著我、聽我把話說完,表情沒有太多變化、也沒有回應,只是默默脫好鞋,像往常一樣走進了教室。
珊珊那一連串的「為什麼」,隨著她的背影逐漸遠去而消散。而我的「為什麼」卻在心裡逐漸泛起漣漪,一圈一圈擴散開來。
我忍不住想著:珊珊「為什麼」一直追問為什麼呢?我不是已經給她答案了嗎?是否,她並不是在意小魚晚到的原因,而是透過提問向我訴說著:「我好想、好想,現在就看到小魚姊姊啊!」
另一個引發我思考「為什麼」的,是小魚的反應。我回想起過去的觀察,其實小魚和珊珊的互動不多,小魚也沒有特別照顧這位小妹妹。那麼,為什麼珊珊特別想要見到她呢?
我想,可能她們兩人同桌,經常一起吃飯、喝水、吃點心。日積月累,珊珊對小魚產生了熟悉與親切感,也培養出獨特的餐桌情誼。珊珊習慣了小魚的陪伴,於是悄悄把她放進了心裡。
而小魚是個聰慧的小女生,總能迅速完成自己的事情,經常得到老師的讚美。她那份安靜且穩定的表現,吸引著同儕的目光。在珊珊眼裡,小魚姊姊應是個值得信賴的榜樣,是可以依靠的存在吧。
小魚讓我看見了,「陪伴」有多種模樣。有時不需要太多言語和主動的照顧,只需要默默做好自己、靜靜閃耀,就能在不經意間成為他人眼中的光!
這些「為什麼」背後的原因,都只是我的推測。不斷追問為什麼,並不是想要找尋唯一的答案,而是想要透過一次次的探索,發現孩子身上不同的樣貌、慢慢靠近他們豐富而細膩的內心世界。
有時,是一句句追問「為什麼」的小聲音,藏著滿滿的情感與期待。有時,是一句話也沒說的小身影,在安靜的日常裡,散發著柔和的光。
願我們都能用心看見--不只是孩子的問題,而是藏在提問與沉默之中的,以及所有等待著我們去發現的,那些動人的小美好!

珊珊綁著雙馬尾、經常伸出舌頭舔嘴的模樣,像極了明治妹妹妹peko醬。繪圖/心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