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女病,photo by bookarchery
長女病一書描述的是台灣女性,特別是長於藍領家庭裡,或許屬於戰後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X世代(GenX)、千禧世代(Millennials),甚或是現在Z世代(Gen Z)的微群像故事。
作者張慧慈將生活周遭裡遇到的“長女”親友同事們所發生的長女症候群以第一人稱敘事口吻娓娓道來。如果讀者是女性,又是家中排行老大的長女,那麼結合女性共同經驗,非但能夠共情,甚或同理。畢竟書裡每個長女,不論姓名為何,年齡幾何,住在台北還是嘉義,不偏不倚都走在類似的生命主軸裡。
身為藍領家庭(作者長女病一書裡的長女皆是以藍領家庭為樣本)的長女們有種不知先天還是後天的讀空氣本領,當弟妹出生後就得懂得為父母分憂解勞,責無旁貸的照顧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即便自己也是孩子。然而除了為自己負責外,還得成為弟妹的榜樣。否則不論是誰做錯事,第一個被責怪的或者說背鍋俠總是長女。假如家中經濟狀況不好,家裡的資源不論是讀書、買房、結婚總是先留給手足裡的男性。因為女生不需讀太多書,因為將來要結婚生子,因為的原因有許多,但總繞不開重男輕女。所以長女除了可以早早成為家裡的勞動力外,也能成為經濟力,如作者所提及的,不論是唸書拿的獎學金還是打工的費用都拿去幫襯家裡,因為自覺那是對家的義務及責任。
倘若家中經濟轉好,但是父母年邁身體不好,長照的責任往往又在無形中落在女兒的肩上,不論兒子女兒結婚與否,女兒是首選。作者舉了美國JAMA神經學期刊的study,該研究指出女兒傾向為年邁的父母承擔無償護理的負擔,近2/3的女性投入長照父母。所以該史丹佛大學團隊發現,『最好的長照保險是一個任勞任怨的女兒。』
長女病,解構父權社會藍領階級家庭裡的微群像。長女們,彷彿從出生到死亡都得與傳統刻板印象、社會期待裡的負責、幫襯、犧牲等捆綁。除卻書裡不同女性各自披荊斬棘,掙脫烙印現象,找出掙脫後從自我療癒走向自我實現的路外,作者也援引社會學及心理學研究來展開台灣社會經年累月以來對重男輕女、階級複製及社會流動的叩問,論述有理有據,有時佐以次文化作為註腳,讓人偶爾會心一笑,偶爾紅了雙眼。
長女病,非寫實職人小說,但更真實現實,讓人愛不釋卷,一氣呵成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