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最近大家一定都被這部《忘了我記得》榨乾了眼淚,由此可見,親子課題就如同秦漢大哥說的一樣,都是打在我們心尖上的「引哭體」(秦漢大哥在試影講的冷笑話),但《忘了我記得》要談及的可不單單只有父女情與老年失智的議題,故事面向的是,更廣闊的母題-「人到40歲中年以後,必然面臨的承擔與失去」,因此,不論是樂樂的職場失意、婚姻失意,以及面臨人生各項選擇都在在為我們揭開那些,我們不得不直面的人生現實。
劇中開頭說講到:「你有走丟過嗎?你弄丟過什麼嗎?我們不斷地向外看,一不小心鬆開了以為會一直會緊握我們的手,再回頭時才發現,我們好像失去了什麼?究竟,我們遺失的是走丟的自己,還是也迷路的他們。」這段話看似是道出父母弄丟孩子的故事,但實則則是指出「父母與孩子的時間軸總是不對稱的現實」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將焦點放在外在的追尋與榮耀,但是在此時卻忽略了逐漸年邁的父母,對陪伴的渴望,直至父母一夕之間變老的時候,才讓我們拾起這份承擔與陪伴。
因此,這集我們也會陪著大家以逐集討論的方式,一一揭開劇中提及的那些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人生現實”,無論你是正在經歷的人,還是還沒經歷的人,都願我們能夠在看完《忘了我記得》之後,珍惜我們還有的時間,不要讓一個個“明天”拖遲了我們總以為還擁有的以後,最後,我們也想送給所有的照顧者們這首 淺堤 的《恬恬一下仔》,希望這首專為照顧者們創作的歌,能夠在你無力、疲憊時,為你撐起一點點溫柔的餘地。EP1 《歲月是把殺豬刀》

Source:Netflix
第一集的開頭,以一句「40歲的人生到底有多忙?」破題人到中年以後,開始面臨到的責任與承擔,原本還埋首於焦頭爛額生活中的樂樂,當父親被診斷出失智的症狀,才讓她意識到人是一瞬間變老的,而父母的一夕老化,也意味著我們要面臨一夕之間長大,開始承擔。
小時候我們總急著長大,覺得能做選擇是一種成熟;但當真正邁入二十五歲後,時間彷彿開始加速,生活變得忙碌、工作佔據每一天,原本覺得很遙遠的中年,在不知不覺中悄然來臨。
四十歲的生活,已不只是選擇,而是承擔──父母漸漸老去、事業開始有責任、家庭也需要時間,我們再也不是只為自己而活的年紀了。
就如同開頭所言:「你有走丟過嗎?我們不斷地向外看,一不小心鬆開了以為會一直會緊握我們的手,再回頭時才發現,我們好像失去了什麼?究竟,我們遺失的是走丟的自己,還是也迷路的他們」
表面上看是在講父母弄丟小孩,但其實說的是我們──在年輕時那段奮力拼搏、全力向外追尋的日子裡,沒有發現身後的父母,正在悄悄變老。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將焦點放在外在的追尋與榮耀,但是在此時卻忽略了逐漸年邁的父母,對陪伴的渴望,直至父母一夕之間變老的時候,才讓我們拾起這份承擔與陪伴。
我想起榮格曾說──「孩子與父母的時間軸永遠是錯位的。」
年輕人的主題是榮耀,是追尋、探索、成就;而父母此刻的主題,是愛與歸屬,他們不再向遠大的未來狂奔,反倒只希望留住現在,而我們的留守與陪伴,正是他們想要棲身的當下。
但就如樂爸所言:「年輕人總覺得自己的事情比較重要,年輕的時候我們也是這樣對自己的父母。」
這種時間感的錯位,往往帶來的不是衝突,而是無聲的愧疚。當你以為還有時間,等事情處理完再好好陪他們,某天一回頭才發現,父母真的老了,而那個你一直以為還能補上的「以後」,已經來不及了。
EP2《最難搞的是自己》

Source:Netflix
第二集主要講述的是樂樂因為職場失意,意外踏上脫口秀演員的道路,雖然劇情中也描繪了她與好友蘇菲之間的衝突,但更深層的,其實是揭示了她在四十歲前後,面對失業、孤身與家庭責任交錯而來的重量。
我們總以為四十歲應該是成熟與穩定的象徵,但現實卻往往相反。對中年人而言,失業不僅是經濟的危機,更是生存與尊嚴的試煉。劇中安排樂樂白天在便利商店打工,晚上站上脫口秀舞台,在光與影的交錯中呈現出一種「滑稽背後的辛酸」,而她的魯蛇處境,就悄悄成為她提取笑料的元素。如同老闆馬可所說:「生活越悲慘的人越適合說段子。」這句話正道出了喜劇的本質:悲劇。
許多知名的喜劇演員,真實的人生也多半悲慘,台灣的喜劇泰斗許不了就是最好的例子,也正如卓別林所言:「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那些令人發笑的段子,其實來自於生活的無奈與心酸。
就好比樂樂對張凱講述為什麼自己想要當脫口秀演員的原因:「因為他讓我覺得我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對生活感覺到無力的人,我站上台,然後講那些我解決不了的問題,嘲笑那些悲慘的事情,然後那些陌生人笑了,他們懂,你懂嗎?」
很多時候,嘲弄人生那些無能為力的困境,是我們對於荒謬的命運,最卑微的抗議。
EP3《何時不愛了?》

Source:Netflix
第三集樂樂在開場的脫口秀上段子道出了他與張凱之間的無奈:「通常我們愛上一個人跟最後討厭他的原因,都是同一個。」
而她與跟張凱最悲哀的莫過於——“我愛妳,是因為妳是一個脫口秀演員,而我離開妳,也是因為妳是一個脫口秀演員。”
這也揭示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悖論,我們往往是的是愛上一個人,而非一段關係,吸引無法預見相處,兩人適不適合,未必能單靠起先的吸引來維持。
「關係」這件事,從來不是從一開始就能掌握的,它是走進彼此生活後,在日常互動中慢慢顯影的。你可以在交往前觀察再久,也不代表真正共處後的模樣會如你所願。很多人就是在關係裡,才慢慢發現:原來你愛上的那個特質,未必適合長久相處。
EP4《保留席》

Source:Netflix
第四集延續了同樣婚姻與關係的命題,也回到樂樂與原生家庭的傷痕。劇中樂爸坦言,當年,就是被樂媽在舞台上充滿自信與光芒的模樣吸引,但誰知道結了婚之後,樂媽卻如此不快樂。
「我被你在為夢想發光的樣子吸引,所以我們踏上婚姻結合了,但卻忘了,能讓你發光的是舞台和夢想,不是家庭和婚姻。」——我們常常因為一個人的某一面而墜入愛河,卻誤以為這份吸引可以延伸到婚姻的全貌。
樂爸後來說:「或許我們都是適合一個人的人。」樂樂追問:「那為什麼要生小孩?孩子不是用來試試看的。」他回答:「不試試看,怎麼知道適不適合。」
這段對話看似荒謬但卻如此真實。關係無法預演,我們總得進入後才知道彼此是否合拍。就像選餐廳,再多評論也比不上親自嚐一口來得真切。但不同的是,婚姻與孩子,從來不是能「試錯」的選項。
雖然樂樂一直無法諒解媽媽當年的離開,但也隨著自己踏入40歲的時間軸,她開始感受到中年以後的承擔,漸漸同理媽媽當年的處境,最後她也說出:「作為一個女兒,我沒有原諒妳,但作為一個女人,我理解妳,我羨慕妳的勇敢。」
真正的和解,不是執著於原諒,而是理解。
所以樂樂也在最後,說出那句:「忘了我記得」。而在本劇中,正好出現兩次“忘了我記得”,但兩次的詮釋卻有所差異。一次是對媽媽說的,代表的是和解,另一次,則是在劇末,對爸爸說的:「你忘了的,我幫你記得。」代表的則是一種思念的延續。
樂樂說:「我忘了我記得,你曾經那麼愛笑;我是刻意忘記,你曾那麼努力。我是刻意忘記當你要走的那天,其實是我放你走的。」
雖然樂樂最後和媽媽做出不一樣的選擇,但也透由這段以理解為出發的和解之路,漸漸鬆開了與母親之間的結,並讓過往和母親相處的甜蜜,回復到自己刻意改寫的記憶裡。
EP5《其實沒有選擇》

Source:Netflix
劇情來到第五集之時,也漸漸揭開了人生許多時候的「其實沒有選擇」,小時候的我們總是嚷嚷著要自己做選擇,因為我們以為長大就代表可以自己決定,從吃什麼、唸什麼,到走什麼人生路;但長大以後,我們卻逐漸害怕做選擇,好比樂樂開始很害怕為爸爸做選擇,因為選擇更意味著承擔。
而劇中也透過三位好姐妹的困境,蘇菲連過年不想出團都不沒得選擇、佳雲老公給她選擇,但實則只是假議題。這些都在在攤開了,許多時候,我們看似有選擇,但實則沒有選擇的無奈。
而這一集有趣的地方在於,它透過三位女性角色,呈現了三種截然不同的40歲人生狀態。佳芸是典型的「三明治族」,上有年邁雙親、下有年幼孩子。但是她"不得不"選擇將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把父母交由他人照護,反映了當代家庭難以兩頭兼顧的現實。
當今的社會,無論是育兒或是照護壓力已經遠非過去能比。現代的育兒或是照護父母,都由從前的團體戰,轉向個人戰。從前是一群兄弟姊妹共同照顧父母,孩子也能半放養長大。但如今,家庭成員精簡、責任卻更重,照顧變得「精緻」而孤獨。現在的父母除了要提供物質,還得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社交適應,甚至連被霸凌的可能都要提早因應。
再看看蘇菲。她選擇獨身,沒有家庭負擔,但光是面對工作壓力就已疲於奔命。過年不能休、工作不可選,因此她說:「現在能把自己照顧好,就是對世界最大的幫助了。」
在這樣的時代,照顧好自己,已經是一種奢侈。要撐起兩代,談何容易?這也是為什麼,像樂樂這樣沒有孩子的人,反而得以獨自承擔父親的照護責任,而不至於被壓垮。現代的中年,不再是過去的「家庭支柱」,而是單兵作戰的倖存者。
EP6《譫妄症》

Source:Netflix
當樂爸的病情越來越加重,也到了人生退出選擇之時,就如同劇中說的:「難道我們人生到了最後,都只能仰賴別人的簽名嗎?」
我們從急著想要有選擇來證明自己的行為能力,到後來長大之後,發現其實人生很多時候看似有選擇,但實則沒有選擇,再到後來隨著身體老化,越來越時去行為能力時,也就此退出了選擇的權利。
但人生最艱難的選擇莫過於是那只要幫家人決定生死之書,生與死之間,尊嚴與否?堅持還是放手?赤裸裸的攤在一夕之決,不只之於樂樂是極其困難的決定,更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面臨到的現實。
EP7《暫時不會停的雨》

Source:Netflix
但樂樂遇到的抉擇還並非如此,面對疲於不堪的生活,又肩挑起照顧責任的她,好友蘇菲提議將爸爸交給更專業的機構照顧,卻遭樂樂否決,而樂爸也在一旁說出:「可不可以不要把我送走?」此時,馬上讓樂樂想起,小時候自己也對爸爸說出一樣的話,這裡也點出,一直以來,老人家總是害怕被送去養老院的背後成因,都是源於一種怕被丟棄的失落,好比孩童時的我們一樣。
而在《忘了我記得》中,這集就觸及了一個一直以來的關於孝道的問題:在華人文化裡的孝道,始終認為「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就是不孝」的觀念深植人心。即使是聘請外籍看護,也常被視為不盡責的表現。
而這也早已無關照顧方案的優劣評估,反倒是一種道德與情感上對「孝道的審判」。
但說到底,這個劇中那句「送走」,道出的是父女不同生命階段裡,都象徵著一種被拋棄的恐懼。儘管現代長照制度已逐漸完善,青銀共居、專業照護等資源日益提升,但老人心中那份對「被遺棄」的焦慮,卻很難僅靠制度撫平。
網路上也有部分聲音認為,劇中過於悲觀,忽略了長照政策的多元可能,甚至被批評為對體制的不公平指責。
我可以理解這樣的反應,但也想為創作者補充:這部戲所聚焦的,其實並非在探討長照制度本身的完善與否,而是點出華人社會裡「親人照顧」仍被視為唯一正解的情感壓力。我的一位從事長照的朋友也說得很坦白:「長照不是萬靈丹。很多長輩,不是排斥體制,而是只願意接受孩子的照顧。」
這是一種情感的糾結。如同劇中程爸不願接受外籍看護的照料,即使自己身心狀況每況愈下,卻依然對外人表現出排斥與敵意。
因此,我認為《忘了我記得》真正想講的,是一種情緒性的現實,並以最後樂樂說的那句話:「如果這場雨暫時不會停,那就讓我陪你,就像小時候你陪我一樣。」道出兩代之間對於不想被拋下的對比性。
EP8《你忘記沒關係,我幫你記得》

Source:Netflix
來到最後一集,《忘了我記得》的片頭動畫再次引人注目。這次畫面中只剩下樂樂與爸爸的影子共舞,不再有爸爸的身影,彷彿訴說著:肉身雖然離去,但回憶的影子,仍會在往後的日子裡,如影隨形的伴著樂樂的人生共舞。這也呼應了樂樂在脫口秀中那句:「你忘了的,我幫你記得。」
但這一集最令人揪心的,莫過於是樂樂那段面對父親照護時的自白:「我不知道我是因為責任感還是因為愧疚感照顧你,有時候我覺得你像是一把沙,就我握在手裡,但我好像隨時放鬆了,你就會從我指尖溜走,每天一直做一樣的事,我不知道這一切會不會好,你告訴我會不會變好,我很害怕你突然就走了,但我其實更害怕你一直走不了,對不起我很不孝。」
幾句話,完全就道出了無數照顧者心中的矛盾。照顧的日復一日,沒有出口,也沒有答案。怕他走,也怕他不走。怕失去,也怕承擔。
人生總是該面對的別離,在最後一集也赤裸裸的呈現給我們,在樂爸離開之間,劇情在這裡做出了一個寓意,畫面先是回顧了小時候,樂爸教樂樂騎腳踏車時,雖然樂樂嚷嚷著要爸爸不要放手,但是最後爸爸最終還是鬆開了手,也象徵著孩子的成長,仰賴著父母的放手來成全,但當他們老的時候,「放手」勢必也是子女中將要面對的課題。
因此,畫面跳回,樂爸病逝前,樂樂再次含淚牽起爸爸的手,這牽起的手,眼光含著的淚,意味著接下來她的勇敢告別。
最後 _____ 樂樂放手了,爸爸也走了。
從孩子求「不要放手」,到女兒學會在愛中放手,在無常與虧欠中,《忘了我記得》讓我們重新看見什麼是牽掛、什麼是愛──教會我們,學會記得,也學會告別。
🎙歡迎收聽【再不台就悲劇】的Podcast,聽我們完整的分析《忘了我記得》!
🎙並關注我們的 IG粉絲專頁,掌握更多關於台劇和國片的資訊!
#EP89《忘了我記得》逼哭所有人的高質感的台劇!雖然我們終將面對失去與別離!但這之前,先讓我好好陪你,就像你曾經陪伴我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