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
在某個時刻,你做一件事不太費力就完成了,旁人卻很驚訝的問到:「你是怎麼做到的?」,對你而言,卻「很自然」、好像「也沒什麼」。
或許,這就是你天賦才能被釋放出來,才這麼輕而易舉、自然而然。
有人會說:「我不知道我擅長什麼…」,「我也沒有什麼天賦…」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沒有,只是沒看見。或是——我們曾經看見,卻沒有認真對待。《哈利波特》的作者——J.K. 羅琳(J.K. Rowling)就是一個經典例子……
羅琳在出版第一本書之前,人生可以說是跌到谷底。
那時她剛離婚,獨自撫養年幼的女兒,沒有穩定工作,靠政府的救助金過活。她常帶著孩子到附近的咖啡館,一邊哄著熟睡的女兒,一邊寫作。
羅琳從小就喜歡寫幻想故事,幻想自己是角色,設計不同的情節與冒險。這份熱愛,面對現實的壓力,她沒有放棄,也沒有等到一切條件都完美、也不是一開始就知道一定會成功。她只是堅持、把腦中的故事寫出來。
她曾投稿給12家出版社,全被拒絕。最後是第13家——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從那一刻起,她的生命發光了。她的天賦——講故事的能力,加上她的熱情——創造魔法世界,終於交會,綻放出驚人的力量。截至 2025 年,J.K. 羅琳的淨資產約為 12 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富有且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在第11集中提及了全球五大藍區之一:日本沖繩,人們能夠又長壽又幸福的秘密:Ikigai,其內在精神是做你熱愛的事,而且又是你擅長的,同時被這世界所需要的。上回我們已經分享了如何發掘熱情,今天想與談談怎麼找到我們的天賦才能。當「你擅長的事」遇上「你熱愛的事」,再加上堅持不懈的努力,能從平凡走向不凡,散發屬於你的生命之光。
什麼是天賦?為什麼我們常看不見?
天賦,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潛能,是你特別容易上手、做起來比別人輕鬆。它不完全等同於你已經掌握的技能,而指是一種自然的傾向與蘊藏的能力。
為什麼我們常常找不到天賦呢?
📌 原因一:太自然就會,反而不覺得有價值
當一件事對你來說太「簡單」,反而不覺得那是特別的。你可能以為大家都會,殊不知,那是與生俱來與眾不同的亮點。
📌 原因二:社會期待窄化
過去,我們的教育與社會,往往只強調語文、數理、邏輯這幾種能力,而忽略了其他潛能,比如空間感、美感、情緒洞察、人際理解。
📌 原因三:習慣看缺點,而非亮點
很多人從小被提醒「這個不夠好,那個還要加強」,結果我們變得很會挑自己毛病,但卻說不出自己的優勢。
📌 原因四:被比較、被否定,壓抑了天賦的萌芽
有些孩子其實天生感受力強、觀察細膩,卻被批評「要專心,別東想西想」;有些孩子充滿好奇與創意,卻被要求「正常一點、別不務正業」。久而久之,天賦被埋藏了。
三個辨識天賦的線索
那要怎麼找到天賦的線索呢?可從以下三個問題來思考:
🔍 線索一:做起來輕鬆、不累,越做越有能量
相比他人,做起來不費勁,不是因為事情簡單,而是你與眾不同。做完後雖然也會累,但不內耗,感到滿足、充實,甚至期待下一次的挑戰。
🔍 線索二:學得比別人快,容易上手
還沒學很久,你就能理解、搞懂,甚至舉一反三。或者,別人會向你請教這方面的事,因為你就是學的快、用的好,這就是學習曲線上的優勢。
🔍 線索三:做的更好、更快,從他人的角度感到不可思議
這些事你可能感覺:「就這樣啊,沒什麼難的。」但別人卻會說:「天啊,你怎麼這麼厲害!」「你是怎麼做到的?」那是一種「無意中就超越平均」的能力。
做自由顧問的前兩年,很不順利,那時曾自我懷疑,也想過放棄。兩個貴人幫我走下去。一個是太太,不斷給我鼓勵,讓我安心。另一位是來自新加坡的同行前輩,他的回饋給到我很大的幫助。記得有一次共進午餐,向他表達了我的困境。他告訴我:「Johnny,雖然你的顧問經驗有限,理論與工具也還不充分,但你有一種我們這行不常見的獨特才能。在他人長篇大論後,你總是能精準的捕捉他的意思,並簡捷概括的表達出來,這對於我們這行,非常重要。」之後,我有意識的覺察自己並觀察他人,確實如此。後來我從人資顧問擴展到企業教練、會議引導者,或是帶領互動式的培訓師,這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那麼,如何發掘我們的天賦呢?
工具一:多元智能理論
除了透過自己的反思,以及他人的回饋,我們還可以借助客觀的測評工具。以下想分享兩個,第一個,是先前曾提及的多元智能理論。
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它主張:人類的智能不應該只以IQ(智商)來衡量,也不僅限於語言和邏輯兩種能力,而是存在多種不同類型的智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強項和潛能。
📌 以下是九種智能分類:
1. 語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擅長運用語言表達與理解,可能適合成為作家、演說家、記者。
2. 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擅長邏輯推理、數學運算與問題解決,例如科學家、工程師、會計師。
3. 空間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
擅長圖像思考與空間判斷,可以應用於建築師、畫家、設計師。
4. 音樂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
對節奏、旋律、音色敏感,是音樂家、歌手、作曲家的必要條件。
5. 身體動覺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擅長控制身體運動與手眼協調,例如運動員、舞者、工匠。
6. 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善於理解他人情緒與需求,並與人建立良好關係,適合用於教師、領導者、顧問。
7. 內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善於覺察與了解自己情緒、動機與目標,對心理學家、哲學家、自我成長者特別重要。
8. 自然觀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對自然界特別敏銳,擅長觀察與分類自然事物,可以應用於生物學家、農夫、動物學者。
9. 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尚未正式列入)
探索人生意義、宇宙本質與精神層次的思考能力,是哲學家、靈修者、神職人員的核心。
以上的角色都考慮單一智能,未來的世界更重視跨界,例如同時擅長身體動覺智能與人際智能,可能成為教練。同時擅長語文智能與自然觀察智能,可能成為農業教育推廣者。
除了應用於教育領域,多元智提供我們一個潛能地圖:指出你在哪些領域天生比較敏銳、有優勢,或是更容易學得快、做得好。當你開始反思:「這真的是適合我走的路嗎?」,多元智能可以作為發掘「你擅長的事」的參考座標。
我們可以不只用職稱、薪水或前景來做為單一衡量標準,也不只是去依循社會對我們的期待,而是問自己:「我可能在哪裡發光?在哪裡最有感?」
此外,有些潛能若沒經過刻意練習與付諸實踐,仍無法進到「擅長」的領域。舉例來說:有些人在人際智能上有潛力,但因為家庭背景或職場壓力,當下未必展現出來。它強調的是一種可能性,指引我們去關注,乃至於精進。
工具二:CliftonStrengths(原 StrengthsFinder)
被稱為優勢測試或是優勢視別器,由心理學家 Donald O. Clifton 所提出,根據數十年對人類行為的研究,認為人的潛能來自天賦與強項,而非矯正弱點。它是一套盖洛普公司發展的線上測評工具,近年升級 2.0 版,更名為克利夫頓優勢。一共 177 道題,可產出個人「前五大優勢」或完整的「34 個優勢排序」
優勢主題被分為四大類:
- 策略主題:幫助你「思考清楚」、做出正確決策,優勢包括:分析、前瞻、搜集、學習、回顧、理念、思維、戰略等
- 執行主題:幫助你「把事情做完」,優勢包括:成就、信仰、審慎、專注、統籌、公平、紀律、責任等
- 影響主題:幫助你「影響他人,發揮影響力」,優勢包括:行動、溝通、完美、追求、統率、競爭、自信、取悅等
- 關係主題:幫助你「連結他人,建立人際關係」,優勢包括:適應、伯樂、和諧、個別、積極、關聯、體諒、包容等
以我個人為例,在15年前轉業時,曾做過這個測評,結果的前五大優勢是:思維、責任、搜集、學習、伯樂。與後來扮演的助人工作者角色,所需要的才能還是非常貼近的。
優勢的具體介紹與如何測評的蓋洛普官方網站,如果聽眾感興趣可以參考。
透過線上測驗,你可以認識自己前五大優勢潛能,讓你看見「你有什麼內在資源」,進而學會如何善用它們來規劃人生、選擇職涯、改善團隊合作方式,進而活出卓越。
如何轉化為價值,讓天賦發光?
擁有天賦是一回事,能發光發熱是另一回事。你需要有意識地將它轉化成貢獻與價值。可以分三步走:
✨ 步驟一:辨識天賦,理解上天給予你的禮物是什麼
✨ 步驟二:結合熱情與天賦,前者讓你享受其中、能夠持續,後者讓你事半功倍、不費力,而這也是進入心流狀態的入口
✨ 步驟三:思考應用在哪些領域、行業、角色,可以服務他人、創造價值與財富
📌 舉例來說:你很擅長傾聽、共情,對幫助他人有熱情,但這無法創造價值,若成為心理諮詢師、教練,就可能幫助他人,也幫助自己走出有意義的職涯。
🎧 今天,我們談了:
- 天賦是你與生俱來的資源,值得被看見。
- 我們看不見天賦的客觀原因是什麼?提供了三個可供辨識的線索
- 如何發掘我們的天賦呢?介紹了多元智能與CliftonStrengths 兩項工具,整合起來應用,可以更了解自己。
- 最後,將天賦結合熱情,並思考如何對世界有貢獻,是走向豐盛的路徑。
📌 本週留給聽眾的實踐行動:
- 自我反思並寫下3-5件「別人覺得你做得很棒,但你覺得沒什麼」的事。
- 想想看,這些事之間有什麼關連。
- 上網做一份「多元智能測驗」或CliftonStrengths的初階版,開始更認識自己,並與上面的反思相互參照。
你的天賦,也許不會馬上改變世界,但會慢慢點亮你的人生。
那份光,照亮你自己,也必將照亮身邊的人。
我們下回見 😊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 Spotify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