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忽然警覺我也愛看短視頻,是在近兩個月前的某個凌晨兩點。
那天我在忙碌了一天之後,本來只是想打開手機放鬆一下,但卻一如往例的:一支接一支地滑了快二小時。等我反應過來的時候,覺得手機螢幕越來越刺眼,我的眼睛乾澀、心情卻空空的。
那一刻,我突然發現:在之前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內,已經不是我自己自主的在選擇娛樂,而是被某種看不見的『慣性』牽著走。
其實對於「上癮」我並不陌生。
我很愛吃很多垃圾食物,例如洋芋片,燒烤與鹹酥雞,而且覺得不配上可樂就不過癮。(現在已經換成無糖飲料=(^.^)= )
垃圾食物和垃圾視頻,好像是兩個不同領域的陪伴,但仔細一想,它們的邏輯驚人地相似 — 快速、便捷、刺激、暫時讓你覺得舒服,然後留下來的是空洞,與再一次重複的需求。
我沒有打算批判這兩樣東西。
說實話,短視頻和鹹酥雞都真的蠻爽的。我只是開始好奇,為什麼當我較之前多了一些空閒時間時,我會那麼自然地把時間交給它們?這些選擇是我真的「想」做的,還是只是因為做起來「最簡單」?
大家都知道,無論是高鹽高糖的食品,還是演算法推薦的短視頻內容,它們都針對大腦的多巴胺系統下手。
當我們吃下一塊甜甜圈、或刷到一支搞笑影片的時候,大腦會給我們一個小獎勵 — 快感、滿足,但很快就退去。這種「快感短路」的循環,讓人一不小心就滑進去了。
即使如此,說真的,我還是不認為滑手機或吃炸雞是什麼「壞事」。
我真正讓我在意的,是我發現自己很難自主的停止。
而且,我還突然發現:以前的我可以輕鬆的看完一本書,現在卻常常無法靜下心來。只要手機一有來訊,我就容易分心;以前吃飯會配音樂,現在配的是短影音;以前週末會想去外面散步,現在只想躺平放空。
而這些變化,沒有人強迫我,是我自己「自願選擇」的。但回頭看,這些選擇也許只是自己「無感地滑進去」,並不是我真正想過的生活樣子。
所以我開始練習做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
比如關掉所有的社群『來訊通知』,吃飯時盡量不配著手機視頻,出門走路時也偶爾不帶降噪耳機。
這些小改變一開始會讓我有點小焦躁,因為沒有了隨時隨地的「內容餵養」,整個世界好像變得有點寡淡。
但慢慢地,我發現自己的思路變的比之前更敏銳,在腦袋裡有了更清晰的自我對話,我可以更清楚地盤問自己很多事,例如:「現在的我,是不是只是在逃避些什麼?」
我想我仍然會吃炸雞,也還是會滑短影片。
而我想學會的是:不是什麼都不能做,而是不能『只做這些』。
..........................................
上面這篇短文是我想要給自己留下的小提醒。
有時候,自省也不是要對抗什麼,而是提醒自己:就算現在生活中充滿了刺激與便捷,我們其實還有選擇。
我們仍可以決定 — 在某些時候,不要求那麼快樂,也不要求那麼滿足,以換得一份心中的踏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