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地合一稅誰繳最多?專家揭露市場趨勢與節稅攻略
最近房地產市場可說是話題不斷,從房價漲跌到稅務政策,每一項都牽動著購房者和賣房者的神經。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房地合一稅」,這個在房地產交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稅收。別擔心,我們不搞艱澀的術語,用最輕鬆的方式,帶你了解這筆錢是怎麼來的,又透露出哪些市場訊息。
房地合一稅大揭秘:誰是繳稅主力?
根據財政部最新統計,2024年個人房地合一稅應繳納稅額高達826億元!其中,持有5~10年後轉手、適用20%稅率的屋主,就貢獻了424億元,占比超過一半(51.3%),堪稱繳稅主力軍。這意味著,中長期持有型交易逐漸成為市場主流,這對於房市的穩定發展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相較之下,持有2年以內的短期交易(適用45%稅率)稅額占比為17.5%,顯示政府房地合一稅2.0調控政策已見具體成效,有助於市場健康運作。
專家怎麼看?解讀房地合一稅的市場意涵
從房地產專家的角度來看,房地合一稅的結構,其實反映了市場的交易偏好。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就指出,20%的稅率對屋主來說,是相對划算的選擇。畢竟,再多持有5年,稅率下降的幅度可能不如預期。
此外,適用10%稅率的案件也慢慢增加,顯示部分民眾已開始留意長期持有帶來的稅務優惠。國稅局也持續宣導合法節稅的重要性,建議想要適用自用住宅400萬免稅額的屋主,務必留意連續設籍等相關規定。
稅率背後的獲利密碼:持有時間越長越賺?
有趣的是,不同稅率的交易案件,背後也隱藏著不同的獲利狀況。適用20%稅率的交易案件,平均每件稅額約為87.5萬元,推估每件獲利約437.6萬元;而適用45%稅率的案件,平均每件稅額約59.3萬元,推估每件獲利約131.7萬元。
從數字上來看,持有時間較長的屋主,似乎更容易獲得較高的利潤。但這也可能與持有的房產類型、地點等因素有關,不能一概而論。
房屋稅2.0來襲,聰明節稅看這裡!
近年政府不斷更新房屋相關稅務政策,其中「房屋稅2.0」已於2024年7月上路,並在2025年5月首次開徵!房屋稅2.0針對非自住房屋採全國歸戶、全數累進課差別稅率,提醒民眾多加注意。
自住房屋如何選定最節稅?
由於修法後自住房屋必須設籍才符合條件,專家建議可以透過房屋現值,選定自住房屋以達到聰明節稅。
自住房屋選定順序,陳俊宏建議有三個參考指標:
(一)選定免稅房屋,如房屋現值在10萬以下、或是符合各縣市標準,以每人持有全國3戶為限,超過3戶可自行擇定房屋現值較高的3戶免徵房屋稅。
(二)選定自住房屋,選擇房屋現值最高的3戶設籍為自住房屋,然而須同步考量是否影響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地合一稅、重購退稅等自用優惠。
(三)出租或擔任公益出租人,其餘非自住房屋若能出租且所得達租金標準,就能按戶數適用1.5~2.4%差別稅率,政府為鼓勵屋主參與公益出租,最低可享有1.2%優惠稅率,等同自住房屋稅率,而且在地價稅上也有優惠。
豪宅稅新制上路,小心別踩雷!
財政部於2025年2月19日發布「2024年度個人出售房屋之財產交易所得計算規定」,新增「每坪單價門檻」並調整高價住宅獲利率從17%至20%。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這項政策主要針對2012年以前沒有取得成本的房地產,若屋主房子都在2016年房地合一稅實施後才取得,則直接適用房地合一稅,不受新制影響。
房屋稅遭誤列非自住?別慌!
2025年房屋稅開徵,雙北市近期陸續傳出房屋遭誤列為「非自住」,導致稅率從原本 1% 或 1.2% 暴增至最高 4.8%。台北市因資料轉換錯誤,已重新印製份稅單,新北市則因部分在去年下半年購屋的民眾未完成自住申報,故將補正申報期限延長至 6 月 2 日。
總的來說,房地合一稅的稅收狀況,不僅反映了房市的交易熱度,也透露出市場參與者的策略選擇。面對複雜的稅務政策,建議大家多做功課,了解相關規定,並妥善保存交易文件。如有疑問,不妨諮詢專業的房地產顧問或稅務專家,才能在房地產市場中做出最明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