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在談爭議性內容?
最近在 Threads 上觀察到一個現象:只要文章稍微有點爭議性,就會引來大量留言和討論。對於想要衝流量的創作者來說,這當然是好事。
市面上很多行銷老師也在教這一套:要有鮮明立場,才能吸引喜歡你或討厭你的人來互動。這個邏輯沒有錯,但他們往往沒有提到另一面——這種方式帶來的情緒負擔,對創作者來說其實不小。
很多人(包括我)寧可寫那種邏輯完整、沒有漏洞的安全內容,讓大家無話可說。但問題是,這種太平衡、沒有攻擊性的內容,對演算法和網友來說等於沒有鉤子。那麼,要怎麼在寫爭議內容時,不被負面情緒拖垮呢?
1/ 建立內在的穩定感:你比你想像的更有底氣
你的思考比文章更完整
寫文章就像海上的冰山,讀者看到的只是浮出水面的部分,水面下還有更多你沒寫出來的思考。
當你發表一個觀點時,你可能已經想過十個正反面的論點,但為了讓文章聚焦,你只選了最重要的三個來寫。你也可能預想過會有哪些反對聲音,但篇幅有限,沒辦法一一回應。
所以當有人批評你「想得不夠周全」或「沒考慮到某些情況」時,你要清楚一件事:不是你沒想過,而是你選擇了最能表達核心觀點的方式。
這種認知會讓你在面對批評時更從容。因為你知道,自己並不是草率發言。
把批評當作不同角度的聲音
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對同一句話的反應也會完全不一樣。
比如你寫「現在的年輕人比較沒耐心」,年輕讀者可能覺得被攻擊,正在教小孩的父母可能很有同感,曾經被長輩這樣批評過的人可能會不舒服。
同一句話,在不同人的生命經驗裡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化學反應。這不是你的問題,也不是他們的問題,這就是人接收資訊的本質。
明白這一點,你就不會因為被誤解而過度自責,也不會因為有人反應激烈而感到困擾。你只要確認自己表達得夠清楚,其餘就交給每個人的人生經歷去決定了。
2/ 明確你的創作目的
不只是為了流量
很多人卡在「為了流量而寫」這個心理關卡上,覺得這樣很膚淺。但其實,你寫爭議內容可能有自己的目的:
- 練習技能:看看自己能不能處理敏感話題
- 測試市場:了解讀者對某個觀點的真實反應
- 推動討論:讓大家開始關注某個議題
- 建立個人風格:展現自己的獨特觀點
把爭議當作市場調查
當你發表一個稍有爭議的觀點時,其實是在做小型的市場測試:
- 這個想法能引起多少共鳴?
- 反對聲音主要來自哪些角度?
- 支持的人是基於什麼理由?
- 我的表達方式需要調整嗎?
有時候你會發現,原本以為會很有爭議的觀點,其實很多人都這樣想,只是沒人敢說。有時候你會發現,問題出在用詞選擇,而不是核心觀點本身。
把爭議當作收集資料的工具,你就能更客觀地看待那些負面回應。
3/ 實際應用的建議:
從小爭議開始練習
如果你還不習慣處理爭議內容,可以從比較輕微的話題開始:
- 選擇稍微有點立場,但不會太刺激的主題
- 觀察讀者的反應模式
- 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
- 慢慢提升話題的敏感度
建立你的支持網路
找到能理解你創作理念的人:
- 同樣在創作的朋友
- 願意給建設性意見的讀者
- 必要時可以諮詢的專業人士
結語:最重要的心態調整
記住一件事:專業不是避免所有批評,而是能夠從容面對不同的聲音,並從中學到東西。
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你就不會被與目標無關的批評影響。就像穿競速泳衣去比賽的人,不會在意別人說「這件泳衣好醜」一樣。
在網路時代,能夠處理爭議並從中獲得成長,本身就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能。關鍵是在追求影響力的過程中,不要失去對自己創作初衷的清晰認知。
預約付費諮詢|開始為你的寫作職涯解鎖新可能
1 對 1 深度討論,內容將根據你目前的職涯狀況與目標客製化,常見主題包含:
- AI 輔助寫作實戰:如何使用 ChatGPT / Claude / Perplexity 等工具提升寫作效率、重組舊內容、快速生成格式化文案
- 接案策略優化:案源卡關怎麼破?從定價、提案到行銷,協助你釐清關鍵盲點並調整出手方式
- 內容服務包裝&作品集建議:針對你的專業背景,幫你重新整合服務方向與展示方式
- 個人品牌與社群內容建議:粉絲互動低?經營方向不明?一起找出最適合你持續產出的內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