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倉使節團回國後,寫了大量的報告,羅列出改革的方案和優先順序。軍事改革成為第一要務。1873 年 4 月,明治政府以普魯士為榜樣,實施全國徵兵制,改變以往獨尊武士的傳統。
在軍事教育上,成立陸軍士官學校、海軍學校,扶植軍事工業,建立大砲兵工廠和海軍工廠,1878 年建立參謀本部,軍制上皆仿自普魯士,在 1880 年代初期,日本已經可以自製村田連發槍和各種口徑的大砲,而且,大量的歐美軍事教官紛紛來到日本推動改革。
經濟體質從農業轉向工業,國力大幅提升
另一個改革的重頭戲就是「殖產興業」,殖產興業的目的在於扶植工業,以及刺激商業發展,重工業是重點,鐵路、採礦、機械製造,另一方面,輕工業的建立也沒有偏廢,各種紡織廠和民生用品的工廠也在外籍技師的輔導下紛紛建立。
1876 年,電話發明後,隔 1 年就被引進到日本,大量的電話線在各地鋪設,電話用戶每年以 20-30% 在增加。可見當時的日本在接受新事物的態度上是相當積極的。
殖產興業初期的工廠幾乎都是官辦,但在政府的計劃中,其目的是在「示以實利,以誘人民」,引進了技術、設備和培養了一批技術勞工後,政府就將這些工廠以極低的價格出售,有些企業幾乎是無償讓渡。
此後,日本的企業型態就進入了以民營為主流,改革之初從計劃經濟過度到自由經濟最大的困難就是政府不願意放權,因為這意味著國家對於企業的控制力下滑,但也只有民營企業才能最優化生產力的提升。這也是近代以來,日本與中國在產業型態與經濟發展出現差距的關鍵原因之一。
發展工業和商業除了要引進設備之外,人才的培育才能為產業提供源源不絕的高素質人力,教育是一切發展的根本,明治政府在很早就注意到,國家不能任由一群文盲和傻瓜橫行在人間,民智不開怎麼發展工業、科學技術?
無豐富天然資源,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
1872 年 6 月,學制草案出爐,全國劃分為 8 個大學區,1 個大學區設置 1 所大學,每一個大學區設置 32 個中學區,每個中學區下設 210 個小學區,全國設立 53760 個小學。學制案通過後,常常能看到警察在街上逮捕逃課的頑童,捉拿後就丟回學校。
此外,學制令也隨著經濟型態的變化而不斷的改良,高等工業學校 (高職) 的設立,讓日本培養出一批技術熟練的技工,而這些技術人員在引進西方技術後,再加以改良,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大學也培育出許多研發人才,他們大多擔任政府的技術官僚或成為教師,並引領著新科技的發展。
1900 年時,日本廢除小學的學費制度,實施 4 年的義務教育,1907 年時,義務教育延長至六年,1908 年時,就學率達到 97%,甚至超越了許多歐美國家。國民教育的提升,打開了日本民智,這個剛從半封建制度脫蛹而出的國家不再蒙昧無知,在教育中淬煉了心智和思想,追求器物的進步只是為國家揉捏出一個軀殼罷了,思想才能賦予一個國家靈魂。
封建王權步入法治時代,亞洲第一部憲法誕生
近代國家的一個標誌就是法治,在岩倉使節團考察歐美各國的法律後,認為普魯士的國情與日本類似,便以普魯士的憲法為藍本,修訂日本憲法。1889 年 2 月 11 日,《大日本帝國憲法》公佈,這部憲法雖規定人民享有各種自由,但也在法律中加以限制。
帝國議會成立,由貴族院和眾議院相互制衡,開啟政黨政治,不過,天皇的職權超脫於憲法之外,軍隊直接聽命於天皇,不需向議會負責,這讓後來軍隊屢屢暴走有很大的關係。當時的日本政府認為,人民在尚未建立起民主思想前,不宜直接採取英美式的民主政治,所以日本憲法的保守色彩相當濃厚。
然而,《大日本帝國憲法》是亞洲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也是對明治維新的一次總結,國家邁向依法治國的軌道上,頒布憲法象徵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一個里程碑。
19 世紀是帝國主義最炙熱的時代,非洲被瓜分殆盡,中東和東南亞也被囊括進歐洲列強的勢力範圍,這個時期,暴力是國際間的共通語言。此時,日本已經完成第一次的產業革命,想找人練練「共通語言」,但又不能找歐美老大哥動手,小算盤一打,放眼望去也只能找鄰近的清國。
不過,清國自 1861 年就展開自強運動,引進西方科技、改革軍事、教育和發展工業,並建立了一支號稱世界排名第 8 的北洋艦隊。兩國在相似的時間點,進行了相似的改革,而且,清國的人口和資源更是遠勝日本,當時清國的歲收約 8800 兩白銀,日本僅約 4000 萬兩,挑戰清國更像是一場豪賭。
這場戰爭決定了往後 50 年的亞洲政治格局,也是清、日兩國檢視改革成果的期中考。戰爭的硝煙早已消逝,但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的前途,都能在這場 19 世紀最大、最全面的改革中有所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