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mostly use my pen to write down quotes, poems and lyrics that I want to remember…
這篇文章原本是我部落格的第一篇。當時想用近兩年的生活變化來說明,透過文字表達,不僅是一種「紀錄」,也是「證明」,更是一種「無聲的表達」。不過,因為內容鋪成過於冗長,讓人不容易抓住我想傳達的重點,所以我決定用另一種寫作方式來呈現。
未生出芽
早在2021年的期間,因為三級警戒,只能待在家裡,頓時發現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被迫改變,想寫一寫疫情前後的我們改變什麼,但因為當時還在忙著研究所的考試,就胎死腹中。但我居然不知道,後來的生活居然這麼失控...
破土初芽
就在2025年6月,因為參加了一個程式培訓營,老師們鼓勵我們用寫文章的方式,將學習過程用自己能理解的語言記錄下來,當作自己的程式成長日記。這不僅能清楚看到自己的進步軌跡,也能在未來面試時,作為有力的輔助。
而我現在已經裸辭兩個月了,正處在一個有點尷尬的階段。接下來打算報名一個為期九個月的前端程式課程,但我不太想只單純當全職學生。
為什麼?因為對我來說風險太高了,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本來就不是我的風格。而且我這個人也閒不下來,會想找個實習做做看,一方面還是可以保持在職場的節奏,另一方面也能多少補貼一下生活開銷。
但現在正好碰上畢業季,實習職缺幾乎都只開放給在學學生,變相讓求職變得更難了些。所以與其焦慮,不如重新啟動當初胎死腹中的計畫,讓它重獲新生!
嫩芽初綻
前情提要說明完畢,直接切入主題吧!
為什麼需要寫作呢?其實,也不一定非得寫作不可(有些讀者現在心裡想著到底在說三x吧)
現在記錄生活的方式有非常多,像是 Facebook、Instagram、Threads、Retro、小紅書⋯⋯這些社群平台都能隨時留下生活的點滴。看到一張照片,常常會想起當時的回憶;聽到一首歌,也可能突然想起某個階段的自己。有這麼多的方式可以紀錄生活,那為什麼我們還要選擇寫作呢?
萌芽波折
因為人很容易忘記,前面提到的那些記錄方式確實都很實用,也很容易上手。但你還會記得當時的情緒嗎?那份壓力,你是怎麼度過的呢?
我想說的是,心靈層面的轉化。人常常在無意識中否定自己的能力,但其實在不知不覺中,你已經比過去的自己進步很多了。 當然,我自己也常會陷入懷疑人生的低潮。這時候,如果你能把這些感受寫下來,就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走了這麼遠,不禁讓人重新燃起一絲希望。
其實,寫作沒那麼困難,不需要把它想得太複雜。手機備忘錄隨時能記錄,IG的小號(現在大家應該都有好幾個吧)也可以寫很多文字。不需要寫得很正式、很華麗,隨性一點,怎麼舒服怎麼記錄就好。這樣你才能清楚看到自己的成長痕跡。
萌芽茁壯
回到筆者身上,對我來說,2023 到 2025 這兩年間,改變了我很多生活方式和想法,也讓我學會換位思考。這些轉變,其實都是透過 IG 上那些零碎的紀錄,一點一滴拼湊出來的。
以下為筆者2023年的經歷
2023 年,對我來說,是人生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那時我還是學生,放棄了自己辛苦準備 9 個月才考上的研究所。
也許有人會問:「這算是什麼大事嗎?」確實,對別人而言可能不是什麼天大的事,但對我來說,那是一個我終於正視自己、停止逃避現實的開始。
我考上的是某國立大學的財金研究所。原本我規劃在碩一時修完所有課程,碩二就能去企業實習,完美銜接職涯。聽起來很理想,對吧?
當時我也積極參與不同的活動,為了訓練自己上台說話的能力,接下了書報長的職位(簡單說,就是主持系上演講活動);另外也應徵了系辦的工讀生,因為只需要排一個早上的時間,看起來很能兼顧。那時我碩一上修了 16 學分(畢業需 36 學分),第一學期就這樣撐過去了。
但到了碩一下,事情開始失控。課程學分變成了 19,工作與職務仍在繼續。接著,我又成了某位教授的助教。壓力接踵而來,也許是上學期確診後身體還沒完全康復,又或是課業與職責堆積如山,讓我開始感到身心俱疲。當時我還會責怪自己抗壓性太低,想著:「如果連這點壓力都撐不住,那將來出社會,不就真的成了爛草莓嗎?」
我撐著,但身體已經發出了警訊:長期睡眠不足、皮膚莫名起疹、手指破皮乾裂、持續一個月吃藥都沒改善。課堂上幾乎每門課都要報告,儘管我盡力把報告分散到每個月處理,還是覺得每天都像在追趕進度——報告、工讀、助教工作輪番上陣。
某天,我突然問自己:「我到底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其實,當初考研究所的理由非常簡單。2021 年疫情三級警戒,臨近畢業的我對未來毫無頭緒。有天朋友問我要不要一起考研究所,我就說:「好啊。」就這樣開始了。也是一種彌補,因為我大學時轉系沒成功,沒能如願讀財金系,想說研究所圓個夢。
但讀了之後才發現,和我想像差很多。我以為能學到實務技能,結果大部分時間都在讀理論與論文、準備報告。這讓我開始質疑:
「我為什麼不直接去上班?」 「這些理論,真的在職場上會用得上嗎?」 「還是只是為了學歷,讓起薪高一點?」 但即使如此,起薪高不高還是要看能力吧?極端一點想,大學同學工作兩年後的薪資,可能跟我畢業時差不多,那我用兩年換來的,到底是什麼?
這些想法與壓力交織在一起,讓我終於鼓起勇氣和家人提出:「我想休學。」這樣的生活,不是我要的,加上長期的身心壓力與生病,我意識到—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休學」對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決定。身為一個完美主義者,怎麼可以半途而廢?我一度無法接受。但我的身體與心理,早已無法負荷。當時的我,根本無法冷靜地判斷什麼是對自己最好的,只知道:我真的需要休息。
提出休學之後,很多朋友勸我:「再撐一下就好了,你都已經考上研究所了,這樣放棄太可惜了。」也有人覺得我抗壓性太低。
但他們不知道,身為助教與書報長的同時還要兼顧學業,每天都像是在跑馬拉松,不是說撐就能撐過去的。
幸好,我的家人支持我的決定。這份理解與接納,成了我從低潮中慢慢浮出的第一道光。
茁壯成長
在這個資訊極為發達、聲音無所不在的時代,我們真的還能清楚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嗎?生活中太多外在的影響,太多聲音不斷干擾。我們是否還能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被牽著走?
我很慶幸,當時的我有把這一切記錄下來。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個 loser,而是為了誠實面對現實,看清自己的處境後,勇敢做出取捨。
很多時候,感受只有自己最清楚。別人看到的只是表面,不會知道你經歷了多少辛苦與掙扎。而也正是這些累積的感觸,推動著我一步一步改變自己,讓我更勇敢去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
所以,接下來的 2024、2025 年,我把更多時間花在認識自己、調整自己。這段過程也讓我慢慢明白,與其一直迎合外界的期待,不如回頭傾聽自己的聲音,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生機盎然
其實人生就是這樣,沒有什麼好去評論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難與課題,不是誰比誰辛苦,而是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著。如果我們能在日常中,慢慢學會檢視自己,理解自己的情緒與需求,那麼就已經是一種前進。或許走得不快,但每一步都更接近真正的自己。
後記
有時候,停下來看看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