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的努力,贏過99%的人》作者西村博之(Nishimura Hiroyuki),1976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後移居東京,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曾於大學期間赴美國阿肯色州留學。他是日本最大匿名網路論壇「2channel」的創辦人,該論壇全盛時期擁有超過一千萬用戶,影響力巨大。他於2005年擔任Niwango公司董事,創立「niconico動畫」,2009年轉讓「2channel」,2015年起成為英語圈最大匿名論壇「4chan」的管理者,2019年創立網路社群「企鵝村」。西村博之以獨特的生活哲學聞名,堅持每週工作三天、週休四天,40多歲便在巴黎過著近似退休的悠閒生活,強調「精準閒晃」與高效率的1%努力,挑戰傳統的努力至上觀念。就讓我們來看看要怎麼過著跟他一樣的生活吧!
推薦序
- 亮點理論:別人都在做的事情你只需要做到八十分,而別人沒在作的事你則要做到一百分。
- 或許連偷懶也是一種才能!正因為想要偷懶,才會想出節省時間的辦法,也才可以發現更多的機會,「就算不用活得那麼努力,也沒關係。」
追求閒暇的概念:要怎麼偷懶?
- 想成功,需要的並非是金錢或時間,而是思考。多下一點工夫思考,就能改變做事的方法;當你思考如何追求閒暇,就會知道自己想要做甚麼。
- 換句話說,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大腦思考。所以,不要把自己的行事曆填滿,要創造一些空白。
- 隨時空出一雙手,才能抓住機會之神的瀏海。舉例來說,假如有人突然邀請你一起創業,或邀請你參加能認識其他人的餐會, 這時若你的行事曆沒有空白, 就無法抓住這些機會。所以,你應該盡全力的創造閒暇。不能等時間被空出來,而是主動創造時間。
- 我花了一年的時間準備重考後,考上日本中央大學。入學考試是畫卡式的,而我用最低限度的努力過關了。 我不把目標設定在東京大學那種名校,只希望可以從大學畢業。 我就是用這種方式生存。
- 就算進大學後,我也沒有意願追求高深的學問,只想取得了畢業所需的最低學分,懶洋洋的度日,盡情的享受還沒成為社會人士的生活。
- 而一旦有了多餘的時間,我就想做些什麼。為了消磨時光,我和朋友成立了網頁設計公司當作打工。我以學生身分創業後,在美國留學時開始覺得,以後就算不進一般企業上班,似乎也活得下去。
- 明天能做的事,就別在今天做:精準的閒晃。
不要被他人影響
- 跟大家不一樣,你才有競爭力。
- 避免被過時的觀念侷限。如果受到缺乏現代必備知識的老年人的影響,吃虧的就是年輕人,而老年人可以成功逃離這一切。如何透過思考,找到即使不努力也可以成功的環境?這就仰賴我們能否在獲得現代的資訊與知識後,以聰明的判斷做出選擇。
- 出社會後,會出現很多想和他人比較的時候。當你羨慕別人的時候,我希望你意識到,「蛋盅根本是不必要的東西。」蛋盅也可以等於飛機頭等艙、有寬闊庭院的房子。很多事跟蛋盅一樣,不是必需品。遇到覺得家裡有蛋盅是理所當然的人,你完全不必感到自卑。
- 生活背景不同,接受事物的方式就不一樣。
- 回到前面的話題,守住面子究竟有什麼好處?沒工作的孩子整天待在家裡,如果不會為其他人帶來困擾, 那就不必感到羞恥。跟比自己好的人比較,就像煩惱家裡沒有蛋盅一樣; 跟比自己差的人比較,會覺得自己還不錯。
- 如果守護尊嚴(面子)是強者的邏輯,那麼守護權利(公不公平)就是弱者的邏輯。
- 什麼樣的事讓人感到壓力,因人而異。如果你是一放棄新事物,外表會突然老很多的人, 就要試著保持好奇心。 我建議人保持著接觸新知識與想法的習慣。
- 人們需要什麼,那裡就是賺錢的機會。
- 追求比賺錢更重要的事,就會賺到錢。
- 最後我想聊聊,能幫助你轉換思維的方法──把世上所有的事物都當成「話題」看待。就算入學考試考不好、找工作不順利、事業失敗、沒有錢,只要在家一邊和朋友喝著酒,一邊把這些當話題自嘲,對方也會跟著哈哈大笑。
作者的獨特個人經驗
- 我住的地區裡,許多學生即使以前當過流氓,但他們最後也都成為堂堂正正的社會人士,建立了家庭。 他們很重視夥伴,擁有除了金錢之外的依靠。如果你沒有這種依靠,我建議你最好養成存錢的習慣。
- 我沒有「我有自己的家鄉,而且今後要一直守護它」的想法,這麼一來反而比較輕鬆,既不用花時間懷念, 也沒有必須抓著不放的東西,能活在兩手空空的狀態下。
- 我經常動腦思考:「沒有錢時,該怎麼辦?」讓我的腦子全速轉動。「有沒有其他可以代替的東西?」「是不是可以自己試著做做看?」「可以拜託其他人幫忙嗎?」我會像這樣思考。傾向用金錢解決問題的人,不太會深思。此外,透過金錢而連結的人際關係,只要失去了金錢,關係就會消失。例如,成功的創業家一旦落魄,身旁的人就會遠離他。
- 我只對無法預測的事花錢(讓每一天都有新的體驗)。我建議你往前走,體驗無法預測的事物。
選擇自己人生「壺」裡要放的東西
- 在《第三道門》(The Third Door)這本書中,有提到關於巴菲特如何引導他人找到目標:寫下一年內想達成的二十五件事,並從中選出想在三個月內達成的五件,之後把剩下的二十件列在「不做的清單」裡,暫時捨棄它們。雖然書裡提到巴菲特本人沒有這麼做過,但這個故事的重點是先選出最想做的事。
- 「對你們的人生而言,什麼是大石塊?或許是工作、深愛的人、家庭或自己 的夢想……這裡說的『大石塊』就是對你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請先把這些東西放進壺裡。否則的話,你們如果先用沙礫或細沙,也就是用對自己來說重要性比較低的東西填滿壺,那麼人生會被不太重要的東西占滿。與此同時,也會失去大石塊,也就是沒有時間花在自己最重視的東西上,這會導致你失去自我。」
- 「對你而言,你的『大石塊』是什麼?」請不斷的問自己這個問題。 同時請盡量告訴他人,你的大石塊是什麼。 「對我來說吃飯很重要,所以我不想隨便選一家餐廳用餐。」 「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所以我必須在五點下班。」你要向他人表明這些想法。 另外,為了避免有人說三道四,我建議你事先準備來反駁的論點。
- 決定好心裡的優先順序,並按照這個順序行事,這是你每天能活得幸福的祕訣。
- 對我來說,我的大石塊是「睡眠」。不管會不會遲到,如果我當下很想睡,那我一定會重視這種心情。若到時候被罵,就算必須下跪道歉我也會做。工作對我來說,只不過是像沙礫、細沙或水一樣的存在,如果先把這些東西放進我的壺裡,就得消減我的睡眠時間。這種人生,我死也不幹。
- 我在選擇放進人生的壺裡的大石塊時,選了「睡眠」,這表示我無法過一般上班族的生活,因為沒辦法一大早起床到公司上班。既然我已經明確了解這件事,那麼就可以思考,自己可以做哪些事。
- 於是我發現,像這樣在國外也能賺錢,不一定得待在日本。當我了解就算不認識任何人,但只要鼓起勇氣交朋友,不管到哪裡都沒問題。脫離日本的框架,還是可以活下去。就算剛到國外,還是可以活下去,就產生出一股自信,覺得自己在何時何地都能活下去。
- 有些人因為重要的事情很多,所以難以決定優先順序。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其中一個理由就是有太多的資訊。「那本書好像不讀不行」、「要是不會講英文跟中文可能活不下去」……如果一直受到各種資訊刺激,內心也會跟著動搖,無法決定人生的優先順序,就會有越來越多做不到的事,人生會因此越來越不幸。
- 如果優先選擇去做不可修復的事項,後悔的狀況會減少。「因為沒念書,找不到好工作。」 「因為沒存錢,買不起自己想要的東西!」 在想到這些事的瞬間,你可以問自己: 「我的大石塊是什麼?」 「那有可能修復嗎?」 「來克服這些狀況。」
- 在買東西時也一樣。如果以後還買得到,就不必非得當下買。不過,如果排隊能換取其他的價值,也沒有什麼不好。例如很多 YouTuber 會搶先買新發售的商品,並拍開箱影片上傳到社群媒體讓大家分享。 如果你會如何決定優先順序,對自己的人生會有好處。
- 人生有目標,暫時茫然也不慌。
對工作的想法
- 大部分的工作,有高中學歷就能做。
- 或許越早經歷過這種會隨機接觸到不同人的工作,對你的人生越有幫助。因為你能很全面的學習到,面對怎麼樣的人可以如何應對。
- 如果沒有打過工,出社會後容易抱著很高的自尊心,想著:「我真的能做這麼無聊的工作嗎?」那麼人生會有很大的損失。無論任何事都享受它,並用稍微輕視的角度看待,那是最好的。
- 在做這份打工時,我也經常會被稱讚「我明明沒有特別付出什麼努力,竟然也能獲得好評」。
- 就算做兩倍的工作,薪水也不會變兩倍, 所以跑外送的時候一小時裡,有30分鐘會到朋友家玩電動。我從當時就貫徹著「付出最少的努力,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成果」的信念。
- 所謂的公司,乍看之下似乎很嚴謹,不過上班後會發現實際上,這個世界經常可以大概應付。體驗過這件事後,工作的難度就立刻下降許多。
- 我奉勸你不要把喜歡的事當成工作,而是找自己能做到的事當工作。這是我的理由:為了不讓好主意只停在想法的階段就不了了之,重點是思考現實中的可行程度。
- 當你想到一件想做的事,要試著想到可實行的程度,並思考做到那種程度需要的技能是什麼。
- 世上的事物分成兩種:想做卻不會做的事、不想做卻做得好的事。我認為你可以從做的事開始,以從做得到的事開始行動,再逐漸進步,也就是讓想做的事變成做得到的事。有些事可以當興趣,但你很難藉此獲得穩定的收入。
- 與其從想做的事開始,不如從做得到的事開始。
- 創業成功的人,通常並非擁有卓越的能力,而是有一些周轉能力或事務處理能力。我認為如果營運出現問題,就要嚴肅以對,這時沒必要加入私人情緒。
- 你可能也遇過這種情形:在跑馬拉松時,朋友一開始說「我們一起跑」,結果半路上卻快跑拉遠距離;在考試前,朋友說「我完全沒念書」,結果你發現對方私下拼命複習,完全背叛你。
- 了解狀況後,如果每次都為了不被對方背叛,而和對方溝通,會花許多時間作為溝通成本,所以最好的做法是,只要對方不先做什麼行動,自己也不要先背叛對方。唯有在對方做出背叛的事時,自己再反擊。
- 我建議看待任何事物都抱持著性善論,如果被背叛了,再以牙還牙。這才是待人處世的正確順序。
- 我的創業目的:這件事很有趣。
- 敢說出不能說的話,你才會賺到錢。
- 在這個世界上,大家都不願意說真話。眾人都被一種「不能說」的氛圍支配。如果有人願意一針見血地說出真心話,就能獲得重要地位。
- 我會特別積極地出點子,就算出錯了也不要緊。總之我會注意,一定要盡量發言。
- 積極發表意見的好處,就是通常進入實際作業時,工作不會落到自己身上。因為不發言的人,在分配工作時會不自覺地變成旁觀者。因此要記得,不管什麼時候,主動發言的人是最強的。
- 請不要老是聽別人的意見,並舉手做一些大家都做得到的事。會在這種時候表現的人,通常都想用九十九%的努力解決問題。
- 先培養次級技能(寫程式),再開發主動技能(解決問題)。
- 同時擁有主要技能(宏觀的經營視角)與次級技能(微觀的基層技術),就成為我的優勢。
- 次級技能最好是選擇就算不懂外文,也可以做到的能力。例如,我不會說德語,但如果我進入德國的公司擔任工程師,在某種程度上還是能做好工作,因為工作時接觸的是程式語言。
- 如果有了次級技能,就能擴展自己的可能性。先持有次級技能,再開始思考自己的主要技能,會更有效率。 如果一個人連基層的工作都不會,就算說得出厲害的點子或有道理的話,也不會有人願意幫他做事。
- 企業喜歡有趣的人,不只是優秀。若是一個有趣的人,那麼一起工作就會很開心。
- 生活中,會出現只有一個人能擔任的職務,比方說班級的班長、公司聚餐的總召等。當你爭取到這類特殊的位置時,有可能獲得優勢,所以我建議你不必想太多,先舉手爭取就對了。
- 性格隨和,也是一種優點。
結論與心得
這本書一開始只是因為標題進去的,結果越讀越著迷,回頭去查才發現作者曾經登上日文書排行榜。如果是常看阿斐拉書摘系列,可以發現我很多都喜歡選日本職場的工具書,因為覺得文化上跟台灣職場比較相近。但是以前看日本系列的書都會有一種壓抑的感覺,就是很認真的亞洲人然後把這件事情做好。
但西村博之因為曾經有美國留學經驗,現在又住在巴黎,所以他的思想上其實吸收了西方的很開放很自由的文化,再融合本來亞洲的努力細緻風格,也因此書中提到的很多思考方式,都是去世界任何地方可以做到的,這點非常寶貴。想想看,光是掌握這些書上的內容,就可以遊走在世界各地的職場,那會是多麼自由的一件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