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學習歷程造假的問題,牽扯出來很多高中生為了包裝學習歷程-讓社團、營隊這些都變質為履歷加分項。
這些問題核心都指向『一試定終身』,因為大學念什麼實在太重要,所以升學制度怎麼調整、怎麼幫高中生減壓跟多元發展的政策都沒用;這些最後都還是會長成『最適合升學的形狀』。
為了進入名校的好系所,除了拚分數還要拚備審資料,學習歷程變得充滿造假、包裝與「針對升學的戰略性選擇」,連課外活動跟參加社團都得想著學習歷程要怎麼寫。要打破升學迷思,解決台灣高中教育亂象有兩條戰線:
✔ 第一戰線是:延後定向,讓學生上了大學也還有科系的彈性。
✔ 第二條戰線是:破解「名校迷思」,發展各個大學的特色專長。
📌延後定向,學習彈性
首先是讓學生們在進了大學後不那麼被科系綁住,像是『更彈性的修課、修輔系、雙學位』,或是「不分系跟延後分流」等;像是清大的不分系與交大的百川學程都是很好的開始。
讓升大學的考試跟篩選,跟未來學生要做什麼工作沒有那麼直接關係,讓學生可以在大學透過修課來探索自己興趣跟專長。
📌 台灣 vs. 歐美
這樣的改革其實不是沒有範例可循。像美國的大學制度普遍採取「前兩年通識教育+後兩年才選定主修」的模式,學生可以透過廣泛探索之後再選擇主修,甚至可以雙主修、轉向不同學群。而許多專業訓練(如醫學 MD、法律 JD、商管 MBA等)都不是從大學就開始,而是在大學畢業後根據興趣與能力才申請,給予學生更長的成長與探索時間。

相較之下,台灣與東亞多國(如日本、韓國、中國)普遍存在「高壓應試+高中定向」的制度,學生在高三就要選定大學科系,失敗就像人生錯一步就無法回頭,補習、包裝、造假便成了系統性的結果。這是東亞升學文化的共業:對名校的崇拜、一次考試定終身、學歷階級綁定就業機會,讓整個國高中教育過程變形扭曲。
從台灣、日本、韓國到中國,這種「考試決定人生」「名校決定階級」的升學文化,其實都深深根植於儒家社會對「科舉選拔」的崇拜與對「標準答案」的信仰。考試就像現代科舉,背後不只是學歷,更牽動職場、薪水、婚姻與家庭的社會階層再製。
所以即使政策再怎麼改(例如繁星、多元入學),只要「學校科系決定了後半生」這件事還存在,升學制度就會像水一樣,水道怎麼改-水都會往原來的方向流去。
因此,真正的改革不只是高中階段去「禁止學習歷程造假」或「更多元的入學」,而是要讓學生知道─大學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學習的起點。
📌破解「名校迷思」,發展各個大學的特色專長
再來就是大學各校建立明確特色學群或強項領域,也讓學生知道「學校在哪個領域最強」;政府也要鼓勵跟補助這類學校特色學群發展,形成「水平多元、而非階層化」的大學分布。當大學之間不是只有「名次高低」,而是有「領域特色」的差異化,學生選擇也不再只看排名,而會去找最符合自己方向的學習環境。
最後是推動跨系跟跨校選課、學分交換、雙學位制度,弱化系所間跟學校間的「邊界」,強化「學習資源流動性」。學習不該被封死在單一系所與單一學校內,而是能自由流動、組合與轉換。
📌 分享一點個人經驗
從小我就是喜歡看書的人.
同時也厭惡為了考試而做的那些無意義的事情,包含為了有效答題拿高分而重複刷題跟鑽研速解之類的旁門左道,也不解為何所有人都把這些扭曲當作理所當然.
看書跟學習本該是快樂有趣的,但很多人都在扭曲的升學過程中把這些對學習的熱情興趣都消磨殆盡.
儘管這像是蜀犬吠日般的不自量力;還是希望有一天,青少年的這段學習可以恢復正常,而不是把扭曲視為正常.
小結:
總之,目標是讓「(在大學)學到什麼」比「去哪裡(讀大學)」更重要。
當我們真正讓教育從「選對學校」變成「成為對的人」,整個升學體制才有可能擺脫畸形競爭,真正回到「為了學習而升學」的初衷。
台灣教育不一定要全盤美式,但「延後定向」「增加探索空間」這種精神,值得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真的要讓孩子們18歲的分數,來決定往後的全部人生嗎?」
或許,真正該改革的,不只是升學方式,而是我們對學歷、科系、學校的整體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