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這樣思考的,如果我要從Unesco的架構來思考AI素養的話,不是說不行,而且做起來應該是滿滿的高大上。只是,高大上是一回事,能不能落實在教學現場又是一回事。所以透過跟AI討論了它的架構後,發現在台灣的課程架構中不知道要放在哪裡上?而且可能也很難說服老師說這個架構「非常重要」,所以我得換個思維來思考。
剛好前陣子因為清大開始提出大學甄選第二階段要要求學生在學習歷程使用到AI時,得要自我揭露。因此,我就去找了一些資料,因為我想知道
「大學是怎麼規劃學生的AI素養呢?」
我是這樣思考的,如果我要從Unesco的架構來思考AI素養的話,不是說不行,而且做起來應該是滿滿的高大上。只是,高大上是一回事,能不能落實在教學現場又是一回事。所以透過跟AI討論了它的架構後,發現在台灣的課程架構中不知道要放在哪裡上?而且可能也很難說服老師說這個架構「非常重要」,所以我得換個思維來思考。
剛好前陣子因為清大開始提出大學甄選第二階段要要求學生在學習歷程使用到AI時,得要自我揭露。因此,我就去找了一些資料,因為我想知道
「大學是怎麼規劃學生的AI素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