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文獻綜述、研究方向與研究內容
心理學中,哈洛(Harry Harlow)是第一個把「愛」帶進實驗室的科學家。
他用布與鐵絲做的「媽媽」代替猿猴母親,實驗猿猴親子的依附關係[3]。這些實驗肯定了安全感、愛、親密關係等概念的重要性。[4]「如果你想研究愛,就要考慮到所有和愛有關的面向」,哈洛曾經這樣說過。[5]
他堅定追尋愛的各種化身,研究範圍從最好的母親,涵蓋到最糟的母親;緊密結合的快樂家庭及破碎家庭;測量「親切」,也測量「無助」;詳細標記被感情環繞的生活,以及被剝奪所有關係的生活。
他也研究情緒上的傷害,也堅持要研究如何治癒情緒上的傷害。
他將涵蓋這些研究的連續向度描述成:創造愛,毀滅愛,重新獲得愛。
這三個向度也是大部分愛的研究範圍。
像斯騰伯格(Robert J. Sternberg)主編的《愛情心理學》之內容,我們就認為許多章節都可包含在這三個向度之中。
而綜觀愛的研究之相關文獻後,我們認為目前的研究絕大多數都是「愛情」的研究(至少對於我們所接觸到的文獻而言),對於討論「愛」的共性研究是少見的。
也許受到哈洛的影響,創造愛、毀滅愛、重新獲得愛這三個向度的內涵吸引著我們。
而這其中,我們還想探索的,還有如何吸引愛?如何發展愛?如何成為愛?如何成就愛?以及愛的根源是什麼?
我們想瞭解「愛」是什麼?
與能夠使心理治療發生的那種「愛」是相同的嗎?[6]
愛為什麼能喚起愛?
愛為什能交換愛?
愛為什麼可以產生愛?
馬克斯(Karl Marx)與弗洛姆體會到的那個「愛」,是什麼樣的運作機制,居然令愛與愛之間可以複製轉移,使愛可以複製愛?[7]
甚至愛可以創造愛?[8]
我們發現,我們感興趣的是一個人的愛與另一個人的愛之間的流動,是獨立的愛與獨立的愛之間的關係。
弗洛姆說:「愛是唯一的知識之路,在愛中,我以結合行為回答了我的問題。在愛的行為中,在將我自己給予出去的行為中,在穿透他人生命的行為中,我找到了我自己,我發現了我自己,我發現了我們兩個,我發現了人。」
這也傳達了我們想追求探索的內容。
至於愛的能力的結構相關文獻,以中文「愛的能力」的關鍵字做google的學術搜尋,可得到850筆資料,倘若再加上「結構」一詞去搜尋,則數量會激減至102筆資料。
全部流覽後,可知都與愛的能力的結構無直接關係,都是文中陳述字句上的需要而有「結構」一詞的出現。
例如社會結構、知識結構、敘事結構、劇情結構等。(2015年5月19日搜尋)
搜尋CNKI智庫,以「愛的能力」一詞,選擇主題搜尋,可得151筆資料,加入「結構」一詞後,卻意外的有364筆資料,但多是談論某類人才的能力結構,且全部與愛的能力的結構均無絕對關係。
但若加入「弗洛姆」(因弗洛姆的主張是引起我們深入研究的動機,且閱覽「愛的能力」資料時,「弗洛姆」經常出現,故搜尋之),則有23篇。
若去掉「結構」一詞,僅搜尋「愛的能力」與「弗洛姆」則有54篇。
雖然流覽後還是沒有與愛的能力的結構相關的研究,而多著重在弗洛姆思想的論述,但依資料數量的比例(151:54)來看,則顯示弗洛姆與本研究「愛的能力」的關係確實相關性較大。(2015年5月19日搜尋)
在中國知網的搜尋也差不多,以主題搜尋,「愛的能力」一詞151筆資料,加上「結構」一詞則是377筆,但依然是專業人才的能力結構,與愛的能力無任何相關。
同樣的,加入「弗洛姆」一詞可得到26筆資料。
然而,搜尋「愛的能力」與「弗洛姆」時則意外得到636筆文獻。
不過,我們逐一看過後,與愛的能力相關文獻還是很少,反倒不知為何,出現了一堆無關的「能力」文獻。(2015年5月19日搜尋)
由此可見,前人關於愛的能力之結構的構想的研究,是幾乎沒有。
但這番搜尋,也讓我們肯定了選擇以弗洛姆作為首要研究材料的決定。
這也決定了此篇論文的研究內容將會以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作為主體,再收集其它相關的文獻作為輔助論證其觀點的材料。
而在《愛的藝術》的閱讀後,我們發現弗洛姆是以藝術理論作為內容的架構(男友過去曾在文藝系待過,後因故轉法政系,故能得知)。
因此,我們也將效法《愛的藝術》的以藝術理論為框架的研究方法,先架構出我們構想與愛相關的整體結構,再逐一論述研究內容。
此外,由於愛是相當主觀的經驗,每個人會有某些對於愛的想法,這點,我們也不例外。
長期相處下來,我們也有一套對於愛的思考。
這套想法,是研究眾多文獻,並在生活實踐後所產生的,我們自己稱之為「鏡」,其基礎是「感受互換」。
故此,我們會採取「六經注我」的研究方法去陳述己見。
意即,本研究中有引述者,必然我們也認同其觀點,並肯定之;若無引述,即便是同一作者、同一章節或同一段落,也必然與我們的想法、觀點毫無交集。
所以,本研究將不採用批判式論述的研究方法,而以肯定式論述的方式去作文獻內容整理。
還有,某些想法其實我們早已有結論,故某些內容會以結論逆推的方式去論證假設。
另外,閱讀文獻時,對於與「愛」有關定義的眾家陳述,我們一直無法產生感到完全認同的肯定,總是覺得有什麼缺少的部分。
但研究還是要進行的。
故此,我們會在研究中先以愛的字義之探討,提出本研究關於「愛」的暫時性定義,然後以此定義去進行後續研究。
一來可以藉研究是否能順利進行來檢測此定義的適用性,二來可讓我們借著研究進行的深入探討,看看是否在文獻綜述時有什麼缺少或什麼資料尚未搜集到,還是有什麼相關的概念尚未融會貫通,以至無法明確定義。
由於如此,故在主要內容的研究結束後,我們會以「何謂愛?」,提出我們的觀點作為結論。
也因如此的安排,所以關於「愛的能力」之定義,我們會以作為主體研究材料的弗洛姆之定義作為本研究進行過程的暫時性定義。
至於「何謂愛的能力?」,也會在結論做出定義。
1.4完成這份論文對我們的意義
研究「愛」的過程中,隨著內容越來越深入,我們見到越來越多以愛之名行非愛之實的諸多亂象。
不過,我們也發現,這些愛之亂象的背後,都有某種以為「愛就是如此」的局限性思考,然後就沉溺於自己所認為的愛中,認為沒有其它可能。
所以,我們想趁這個機會將愛的本質及運作方式做個整理,以匯出社會大眾易於使用的愛之理論作為本研究的目標,作出未來足以分享給周遭親友及學員的結論,使他們在追愛的未來旅程中擁有希望,並能有一份實用的地圖相伴,去避開那些非愛的深坑,獲得每個人自己的幸福。
[注釋]=================
[3] 史蒂芬‧波斯特(Stephen Post)、吉兒‧奈馬兒(Jill N eim ark).好人肯定有好報〔M 〕臺北市:天下文化,2009.01.p18
[4] 維琪百科“哈理‧哈洛”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9%87%8C%C2%B7%E5%93%88%E6%B4%9B.2014.09.09
[5] 黛博拉‧布藍(Deborah Blum).愛在暴力公園--哈利‧哈洛與情感的科學研究(M).臺北市:遠流.2004.06.01.p385
[6] 李春苗, 蔡寶鴻, 申荷永 .“ 愛” 的文化內涵及其在心理治療中的功能探析(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第一期.p96-p100
[7] 埃裡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44
[8] 同上註,p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