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緒論
1.1支持弗洛姆的研究動機
一開始尋找靈感,我們便想以「愛」為研究主題。
後來在男友開的二手書店中偶然發現了《愛的藝術》一書。閱讀後,對書中一句「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愛的無能就是不能夠喚起愛[1]」深感共鳴與認同。常見一個男人或女人因愛生恨,由情人變仇人,如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也見過父母愛孩子,越愛,親子關係越疏遠,如孩子旅居在外千喚不一還。
又見子女愛父母,愛到妻離子散,如愚孝奉養強迫妻小嚴守不合理家規。
以及歷史上諸多愛宗教、愛民族、愛國家、愛正義等,卻促成更多恨意的輪迴擴散,以致後世子孫們對於愛的本質充滿無法理解的矛盾與懷疑,但又無法克制那份對愛的渴望,因而前仆後繼的陷入一個又一個充滿恨意與失望的亂葬深坑。
我們認為,弗洛姆那句話說明了這些悲劇性之愛的發生始末——那份愛的展現,是一種無法讓對方感受到愛,因而無法喚醒對方心中之愛的無能行為——「有充滿愛的一顆心,不一定有運用愛的能力」。
如水可滋潤萬物,但徒有水的源頭,無水的運用知識與技能,即使想為大地帶來生命與愛,卻可能讓源源不絕的水源成為一場巨大浩劫的源頭。
在我自己的經驗中,我現在被人羡慕的愛情最初是失敗的。
我會因對方要跟我分手,而下跪磕頭,且還有了厭食症。
直到某一天看到公車的號碼時才發現,我已變得視力模糊無法看清,才因不想失明而努力進食。
而這段感情開始逐漸有所轉變的關鍵點,是我在學習催眠時。
那時我發現,原來我沒有好好愛自己。
我哭了!我問助教:「要怎麼愛自己?」
助教說:「我如果要別人如何愛我,我就要如何的去愛自己。」
我破涕為笑。
在我心裡,我一直希望有人可以愛我愛得無法無天,寵我寵得無可救藥。
哇!把這種愛拿來愛自己,我會成為全世界最愛自己的人吧!
然而,就在我決定用我希望別人如何愛我的方式去愛自己後,我男友也想去學催眠了。
他說:「因為學完後,妳看起來比以前快樂了。」
自此後,我學了什麼,我男友也學了什麼,看了什麼書,他也跟著看了。
包括我來華南師範大學修讀心理學碩士,他雖然沒有跟著去,但也跟著我將那些心理學的知識都學了一遍。
我確實感受到了,如果自己沒有快樂,對方心中的快樂就不會被喚醒,如果我沒有愛自己,對方心中的愛也不會被喚醒。
便因這份強烈的感受,我們決定以弗洛姆《愛的藝術》為研究素材的當然首選,並以「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愛的無能就是不能夠喚起愛」之內涵作為研究構想的起點之展開。
1.2本研究對於筆者的意義
之所以稱「我們」,是因這份論文有我男友寶貝龍的參與。
我們相當認同弗洛姆所言:「......思想上的知識——即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仍是在愛的行為中充分的了解之必需條件。」[2]
事實上,我男友為了協助我撰寫這份愛的研究,搜集相當多的心理學資料來閱讀。
結果,不僅是我倆之間的相處有更進一步的成長與改進,還整理出一套我們自己對於愛的獨特理解,並以此構成我們兩人共同擁有的愛情價值觀。
由於這份論文對於我們的愛情有極大幫助,也可以說,為了完成這份論文,間接成就了我們愛情的圓滿,故研究中,也會有我男友寶貝龍的想法參與。
此外,由於他的文筆較佳,為了提高可讀性,故在我寫完草稿後,會交由他潤筆,再由我做最後定稿。
[注釋]=================
[1] 埃裡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43
[2] 同上註.p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