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常加速看影片,能加速消化內容並節省時間,但我也看到有人在討論,說加速看影片不太好,容易片面吸收而忽略細節,到底該不該加速看影片呢?」在線上會議討論時,一位朋友提出這個問題。
聽到這個議題,讓我感同身受,我回答:「現在生活步調這麼快,資訊不斷更新讓人感覺焦慮,我自己有時也會加速看影片來跟時間賽跑,這對忙碌的人來說是一個好方法,但也要取決於影片類型,並非每種影片都適合加速觀看。
對於那些資訊密集、講解型的影片,加速觀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讓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消化大量的內容,提升效率;但藝術創作類型的影片確實不適合加速,畢竟它講究的可不只是情節,還有每個畫面、每段對話背後的情感,這些東西在加速播放時很容易被忽略。」
朋友繼續說:「也有人選擇不看影片,直接請AI幫忙整理影片重點,AI可以做到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也應該能精確抓出影片裡的關鍵資訊吧,跟加速觀看比起來哪個好呢?」
「確實,AI能在處理大量資訊幫上大忙,尤其是那些知識型影片,AI可以從中提煉出重點,並將重要的內容整理給你,節省觀看時間,但是AI整理的重點不能完全取代自己看影片的過程,因為AI只會抓住表面的資訊,而那些細節、情感表達,甚至是背景知識就可能會被漏掉。
加速觀看和AI整理重點其實是兩種不同的選擇,如果你想要快速了解知識,AI的優勢在於高效提取資訊,但是會過度濃縮,加速觀看需花費較多時間,相對也能獲得較多資訊;每種方式都有它的使用場景,對於需要高效學習、快速抓住重點的情況,加速觀看和AI提取重點都能發揮作用,只是濃縮的程度不同,但如果真心想要深度理解一部影片,那還是得放慢速度,花時間去細細品味、深入分析。」
--------------------
在這個數位資訊時代,影片有了多樣化的觀看方式,隨著科技與各個平台的進步,我們可以使用各種加速播放工具,將影片的播放速度調整為平常的1.5倍、2倍甚至更快。
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影音平台上,還普遍出現在許多職場領域,無論是學習、娛樂,還是專業知識的吸收,還有前陣子在Netflix、Disney+等串流平台,也因為加速觀看倍率功能的開放與否,引發了許多的熱烈討論。
加速觀看影片讓許多觀眾在短時間內便能消化大量資訊,但是這樣的觀影方式,真的適合每一種影片嗎?又或者讓AI來整理影片重點,取代加速觀看會更好呢?
影片類型與加速觀看
不同影片類型對加速觀看的適合度有所不同,以下是幾種類型影片與加速觀看適用性,以及我個人的體驗。
- 知識型影片(如教學課程、紀錄片):這類影片的重點通常是資訊的傳遞,內容多以簡潔、結構化的方式呈現,加速觀看在這類影片中效果較好,觀眾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取所需知識;我在觀看這類影片時經常加速,有時遇到一些我已經知道的知識點或是重複解釋的橋段時,還會跳秒數來提高觀看效率。
- 藝術影片(如電影):藝術影片通常強調情感表達、視覺風格及節奏感,觀眾需要細細品味每一個鏡頭、每一段對話及背景音樂的細節,因此不建議加速觀看這類影片,觀眾可能會錯過影片背後的深層含義和情感層次;我在看電影時很少加速觀看,不過在一些冗長橋段時會跳秒數來跳過。
- 娛樂影片(如影集追劇、動畫追番):這類影片有時劇情節奏較快,有些觀眾會在追劇過程中選擇加速觀看,有助於節省時間並保持對劇情的興趣,不過對於一些情感或節奏變化較為豐富的影集,加速觀看可能會破壞觀看體驗;我較少觀看這類影片,有時想知道一些流行話題,會選擇直接看追蹤的創作者對這些影劇的文字或影音心得。
- 專業商業或會議影片:對於許多商業會議、報告影片,尤其是長篇大論的簡報或回顧,加速觀看無疑能提高效率,幫助觀眾迅速抓住重點;這類影片我一定會加速,而且經常略過大部分,直接跳到我想記錄的部分。
請AI整理重點的優劣
隨著AI技術的進步,我們可以利用AI來整理影片的重點或生成簡報,這個技術有什麼樣的優缺點呢?
- AI整理重點的優勢:AI可以通過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快速從影片中擷取出最重要的信息,避免觀眾因為觀看時間縮短而錯過重要細節;而且AI可以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影片,並將其中的重點內容濃縮為摘要,這對於需要快速掌握內容的職場人來說非常有效。
- AI整理的不足之處:AI所生成的摘要通常只著眼於信息的表面,忽略了影片中更為深層的情感層次、文化背景及隱喻等,這對於藝術影片或需要深刻理解的學術影片來說,AI無法替代觀眾的情感投入;其次AI雖然能夠高效處理影片,但若觀眾對內容有個人化需求,還是得進行人工修改或補充,因此無法完全取代人工解讀影片。
由於現代人對資訊的消化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傳統的慢慢消化,到如今快速吸收大量資訊的加速觀看,再到使用AI提取重點,這些方式各有其優缺點。
加速觀看對於知識型影片或職場會議等,確實是一個高效的選擇,但對於藝術影片或需細膩體會的內容,則應該放慢速度,細細品味;而AI整理影片重點也是一個不錯的輔助手段,但仍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深度理解和情感投入。
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影片類型的不同與自身的需求來選擇最適合的觀看方式,這樣才能在效率與品質之間達到平衡,有時候,慢下來專注在影片的細節,反而能帶來更多的收穫。
除了影片觀看,我在收聽Podcast時也會加速撥放,前陣子在野格團群組中調查各位專家的習慣,原本以為是年輕人比較習慣加速,沒想到統計下來卻是前輩團(包含我)比年輕人們更常加速收聽、看影片,打破了我以為的刻板印象。
各位朋友,以下投票讓我知道你的觀看習慣,並在留言區說說自己是怎麼吸收資訊的吧!
你的觀看習慣
#CarryKuoOnBoard
延伸閱讀
你還在囫圇吞棗嗎?|用MoSCoW法分析優先順序讓學習不再焦慮
速成?薰陶?職場學習東西軍—Top down 與 Buttom up 的策略解析
大學是學習工具的一種而非必經之路 — 探索 AI 時代的學習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