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脆上滑到一則有趣的小故事,內容是身心科病患聽從醫師的建議,報名許多放鬆身心的課程,結果回診時,醫師傻眼說:「我是叫你『進行』放鬆的活動,不是『進修』放鬆的活動!」
對耶,曾幾何時,現代人的文明病已進化到連「放鬆」都成為問題。盲目追求身心靈儀式,以為做了這些事情就可以得到放鬆,多荒唐的謬論。
睡覺可以放鬆,踏青可以放鬆,冥想、瑜珈也都可以幫助放鬆,但是這些都回歸身心本質,身體是否感到輕鬆,心靈是否感到輕盈,否則做完一堆活動只是加深「我應該要放鬆」的壓力。而且每個人適合的放鬆方式不一樣,不管是付錢或免費的方法,本源都是放鬆身心,找到最舒適的模式比較重要。說到這,想起自己很容易追逐「適合的方法」,心智圖、子彈筆記、曼陀羅計畫表,只要是市面上推崇的方法,都會仔細研究一番,理解運作概念。
那些方法的確很好,也都是順著人性下去設計,我嘗試照著書中方法實際執行一陣子,可惜過沒多久就會自動打回原形,忘記當初立下雄心壯志,要開啟一個全新的生活模式。
昨天上班有幾段空白的時間,面對這些空白,我忍不住產生出焦躁的情緒,一直想要找事情填補空缺,散發坐立難安的能量。果不然,好事壞事都產生了,我的心情乎好乎壞,驗證「不安穩」的狀態。
回家後反思一天發生的事情,發現自己一閒下來就想要從外找事情做,而非花時間在自己身上,明明可以藉由看電子書,或是梳理焦躁的情緒,去做到安撫的作用。偏偏要看新聞、滑社群,藉由更刺激的方法,試圖抹去焦躁不安。就像肚子餓的時候不吃飯,選擇吃洋芋片可樂充飢一樣,看似撫平飢餓,實則飢餓感會以更強烈的力量反噬。
那為什麼我會對空白如此不安呢?是我不懂放鬆的方式,還是我沒有透過生活規劃法做好時間的安排?
思索許久,我認為放鬆或規劃都不是重點,而是得先探索焦躁的本源。或許我只是對於空白的時間感到無聊,無聊到煩躁,才會如此坐立難安。既然是這樣,那放鬆或規劃都不是正解,只要找一件可以投入的事情,適當打發時間就好了。
放鬆身心很好,規劃生活很好;他人的問題有他人適合的方法,自己的問題有自己適合的方法,理解原理很重要,但是不能胡亂套公式,不然問題會糾結到看不清核心內容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