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twins Mommy|育兒真相日記
👣 一打一的育兒日常,根本是超人訓練班
我一直很佩服那些能夠與孩子共學、自己親自教導的媽媽。對我們來說,不只是時間安排,更是一場對自律、規劃與耐心的極限挑戰。
白天光是處理孩子的三餐、點心、換尿布、哄睡……這些生理需求就佔去大半天。晚上還要準備晚餐、洗衣服、收拾家務,媽媽簡直就是 24 小時不打烊的服務中心。我女兒一歲時白天是給保母照顧,兒子則是一打一自己帶。說實話,那段時間真的很吃力。光是吃喝拉撒就壓得人喘不過氣,更別說要騰出心力陪伴、引導孩子。如果不刻意抽出時間互動,你會發現自己只剩下「活著」,根本談不上「教養」。
所以當孩子滿兩歲後,我選擇讓他們上幼幼班。光是卸下那部分「吃喝拉撒」的負擔,我整個人鬆了一口氣,也有更多餘裕去共讀、遊戲,甚至開始嘗試兼職工作。
💼 重返職場,是另一種選擇性的犧牲
睽違將近三年的職場空窗期後,我重新投入工作。工作內容雖然變化不大,但心境卻早已不同。
當了媽媽後,早就不可能像以前年輕那樣衝刺。孩子感冒、學校放假、跌倒流血……每一件突發狀況,幾乎都是媽媽第一時間處理。即使另一半也有分擔,但當你從全職轉為兼職、薪水不比以往,現實就是:大多數情況下,是媽媽在犧牲自己。
光是帶孩子去早療中心、幼兒園接送,你就會發現——八成是媽媽的身影。這個社會,從未真正為「媽媽」做好準備。
🚫 職場與公共空間,哪裡真的友善?
還記得婚後轉換工作時,有雇主直接問我:「妳打算什麼時候生小孩?」甚至明說兩年內不能懷孕;還有些公司乾脆建議:「妳先生完再來做這份工作好了。」
有些大企業有哺乳室,但多數中小企業根本沒有,有的即使設置了,也只是倉庫改裝、毫無隱私,媽媽們只能躲在廁所擠奶。
生完孩子後,我才發現這個社會對幼兒也並不友善。你以為「親子餐廳」就該很友善?其實真正有尿布台、兒童廁所的店家少之又少。
推著嬰兒車走在街上,騎樓常被機車占滿,斑馬線也未必能安全通過。你會希望社會對媽媽們多一點體諒,但現實常常是:誰叫妳要生?
🎭 怎麼做都有人說,你只能自己消化情緒
孩子若在公共場合哭鬧得久了,很快就會被旁人用眼神「勸退」。如果你試著嚴肅教訓,還有可能被路人錄影放上網公審。
「為什麼我們要忍受別人的小孩?」「爸媽都不會教嗎?」
這些話,我其實懂。因為過去的我也不喜歡吵鬧的小孩,所以只要孩子無法控制情緒,我幾乎不出門。
但換來的,卻是另一種批評:「妳都不帶小孩出門,這樣怎麼社會化?」你想避風頭卻被說沒教育,你想好好教卻被說太兇。育兒這件事,怎麼做都有意見。
所以我常常心裡只有一個結論:用心教養孩子,是一件很累人的事。
🧡 寫在最後:媽媽不是神,也不是機器人
從全職媽媽到兼職工作者,從育兒的無助到找回些許自我,我發現媽媽真的很不容易。
社會總希望媽媽溫柔、耐心、情緒穩定、全能,但沒有人告訴你:這條路上,你也可以疲憊,也可以說「我快撐不住了」。
給正在育兒的妳——
妳的努力沒有人看見沒關係,妳知道自己已經做得夠好了,那就夠了。
📌 想看更多【育兒真相日記】與雙寶生活紀錄?歡迎加入我的沙龍,一起交換真實故事,一起陪孩子溫柔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