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是一個不會記帳、不看帳戶餘額的人。有錢就花,沒錢就不花,過得還算自由,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
自從生了小孩以後,事情慢慢有了變化。那種「薪水還沒領完就快沒了」的焦慮感,是當了媽媽以後才開始累積的。
剛開始其實也沒有那麼有感,平常孩子沒事,我就還是照以前的方式生活,想買什麼就買,想吃什麼就吃,有時候也會挑價位比較高的,當成對自己的補償,畢竟照顧孩子很辛苦,能讓自己開心一點就開心一點。後來,幾次孩子突然生病、臨時需要的額外花費,才讓我開始覺得事情不能再這樣下去。我永遠記得有一次,孩子半夜發燒耳痛,去急診之後被診斷是中耳炎,馬上被安排住院觀察,原本以為只住幾天,結果打抗生素打了九天才出院,雖然有健保,但醫院住到第七天會先請家屬結帳一次,後續才能辦保險理賠。
那天拿到帳單的時候我真的傻眼,雖然不是天價,但也絕對不是我戶頭能輕鬆應付的數字,我用當月的薪水先墊,這還不包括後面住院期間的伙食費、陪病的日常開銷,還有那些為了安撫小孩情緒而不知不覺買下的餅乾、果汁、貼紙本,而家裡其他的固定開銷就讓我老公處理。看起來我們分工合作把事情扛過去了,可是帳戶裡的數字卻一下子變得很空。
更現實的是,我請假不能工作,那段時間還得退費給家長。代表我下個月的收入會直接砍半,那真的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這麼深刻地體會到什麼叫「看著帳戶無力」的感覺。當需要來的時候,發現自己沒有準備,慌張焦慮的情緒,真的讓我覺得日子很沒希望。
從那之後,我開始上網瘋狂搜尋存錢的方法,參考別人怎麼配置資金,333 存錢法、各種封存信封法、手帳記帳術,我試了很多,每次都抱著希望開始,但大多都不了了之。我不是沒耐心的人,只是這些方法好像不太能貼近我的生活。
記帳這件事,我前面幾天會寫得很開心,甚至還會畫一點手帳插圖,但寫到第十天、第十五天的時候我就會開始懷疑自己:「好,我知道我的錢花去哪裡了,可是呢?它還是沒留下來啊。」這個過程對我來說太像「重複揭露自己的焦慮」,反而沒有建立起信心。
一直到有一次,我在 IG 上看到別人分享他們的存錢方法,不再是那種「一筆一筆追蹤開銷」的模式,而是「從月初就先做好資產分配」,然後每週盤點一次盈餘,月底再復盤一次看整體流向。他們還會用挑戰式的方式存錢,例如 52 週挑戰、機動金回存遊戲、收入拆袋。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我不一定要靠壓抑慾望來存錢,而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節奏的系統,我開始試著照著這樣的方式調整:月初我先把錢分好,孩子的、家庭的、工作的、自己的,清楚區分開,每週五晚上睡前,我會打開記帳 app 看一眼,記錄這週有沒有結餘,有的話就轉存到短期目標帳戶,月底我會看整體的流向,回顧當月有沒有哪筆支出是「其實可以避免的」,或者「值得但下次可以提早準備的」。
這樣的復盤節奏,其實花的時間不多,但它讓我慢慢從一個「不知道自己錢在哪的人」,變成一個可以在月底前安穩呼吸的人。
我開始不再那麼怕月底。
我不會再因為戶頭只剩下一點點錢就自責,因為我知道錢不是亂花掉的,而是我自己選擇過、安排過的,我也學會留一筆小額的「機動金」,讓我即使臨時要買點什麼,也不會擾亂整體節奏。
現在回頭看,那一次孩子住院雖然辛苦,但也像是生活給我上的一堂課,讓我真正意識到金錢不只是金錢,好好的使用與安排才讓我能更安心地照顧家、照顧生活。每週復盤的這個習慣,除了讓我在理財之路上更加精進外,也讓我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心態,了解自己的底線。
當我開始學會復盤後,我不再害怕月底,反而更期待未來了。
如果有和我一樣的心路歷程,歡迎留言聊聊💗
你也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模式嗎?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