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專業變現的修練:打磨個人品牌,輸出稀缺價值,幫自己進化成不可取代的頂尖人才與職場最大贏家》
作者: 國分峰樹

從已知的知識或技能中,去探索未知的領域知識或技能。在未來很多工作將被AI取代的趨勢下,想要維持自身的競爭優勢,就是要求新求變,從而展現自己的獨特性和不可取代性。人才應當擁有自己的專業性,經營自己的品牌,在閒暇之餘有意識地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議題,並透過思考建立自身的知識體系,進而連結不同的領域知識或概念,從中找到能夠創新的要素。
所謂的「專業性」,並不是指「輸入」早已經存在的專業知識,而是進一步「輸出」全新的專業知識。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輸出,如果只是當消遣,光輸入而沒有輸出,很難培養專業性。雖然作者一再強調創新才能稱得上是專業,不過我想如果能夠將知識變現,也能夠稱得上是專業。
專業也是分程度的,德雷福斯模型(Dreyfus model)將技能習得分成五階段: 新手→高階新手→勝任者→精進者→專家,就算是高階新手也可能透過教導新手而獲利。雖然一般不會稱高階新手是專業人士,不過他們也算是在販賣專業。

《專業變現的修練》認為我們應當主動學習有興趣的領域和技能,但要避免踩入失敗的四大誤區:
(1) 企圖吸收馬上就能派上用場的知識或技能。
馬上就能用的知識或技能的半衰期很短,可能過一陣子這些知識或技能就會變得無用武之地。這樣的知識或技能常見於新科技、新技術、流行趨勢等等。
(2) 為了增加年收入而學習。
以金錢為目的的學習難免會短視近利,一旦市場變化這些知識和技能便會迅速貶值。而且追求金錢是一種外在動機,很容易會遇到一些瓶頸而半途而廢。例如考取和本職無關的證照就是一個例子。
(3) 把價值放在過去的實績與經驗上面。
因為過去的成功經驗而不願意跳脫舒適圈,不願意求新求變,會讓自己陷入「知識陳舊化」的窘境。時代在變,科技在變,需求也在變,如果沒辦法時常更新知識、持續學習,很容易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4) 只注意與工作直接有關的專業領域。
只關注和自己工作相關的面向,視野很容易會變得狹隘。只有去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才有可能發現新的可能性。
這些誤區可能會讓我們短視近利,不願意打好基本功,也不願意跨出舒適圈,很難累積起知識的深度與廣度,最終變成博而不精,容易被取代的窘境。只有透過刻意的研究和練習,鞏固基礎與尋求突破,才能夠達到守破離的境界。
想要培養專業性,就必須學習「學習的方法」,也就是有系統地建構知識的架構。《專業變現的修練》提出三個步驟(或三個攻略),讓我們得以培養自己的專業性:
[Step 1] 從等待答案到主動提問。
不是被動式地等待問題以及尋找答案,而是要我們自己主動提出問題,以及主動地尋找答案。被動式地等待問題或任務會讓我們沒有主見,別人交待什麼就做什麼,難以培養自己的知識體系。唯有積極觀察四周以及向自我提出問題,以及提出正確的問題,才能夠從中深入,去瞭解更深層的知識脈絡與底層邏輯,以及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
提問是一種反思的過程,詢問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具備什麼專業能力,以及想要解決什麼問題。只有透過自我提問,並且尋找相關的資訊,仔細思量後做總結,最後紀錄與輸出,才有可能有效地改善現狀、解決問題。如果一再逃避問題、逃避現實,最後問題只會愈滾愈大,直到自己不得不去面對時,問題反而更難解決。
做研究也是一樣,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和問題,然後加以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問題會不斷地被深究下去,直到愈來愈接近本質。在做研究的過程中要保持好奇心和開放的心態,如此一來就能夠慢慢找到沒什麼人研究的主題,進而你可以成為這個領域的領頭羊。
[Step 2] 激發獨創性,闖出藍海。
想要培養專業性,問題的「新穎性」和「獨特性」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因素。如果一個問題已經有許多人提出正確或經典的答案,那麼你的見解再怎麼獨特可能也難以跟這些先行者抗衡。因此提出獨創性的問題,成為新流派的開創者,可以讓人眼睛一亮,讓你的見解能夠從資訊的洪流中被看見,被看見就是一種機會,多的是提出有建設性的見解卻乏人問津的創作者存在。
因此我們可以去研究那些很少人會去問的問題,很少人會回答的問題,然後從中深究,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和架構,如此一來,就有機會在這競爭激烈的資訊時代中脫穎而出,闖出一片藍海。結合不同領域的知識或理論,產生新的連結; 或者自創理論或模型,讓自己在搜尋演算法中佔據有利的位置,也是一種創造獨特性的方式。例如我最近在看的《防彈筆記法》,是電腦玩物站長Esor所創的名稱,本來以為跟子彈筆記法有關,結果看起來像是卡片盒筆記法的變形,這種獨特的名稱會讓開創者獨樹一幟,成為該領域中的佼佼者。
另外本書有提到閱讀書籍是最能掌握一門領域知識的有效方法之一,因為書籍是作者對一門或多門領域知識的總結,所以可以有系統性地做學習。當然也要挑好書,一般可以根據書中所列的參考文獻或參考書籍的多寡和專業度,以及作者本身的經歷,來判斷這本書專不專業。比閱讀書籍更專業的輸入就是閱讀論文,論文算是一門領域知識的研究前沿,通常更新的速度很快也很專業,如果你想成為專家,那麼閱讀論文不妨也是培養專業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Step 3] 尊重多元,開創專業新領域。
最後的步驟是回答自己提出的獨創性問題,可以將問題進行拆解並各自擊破。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各種意見,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在過程中可以體驗尋找答案的樂趣,並且學習到研究的方法。一個人的所知很有限,所以必須要和其他人做探討,徵求不同的意見。如果只是依照自己的見解和立場研究下去,很容易會產生思維上的偏誤,也就是只尋找那些支持自己理論的資訊,對於那些駁斥或反對自己理論的資訊則選擇視而不見。如果想要開創新領域,就必須從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不管是支持、反對、中立的言論都要加以思考,並且改進自己的理論。
在和不同領域的人士做探討和辯論的過程中,也可以碰撞出新的靈感和見解(要注意是為事物或理論做探討或辯論,而不是針對人身進行攻擊)。因為大部分領域的知識彼此之間都有關聯性,或者存在共通性原則。去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或人事物,或者嘗試新的方法,都有可能會從過程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出來。如果光是守著一門領域的知識不放,思維很容易會受到這門領域的限制,進而限制其創造力。
【我從本書學到的三件事】
(1) 擁有系統的重要性。
在許多書中如《原子習慣》、《卡片盒筆記法》和本書中都有提到建立系統的重要性。「擁有系統」簡單說,就是讓你擺脫混亂、穩定輸出、持續成長的關鍵。它不只是整理工具,更是一種能夠放大成果、降低失誤、節省意志力與時間的思維結構。
系統不是指使用什麼工具例如使用卡片盒筆記就是在使用系統,而是做事背後的思維與流程邏輯。有一套既定的系統可以讓你提升做事效率,減少錯誤以及增加輸出的效益,通常系統具有複利效應,可以讓你持續累積地成長。因此,想要培養專業性,就必須要擁有適合自己的系統。
本書《專業變現的修練》雖然提出培養專業性的三個步驟(或三個攻略)來幫助我們培養自己的專業性,但是缺少具體的方法。基本上要培養專業性,一套好的筆記系統和輸出流程可以幫助我們有效進行學習和輸出。看有許多人推薦Heptabase這套卡片盒筆記軟體,雖然很貴(一年$107.88美金),不過有空可以來研究看看,也許真的物超所值。
(2) 想要開創藍海,就必須創造獨特性。
這邊主要指的是知識變現,例如自由工作者或者從事副業者,想要將知識變現,除了要透過持續輸出來累積流量,還要有自己的獨特性,才能夠在競爭的紅海中脫穎而出。而通常大部分的人走不到變現那一步就放棄了,因為在一開始要累積流量是很漫長且煎熬的事情。
當然在你能夠累積一定流量後,將流量變現又是另一種挑戰。總之你想要與眾不同,就必須做出與眾不同的內容,才比較有勝算。
(3) 接觸新的領域知識和技能,才能夠從中找到創新的空白地帶。
現代許多創新都是建立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或者是拿其他領域的靈感來活用到另外一個領域上的。真正的「創新」並不多見,所以也常常出現抄襲或致敬的爭議。在創作的過程中尤其是圖文創作者、遊戲開發者、音樂創作者更是要注意避免踩到雷,免得捲入司法紛爭當中。
當然從接觸新事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不少的東西,也許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想要一輩子投入的事物。所以不要預設立場,保持好奇心和開放心態,儘管是不起眼的勞工也可以成為你的老師,從中學習到人生的哲理。
【結語】
雖然覺得本書提到培養專業性指的是創造新的知識有點門檻過高,感覺不會創新的人都會被時代所淘汰有點悲觀。不過培養自己的獨特見解和創新思維是大部分的人都想要擁有的能力,當然這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而是要靠持續地累積和刻意練習才能夠達到的。追逐流行和新科技比較能夠抓住熱潮的商機是不錯的選擇,至少能夠養活自己。不過如果想要成為專業人士,還是要靠打下紮實的基本功,而不是光做一些表面功夫或無謂小事。
只有不斷地深入研究,才能夠到達更高的境界。境界愈高,競爭者愈少,你的價值更會水漲船高,也不怕時代的浪潮會淘汰自我,除非你不願意求新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