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一支YouTuber「有欸Ueh」的影片,談的是學校制度的歷史:怎麼從普魯士軍事訓練與工業時代的需求,逐漸演化為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教育體制。
影片資料翔實,分析清楚,甚至還有些許反叛氣味——他告訴觀眾學校制度的本質其實是訓練聽話、準時、守秩序的勞工。這樣的內容在當今泛大眾平台裡已算難得。
但我看完後,心裡卻升起一絲說不出的違和感。他明明談到了教育的馴化功能,卻仍不斷回到「努力讀書才不會被世界淘汰」這個論點。他好像在批判制度的鐵籠,卻又擺出一副「還是得乖乖當囚犯」的無奈與合理化。
這樣的論述,其實並不新鮮,只是換了一種更懂年輕人的語言,繼續講那個老掉牙的故事:讀書是唯一的希望,上進是唯一的正道。
「你要努力,否則會後悔」——這真的是為我好嗎?
我們從小聽太多這種話:
「你要為自己讀書啊,不然以後會後悔。」
「你不認真,以後會被世界淘汰。」
這些話乍聽之下像是忠告,但其實內含著巨大的操控與恐嚇。它們不斷暗示我們:「如果你不服從讀書這條路,你就會失敗;而一切的後果,都是你活該。」
影片中的Ueh雖然提到了制度的不公平,但仍止步於「既然這樣,你只能更會讀書」的結論。他忘了去問一個更本質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非得透過這個制度,才能被認可?」
這不是教育可以怎麼改革的問題,而是我們是否願意重新定義什麼叫做「值得學習」與「值得尊敬」的問題。
如果讀書不是你所愛,難道你就該被放棄?
這才是我最想問的問題。
你可以熱愛閱讀、研究、寫作,也可以熱愛木工、種田、開車、照顧動物。你的學習可以來自紙本,也可以來自生活的每一寸實踐。但在這個社會裡,後者經常被視為「比較次等」的路。
這種階層感的來源,不正是我們長期以來崇拜「讀書人」的文化殘餘?
當有欸Ueh試圖「反思學校制度」,卻仍把「會讀書」作為一種安全的中產想像,那他其實沒有真正跳出框架,而只是站在監獄的另一側說:「這裡雖然很冷,但你還是得待著,因為外面更可怕。」
那些被稱為「不上進」的人,可能只是走上了不一樣的路
我想說的是:不上進,不等於失敗。
不照著體制版本的「努力」,不代表人生就注定黑暗。那些不愛考試、無法適應學校節奏、甚至選擇離開教育體系的人,可能在別處找到活法與價值,只是這個社會沒有給他們足夠的容身之所。
有欸Ueh遺漏的,不只是對制度的深批,更是對人之多樣性的誠實承認。
真正的教育改革,不該是更會讀書,而是更懂得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學習方式與人生路徑,而社會應當讓這些差異被接住,而非排擠。
結語:比讀書更值得相信的,是成為自己的能力
我們要努力的,不該只是讓自己在KPI與升學路上跑得更快,而是要努力不失去自我、不被標準化成績表格式化、不被體制教會去否定自己的獨特。
因為真正可怕的,不是你讀書不夠,而是你被迫相信自己「不讀書就一文不值」。
我不反對學習,我只是希望我們能回到學習的本義——好奇、探索、開展自己。不是為了成為誰眼中的好樣子,而是為了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若這一點都做不到,那學再多知識,也不過是用漂亮的文憑裝飾內在的荒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