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了誰的上進?——給一支教育解構影片的再思考

wei75631-avatar-img
發佈於感情點滴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我看了一支YouTuber「有欸Ueh」的影片,談的是學校制度的歷史:怎麼從普魯士軍事訓練與工業時代的需求,逐漸演化為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教育體制。

影片資料翔實,分析清楚,甚至還有些許反叛氣味——他告訴觀眾學校制度的本質其實是訓練聽話、準時、守秩序的勞工。這樣的內容在當今泛大眾平台裡已算難得。

但我看完後,心裡卻升起一絲說不出的違和感。

他明明談到了教育的馴化功能,卻仍不斷回到「努力讀書才不會被世界淘汰」這個論點。他好像在批判制度的鐵籠,卻又擺出一副「還是得乖乖當囚犯」的無奈與合理化。

這樣的論述,其實並不新鮮,只是換了一種更懂年輕人的語言,繼續講那個老掉牙的故事:讀書是唯一的希望,上進是唯一的正道。


「你要努力,否則會後悔」——這真的是為我好嗎?

我們從小聽太多這種話:

「你要為自己讀書啊,不然以後會後悔。」

「你不認真,以後會被世界淘汰。」

這些話乍聽之下像是忠告,但其實內含著巨大的操控與恐嚇。它們不斷暗示我們:「如果你不服從讀書這條路,你就會失敗;而一切的後果,都是你活該。」

影片中的Ueh雖然提到了制度的不公平,但仍止步於「既然這樣,你只能更會讀書」的結論。他忘了去問一個更本質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非得透過這個制度,才能被認可?」

這不是教育可以怎麼改革的問題,而是我們是否願意重新定義什麼叫做「值得學習」與「值得尊敬」的問題。


如果讀書不是你所愛,難道你就該被放棄?

這才是我最想問的問題。

你可以熱愛閱讀、研究、寫作,也可以熱愛木工、種田、開車、照顧動物。你的學習可以來自紙本,也可以來自生活的每一寸實踐。但在這個社會裡,後者經常被視為「比較次等」的路。

這種階層感的來源,不正是我們長期以來崇拜「讀書人」的文化殘餘?

當有欸Ueh試圖「反思學校制度」,卻仍把「會讀書」作為一種安全的中產想像,那他其實沒有真正跳出框架,而只是站在監獄的另一側說:「這裡雖然很冷,但你還是得待著,因為外面更可怕。」


那些被稱為「不上進」的人,可能只是走上了不一樣的路

我想說的是:不上進,不等於失敗。

不照著體制版本的「努力」,不代表人生就注定黑暗。那些不愛考試、無法適應學校節奏、甚至選擇離開教育體系的人,可能在別處找到活法與價值,只是這個社會沒有給他們足夠的容身之所。

有欸Ueh遺漏的,不只是對制度的深批,更是對人之多樣性的誠實承認。

真正的教育改革,不該是更會讀書,而是更懂得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學習方式與人生路徑,而社會應當讓這些差異被接住,而非排擠。


結語:比讀書更值得相信的,是成為自己的能力

我們要努力的,不該只是讓自己在KPI與升學路上跑得更快,而是要努力不失去自我、不被標準化成績表格式化、不被體制教會去否定自己的獨特。

因為真正可怕的,不是你讀書不夠,而是你被迫相信自己「不讀書就一文不值」。

我不反對學習,我只是希望我們能回到學習的本義——好奇、探索、開展自己。不是為了成為誰眼中的好樣子,而是為了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若這一點都做不到,那學再多知識,也不過是用漂亮的文憑裝飾內在的荒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ei75631的沙龍
18會員
104內容數
wei75631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7
在人類浩瀚的故事洪流中,總有那麼一群角色,既不屬於神,也非明確的人。他們可能是狐,是蛇,是破傘,是老燈,是靜靜站在屋角的器物,也可能是穿越千年、終於吐出第一句話的瓦片。他們的存在,是對「非人」世界靈性的默默證言。他們,是成精的存在。
Thumbnail
2025/06/17
在人類浩瀚的故事洪流中,總有那麼一群角色,既不屬於神,也非明確的人。他們可能是狐,是蛇,是破傘,是老燈,是靜靜站在屋角的器物,也可能是穿越千年、終於吐出第一句話的瓦片。他們的存在,是對「非人」世界靈性的默默證言。他們,是成精的存在。
Thumbnail
2025/06/08
徐懷鈺、李聖傑、范曉萱……你提起的每一個名字,都是一代人記憶的聲音軌道。那些名字一出口,彷彿就有旋律從記憶深處浮現。我們的青春,真的曾經走過華語樂壇最燦爛、最多元、也最敢玩的年代。
Thumbnail
2025/06/08
徐懷鈺、李聖傑、范曉萱……你提起的每一個名字,都是一代人記憶的聲音軌道。那些名字一出口,彷彿就有旋律從記憶深處浮現。我們的青春,真的曾經走過華語樂壇最燦爛、最多元、也最敢玩的年代。
Thumbnail
2025/06/08
2000年代,港台電影正經歷一場悄無聲息的「文明轉型」。放眼當時的華語影壇,你會發現:《向左走向右走》的浪漫與孤獨、《雙瞳》的驚悚與批判、《麥兜故事》的市井與療癒,彷彿一束束光,穿透了警匪片與喜劇片固有的陰影,也照見了觀眾內心尚未命名的渴望。
Thumbnail
2025/06/08
2000年代,港台電影正經歷一場悄無聲息的「文明轉型」。放眼當時的華語影壇,你會發現:《向左走向右走》的浪漫與孤獨、《雙瞳》的驚悚與批判、《麥兜故事》的市井與療癒,彷彿一束束光,穿透了警匪片與喜劇片固有的陰影,也照見了觀眾內心尚未命名的渴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教育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但制度與現實卻讓這個初心變了質。《御上老師》不只是校園劇,更是一場對體制改革的溫柔對峙。當一位官僚選擇走入第一線,他挑戰的不只是教學方式,更是整個社會對「教育」的定義。這部劇拋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口中說的為孩子好,真的為他們好嗎?
Thumbnail
教育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但制度與現實卻讓這個初心變了質。《御上老師》不只是校園劇,更是一場對體制改革的溫柔對峙。當一位官僚選擇走入第一線,他挑戰的不只是教學方式,更是整個社會對「教育」的定義。這部劇拋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口中說的為孩子好,真的為他們好嗎?
Thumbnail
現今社會變化快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某些特定科系出現就業警訊。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了資訊時代,我們的大學卻依然使用工業時代的方式教育學生,而要讓學生擁有面對未來,比起在教室教學,更好的方式是讓學生親自面對實際的世界。
Thumbnail
現今社會變化快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某些特定科系出現就業警訊。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了資訊時代,我們的大學卻依然使用工業時代的方式教育學生,而要讓學生擁有面對未來,比起在教室教學,更好的方式是讓學生親自面對實際的世界。
Thumbnail
作者註:此系列專文將會以一個大學生的角度,討論現今高教的問題,以及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此系列為專文第一篇,希望能帶領大家思考在知識的界線已逐漸模糊的時代,分流教育的意義及必要性。
Thumbnail
作者註:此系列專文將會以一個大學生的角度,討論現今高教的問題,以及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此系列為專文第一篇,希望能帶領大家思考在知識的界線已逐漸模糊的時代,分流教育的意義及必要性。
Thumbnail
我們一提到教育,你是否想到「一科又一科的科目,在不同的教室裡,寫著不同的考卷?」
Thumbnail
我們一提到教育,你是否想到「一科又一科的科目,在不同的教室裡,寫著不同的考卷?」
Thumbnail
教育到底是什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我知道每個人都有他的想法,不過其實從歷史跟一些理論來說,有很多不同的意義在。我希望各位能聽聽之後,看能不能了解、得到什麼,之後在網路上看到人家講的東西時,不要那麼容易陷入技術性的細節......
Thumbnail
教育到底是什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我知道每個人都有他的想法,不過其實從歷史跟一些理論來說,有很多不同的意義在。我希望各位能聽聽之後,看能不能了解、得到什麼,之後在網路上看到人家講的東西時,不要那麼容易陷入技術性的細節......
Thumbnail
大學教育的實用主義是從普魯士王國被拿破崙擊敗後重新改造教育體制所產生的新教育兼研究模式
Thumbnail
大學教育的實用主義是從普魯士王國被拿破崙擊敗後重新改造教育體制所產生的新教育兼研究模式
Thumbnail
你對於你曾接受過的教育滿意嗎?又或者,有沒有一點點的期許?
Thumbnail
你對於你曾接受過的教育滿意嗎?又或者,有沒有一點點的期許?
Thumbnail
最初義務教育是為了提高生產力與維護社會穩定運作而設計的制度,它的出發點並不是學習者的實際需求,而是如何更有效率的篩選/分配人力資源,培養出具有良好「生產力」的人才。從這個動機看,不難理解為什麼在不少學生的求學過程中,不僅自身的學習需求不被重視,還得時時刻刻奮力追趕社會標準化的步伐。
Thumbnail
最初義務教育是為了提高生產力與維護社會穩定運作而設計的制度,它的出發點並不是學習者的實際需求,而是如何更有效率的篩選/分配人力資源,培養出具有良好「生產力」的人才。從這個動機看,不難理解為什麼在不少學生的求學過程中,不僅自身的學習需求不被重視,還得時時刻刻奮力追趕社會標準化的步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