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大學隨想16:四年學習不如一個月實習?為什麼我們的大學教育無法帶給學生未來所需的能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隔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又一個大學科系被列為所謂的「就業危險科系」:除了早期的生科系,到近期的外語系、傳播相關科系,甚至連一類組長期的熱門科系法律系,也因為司律考試門檻提高、出路太窄而逐漸出現警訊。不僅是大學教育,就連過去以就業導向為主的技職體系,也慢慢出現這樣的現象。

每隔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某些大學科系被列為所謂的「就業危險科系」,甚至連過往熱門的法律系、資工系等也出現警訊。

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永遠趕不上未來社會的變化?

事實上,「教育跟不上未來發展」這樣的現象,是許多國家都在面對的問題,而問題的原因也很簡單:現在的社會變化太快了,但主流的教育體制還在用工業革命以來的模式教學生應對未來。但現今教育的初衷,並非以「培養未來人才」為目標。

現今大多數國家的教育體制,源自於普魯士(德國前身)王國推動的義務教育制度,並結合工業革命以來的發展,將學生以工廠式的集中管理教育,讓接受教育者能夠提前適應工廠的工作環境。

大學雖然不屬於義務教育,但十九世紀以來的大學仍沿襲了這種模式。工業時代教育的目的,是將學生教育成「能夠服從與效忠的國民」以及「能夠在特定領域工作的工人」——也就是說,現代教育的起源是為了培養出「勞工」而非「人才」,更不打算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諷刺的是,雖然世界各國都試圖推動「翻轉教育」,但大多是從「教學的形式」出發,真正應該改革的部分——教學的制度與理念本身,依然沒有太多的改變

現代教育起源於普魯士王國,並結合工業革命以來對大量工人的需求,目的是教出能夠絕對服從的國民,以及在工廠工作的勞工。圖為義務教育發展早期,描繪普魯士一所小學上課情景的油畫。(圖源:https://m.tanmizhi.com/html/33282.html)

現代教育起源於普魯士王國,並結合工業革命以來對大量工人的需求,目的是教出能夠絕對服從的國民,以及在工廠工作的勞工。圖為義務教育發展早期,描繪普魯士一所小學上課情景的油畫。(圖源:https://m.tanmizhi.com/html/33282.html)

在教室裏面教學生「面對未來的能力」,就像是在陸地上教人游泳

如前所述,現代教育的本質,是為了因應過去非民主化、工業時代的需求,然而如果我們沒有真正改變教育的制度與理念,就像是在陸地上教人游泳一樣——沒有改變環境,那再多的學習都難以因應未來的變化。

這裡指的不只是批判思考、獨立精神等學生所需的素養,就連現代教育的初衷——培養各領域的工作技能—都是如此。

曾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到:很多人讀了大學4 年,都比不上在社會上打滾 4 個月學得多。這正是現代大學已經不適用於培養未來人才的徵兆之一。

就以外語學群來說,唸四年的外語,都比不上直接在當地生活、工作一年學的多。而更新速度更快的資訊、傳播產業,產業發展更是遠遠超越學校的課程。而除了偏向上述應用面的科系以外,文學、歷史等純文類科系,或是電機、物理等理工科系,實際上都隨著研究方法與新學說的出現,而有著各種不同方面的變化。

即使在大學外語科系唸四年的外語,都比不上直接在當地生活、工作一年學的多。

要建立學生面對未來的能力,大學要先解放「以教室為優先」的教育

現代大學如果要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的能力,就必須跳脫「以教室為優先」的教育,多增加實地探訪、實地學習的課程,要讓學生學習如何面對未來,就必須先讓他們看看未來。

就以我在大二上學期所修習的系上必修課「民族學研究方法」為例,這一堂課同學們需要分組進行民族學研究,而我們這一組的主題是萬華無家者的議題,需要實際去萬華蹲點,並訪談各種不同領域的受訪者對遊民的看法。這堂課雖然只有一個學期,但我在這一個學期中,從研究主題發想、擬定研究計劃,再到實際的田野調查、蹲點與訪談,我在這一堂課中,學到的東西遠大與許多在教室中授課的課程。除了系上必修課之外,我在大學期間也修了許多實地操作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帶給我的收穫,是一般的老師授課方式無法比擬的。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說:「想要改變一個人,必先改變其環境。」如果我們只是將學生放在「過去」的教學環境中,當然無法教育出有能力面對「未來」的下一代。儘管短時間內我們仍難以打破舊有的大學教育方式,但現今的大學端可以嘗試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比起一般的口、筆試,將更多課程以期中(末)專案、實地操作作為評分方式,甚至可以嘗試打破「教室」的侷限,在課堂中加入更多校外、移地教學的元素,讓學生能夠更實際了解真實世界的發展。以上種種雖然都只是微小的改變,但當微小的改變聚集起來時,將會產生難以想像的力量。

在政大民族系的必修課「民族學研究方法」中,我們要學習從提出研究主題到實際蹲點、進行田野調查,完成一份從零到有的民族學研究報告。圖為筆者當時與同組同學進行田調的地點——萬華龍山寺(圖源:維基百科)

在政大民族系的必修課「民族學研究方法」中,我們要學習從提出研究主題到實際蹲點、進行田野調查,完成一份從零到有的民族學研究報告。圖為筆者當時與同組同學進行田調的地點——萬華龍山寺(圖源:維基百科)






avatar-img
32會員
43內容數
「大學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這是我從大一開始,便不斷在思考的問題。在過去,大學被視為是培養學術人才的搖籃,而到了近代,大學則逐漸與產業接軌,成為產業人力資源的重要來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蔚藍Azur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多數的高中職生或是大學生,對於大學都會有一個疑問——為甚麼我們要念大學?不可否認,雖然這是一個應該被批評的現象,但社會上的學歷歧視,確實讓擁有大學學歷能夠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好處,而要改變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選擇強化自身能力,或是得到大學學歷後進入體制改變遊戲規則。
在AI快速崛起的時代,人人都需要培養面對未來必須的能力,這六種能力分別是創造力、運用不同思考習慣的能力、橫向連結能力、媒體素養能力、運用科技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除了高教端應該培養學生這六種能力外,身為大學生的我們也應該試著在日常生活中磨練這些能力。
AI的崛起對人類來說早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尤其在Chatgpt、Midjourney等生成式AI出現後,更是為人類的文明帶來極大的影響,大學現場也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改變。然而比起一味地禁止,未來的大學端更應該教導學生新科技的優缺點,讓學生在善用工具提升工作效率之餘,也能不使其造成禍害。
前陣子看到某位職涯專欄作家的文章,文中提到「沒用的科系,念到碩士還是沒有用」,甚至還點名了公行系就是「念來當公務員用的」,這讓筆者相當感慨:在這個大學科系已經無法完全代表未來出路時,台灣竟然還有人對於科系有如此狹窄的印象。筆者也勉勵大家:大學科系的所學只能代表你的分類,不能限制你的未來。
 在台灣,因為國、高中時期較缺乏科系探索,許多高中生會用高中擅長或喜歡的科目選系,然而這樣的選系方式容易落入「強科選系」的陷阱,甚至可能因科系與預想不符,失去學習動力,並造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這篇文章想要告訴高中生如何破除迷思,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科系,並在屬於自己的路上發光!  
隨著跨領域整合的風潮逐漸興盛,越來越多大學設立不分系學位,讓高中生能夠打破傳統科系的框架,培養多元能力。然而筆者也觀察到,有些就讀於不分系的同學與學弟妹,在進入不分系後反而覺得自己不適合這樣的學習方式。因此今天想要和聊聊「大學不分系」以及誰適合唸不分系。
大多數的高中職生或是大學生,對於大學都會有一個疑問——為甚麼我們要念大學?不可否認,雖然這是一個應該被批評的現象,但社會上的學歷歧視,確實讓擁有大學學歷能夠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好處,而要改變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選擇強化自身能力,或是得到大學學歷後進入體制改變遊戲規則。
在AI快速崛起的時代,人人都需要培養面對未來必須的能力,這六種能力分別是創造力、運用不同思考習慣的能力、橫向連結能力、媒體素養能力、運用科技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除了高教端應該培養學生這六種能力外,身為大學生的我們也應該試著在日常生活中磨練這些能力。
AI的崛起對人類來說早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尤其在Chatgpt、Midjourney等生成式AI出現後,更是為人類的文明帶來極大的影響,大學現場也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改變。然而比起一味地禁止,未來的大學端更應該教導學生新科技的優缺點,讓學生在善用工具提升工作效率之餘,也能不使其造成禍害。
前陣子看到某位職涯專欄作家的文章,文中提到「沒用的科系,念到碩士還是沒有用」,甚至還點名了公行系就是「念來當公務員用的」,這讓筆者相當感慨:在這個大學科系已經無法完全代表未來出路時,台灣竟然還有人對於科系有如此狹窄的印象。筆者也勉勵大家:大學科系的所學只能代表你的分類,不能限制你的未來。
 在台灣,因為國、高中時期較缺乏科系探索,許多高中生會用高中擅長或喜歡的科目選系,然而這樣的選系方式容易落入「強科選系」的陷阱,甚至可能因科系與預想不符,失去學習動力,並造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這篇文章想要告訴高中生如何破除迷思,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科系,並在屬於自己的路上發光!  
隨著跨領域整合的風潮逐漸興盛,越來越多大學設立不分系學位,讓高中生能夠打破傳統科系的框架,培養多元能力。然而筆者也觀察到,有些就讀於不分系的同學與學弟妹,在進入不分系後反而覺得自己不適合這樣的學習方式。因此今天想要和聊聊「大學不分系」以及誰適合唸不分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教育 這幾天大學新生入學,看著小兒成了大學生,心中百感交集,世代在求知的路上,重覆著學院教育的薰習,學習專以就業為導向,對人格與思考的培養,卻付之闕如。 高尚優雅的人格教育,在制式的教學課程中是沒有的,獨立思索的養成,也是希缺的,學生在制式的教育下,只習了一身的匠器,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就隨波逐流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往往學習各種概念知識和完成無數練習,但這些經驗卻無法完全準備我們應對真實世界的壓力和挑戰。美國作者Matt Beane在他的書《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中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 感謝你提出這個深具挑戰性和意義的問題。學校的教育方式與職場需求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我將從幾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希望能為你提供一些有用的見解。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教育與職業市場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落差。傳統教育體系,從小學到研究所,往往無法滿足職場的實際需求。因此,我們提出了一種革命性的教育與職業配合體系——職途導航。
Thumbnail
討論大學的使命為何,大學應該著重於提升文化、服務社會,當然也應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責任,讓學生能夠找到在社會上適合的位置。討論學用落差和產業變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單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更多是個人對未來的規劃。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教育 這幾天大學新生入學,看著小兒成了大學生,心中百感交集,世代在求知的路上,重覆著學院教育的薰習,學習專以就業為導向,對人格與思考的培養,卻付之闕如。 高尚優雅的人格教育,在制式的教學課程中是沒有的,獨立思索的養成,也是希缺的,學生在制式的教育下,只習了一身的匠器,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就隨波逐流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往往學習各種概念知識和完成無數練習,但這些經驗卻無法完全準備我們應對真實世界的壓力和挑戰。美國作者Matt Beane在他的書《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中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 感謝你提出這個深具挑戰性和意義的問題。學校的教育方式與職場需求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我將從幾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希望能為你提供一些有用的見解。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教育與職業市場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落差。傳統教育體系,從小學到研究所,往往無法滿足職場的實際需求。因此,我們提出了一種革命性的教育與職業配合體系——職途導航。
Thumbnail
討論大學的使命為何,大學應該著重於提升文化、服務社會,當然也應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責任,讓學生能夠找到在社會上適合的位置。討論學用落差和產業變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單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更多是個人對未來的規劃。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