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似平凡的課堂裡,他不只與學生們對話,更與學校體制、家長期望與社會現實進行一場又一場拉鋸。劇情層層揭示教育現場的問題,也讓觀眾思考: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我們究竟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大人?
我們總說教育要改革,卻很少去問:我們想改革的,是制度,還是我們自己?
《御上老師》看似是一部以教育為主軸的校園劇,但實則是一場對「體制內改革可能性」的深層辯證。這部劇真正想談的,是教育的本質,是那些藏在課堂背後的權力、恐懼與選擇。
「教育不是填鴨,是讓孩子學會選擇。」
御上老師的課堂上,沒有標準答案,有的只是一次次提問:「你是怎麼想的?」劇中的學生從一開始的抗拒,到後來開始主動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過程很慢,但真實。
「在學校裡,我們學到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問的勇氣。」
劇中的這句話值得我們反思。想想我們從小到大學到的,是怎麼思考?還是怎麼聽話?
「改革從來不是站在體制外大聲抗議,而是從內部打破。」
御上老師原本是教育部門的精英官僚,熟知體制的盲點與侷限。他知道,如果不走進教室,就永遠無法真正改變教室裡的規則。他想用行動去證明教育不是為了數據、也不是為了升學率,而是為了「讓孩子活成他們想活的樣子」。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改變制度,得先改變人心,」
我們想要改變社會時,是選擇逃避?還是親自進入修補它?這樣的選擇很難,但他選擇承擔。因為他相信:「改革不是一場口號,而是一場與自己信念的拉鋸戰。」
「你說是為了學生好,實際上只是為了讓你安心吧?」
劇裡,最令人不舒服的其實不是孩子的叛逆,而是大人們的自以為是。
校方怕出事、家長怕吃虧、企業怕投資白費…大家口口聲聲說是「為孩子好」,但更多時候只是「讓自己安心」而已。
「我們不是在培養機器,是在培養有夢想、有懷疑、有思考能力的人類。」
我們總把教育搞得像一場競賽、一種商品,忘了真正的主角其實是孩子。他們不是數字,也不是制度裡的模具,而是一個個有夢想、有情緒、有未來的人。
「所謂教育,是在孩子跌倒之前,先教會他怎麼爬起來。」
御上老師不是完美的教師,他也會動搖,也會犯錯。
但他從不放棄相信:孩子有選擇的能力,也有承擔選擇後果的勇氣。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每個人都訓練的一模一樣,而是陪著他們在跌倒前,學會怎麼爬起來。
看完《御上老師》,會發現教育改革的困難,不是因為孩子難教,而是因為大人難改。
這部劇讓我們重新思考:
到底什麼是好的教育?
我們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大人?
而我們自己,又願意先改變什麼?
「如果制度沒有為孩子準備好,那我們就得先為孩子準備好面對制度的勇氣。」
有時候,我們無法改變所有制度,但我們可以選擇,成為那個相信孩子的人,陪著他們一步一步長大,那就已經是改變的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