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讀書會,我們讀的書是《運動比你想的還輕鬆》,書名一開始就給了我一種「怎麼可能」的挑釁感,但在一個月的實驗與帶領中,我發現,真正困難的從來不是運動本身,而是我們「想像」運動的方式。
✦ 運動不是從流汗開始,而是從感覺開始
透過Soking老師的《目標客群與用戶旅程」,我嘗試讓高齡者去思考健身與自身的問題,所以我請大家寫下五樣運動時會想要「賣」的東西,沒想到最常見的答案是:水、彈力帶、蛋白質、牛奶、豆腐。
看似簡單,但其實每一樣背後都代表一種「身體的回應」:- 渴了,想喝水:提醒我們補水的機制沒有退化。
- 想吃豆腐和蛋:代表我們知道身體需要蛋白質修復。
- 想要彈力帶:是因為記得上次運動後那種「肌肉有點痠,但心情很好」的感覺。
運動不是每天都要跑馬拉松,而是你能不能感受到身體的語言,並給它適當的回應。
✦ 健康,是一場生活化的設計
這次我們不只是討論書,也帶入實際行動。我們觀察自己日常的運動「微行為」:爬樓梯、走市場買蛋、邊刷牙邊做深蹲、邊看電視邊做抬腳。這些其實就是作者所說的「生活裡的健身房」。
與其說運動需要時間,不如說我們需要意識。
這也是我後來設計這堂課的核心:「不是多做,而是會做,持續做。」只要設計對了場域與行動的可能性,運動會自然地長出來。
✦ 社區AI健身器材,讓長者說回自己的身體
這堂課其實也是我在AI健身實驗中的一部分。與南社社區合作,我們導入AI健身器材,長者可以透過影片學動作,我們也透過紀錄幫助他們微調姿勢,甚至把運動成果變成社交話題。
記得有位長者說:「運動後,睡得比較好。」另一位說:「我不是為了變瘦,是為了能跟孫子去公園。」這讓我想起作者提到的觀點——我們不要對自己沒做到運動而有罪惡感,而是要去理解:那天,也許你完成了更重要的事。

✦ 運動,是認識自己的方式之一
這本書沒有花俏的語言,卻很誠懇地提醒我們:運動不該是一種壓力,而是一種「與自己和解」的機會。你不需要每週打卡幾次,而是去感受:你為什麼今天沒做?你是否在某個時刻已經完成了對身體的照顧,只是你還沒發現?
在帶領讀書會與教學過程中,我重新理解了「耐力」與「日常設計」的關係。我們不需要更強,而是更穩。
📘 如果你也在尋找一種「剛剛好」的生活運動方式,不如從走進家裡巷口、從刷牙蹲一下開始。這本書不只是寫給運動人,更是給每一個「曾經放棄自己身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