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曝世代的孩子所面對的問題及挑戰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 本書作者:陳品皓
  • 經歷: 作者是位專業的臨床心理師,有著相當豐富的青少年心理諮商的經歷,相信透過生命間彼此真誠的交流,將能開啟一段生命影響生命的旅程。也因為有著這樣的初衷,陳心理師和團隊共同創立了「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致力將優質且專業的心理健康資源,帶到能力所及的每一個角落,協助需要幫助的人。
  • 出版社:親子天下。

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資訊科技改變整體社會運作及改善生活的便捷,如摩爾定律描繪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以指數型高速成長一樣,資訊科技的進步,引領著設備與時俱進,進而產生出更多的資訊,它顯現的形式除了文字外,更多是為了博取大眾目光的影音。
    • 我們的大腦設計,即是趨吉避凶,因此,常常讓我們往舒服的方向選擇,為了滿足我們的多巴胺,我們更為無止盡被眼前的手機、平板等3C畫面吸引著,時間一久也更為無法自拔,這狀況當大人無法抗拒,那小孩呢?因此,我想透過這本書,瞭解作者針對過曝世代的孩子們到底處於何種危機的處境。

一句話表達這本書的重點或要表達的觀點:人的成長過程如同一塊大海綿,透過主動接觸進行高速的吸收及學習,而過程中,常有顛頗及挫折,但科技進步如同雙面刃,在每日的生活影響著我們,而人需要自然的學習進程而成長,在便捷的3C及吸睛的資訊,我們能如何協助孩子及陪伴孩子,而回歸初始,就是傾聽及陪伴。

  • 過曝世代的孩子,正面臨的挑戰

    • 經過國內外相關政府部門、民間單位、期刊等研究調查,心理健康及問題是困擾學生的首位,從報告中得知,學生在此階段認為自己比不上別人、害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的比例,在常態性上網的族群中占比最高,且有近五成的孩子擔心父母的愛有條件。另外,在人際關係中,此成長階段的孩子相當在意他人的評價及看法,尤其是[負面]評價,當中女生更甚於男生。
    • 書中引用美國心理學會,則是在2023年所發表的「社群媒體使用指南」中,首次建議父母親針對孩子們使用社群平台應有所關注和管理;由此可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議題和社群網路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
    • 書中作者指出,過曝世代孩子的特徵:
      在看似心理脆弱的背後,實則是容易受到情緒困擾、注意力普遍不集中、思緒碎片化、抽象思維、思考內容與深度普遍性低落、對於評價存在一種超乎同齡層的在乎與恐懼、缺乏目標感而呈現動機低落的狀態。在這些現象的綜合表現下,呈現出一種心理成熟度延遲的整體世代現象。

      普遍都有一個類似的核心主題:「網路原生、界線失序、餘裕失去」。

青少年成長過程的矛盾心態

  • 書中作者指出,「自我期待」與「自卑心態」在青春期階段的孩子矛盾衝突著,他們既期待自己可以有優異、傑出的表現,同時又容易不自覺就看到自己的缺點,又擺脫不掉,於是懷疑自己,感到自卑,然後自卑又會讓他變得異常敏感。
  • 然而當被別人傑出的表現刺激到,感受自己會被別人比下去的威脅,擔心其他人可能因此看破他的手腳等。於是在自卑心態所衍生的自我懷疑作祟下,他又再度陷入另外一場人際或業務的爭鬥與較勁中不自覺就看到自己的缺點,又擺脫不掉,於是懷疑自己,感到自卑,然後自卑又會讓他變得異常敏感。
  • 因此,孩子心中在「自我期待」與「自卑心態」這兩個狀態都這麼強烈,誰也不讓誰,不停鬥爭對峙,彼此相互牽制、反覆對峙,結果就會產生孩子整個青春期都處在不穩定的狀態。

科技3C對我們與孩子的影響

  •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網路頻寬、AI技術、電子郵件、影音平台、交友平台、部落格等資訊網絡蓬勃成長,科技的進步,看起來是讓我們在執行各項事務上更有效率,但當它成為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時,它也正逐漸瓦解我們的專注力及執行力,每日各種資訊從四面八方而來,使我們執行工作的過程中頻頻中斷,同時資訊擷取也更為碎片化(短影音)。
  • 關於「民眾可以等待的時間」,作者於書中列出一些報導及研究:
    • 美國《彭博商業周刊》報導,在實體店面,人們可以等待的時間差不多是九十秒,而在網路上我們能夠心平氣和等待的時間只有八秒左右。
    • 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研究指出,從消費者的立場來說,如果打開某個特定購物網站的時間超過兩秒鐘,消費者寧可選擇放棄。
    • 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在以網路為媒介的線上世界,相較於實體世界,我們願意等待的時間的確是比較少。
  • 書中提到,現在青少年在社群平台上最愛使用的一項功能:「限時動態」,他們透過這些平台及功能掌握生活中的各種資訊,包含了流行趨勢、人際關係等,而這也是造成青少年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的了解程度,更為碎片或者片面。同時,當在平台上傳或po出訊息分享,又相當期待他人的按讚及分享,透過這種形式獲得成就感或者備受注目感,進而感受自己似乎受到他人尊重及重視。
  • 作者書中提到一個狀況,也就是過去我們在現實中的互動,是發生在特定的空間與時間裡,所有的交會本身都有明確的疆界,在離開那個特定的空間與時間之後,互動就戛然而止,留待下次你們見面時才繼續;在沒有網路的時代,我們都會有一個「心理的暫存區」,那邊負責處理所有關係中未竟的種種。而在網路暢通的現在,帶來的另一個心理影響,就是「心理暫存區」容量的縮減。

成長過程中,孩子會面對的焦慮,對身為大人的我們,好像似曾相似

  • 模仿是成長及學習過程中的一種方式,法國思想家勒內.吉拉爾教授提出「欲望模仿理論」,這理論中有2種模仿對象,分別為「明星模範」和「同溫層模範」。然而,在青少年階段的「模仿」(同溫層模仿),不僅是學習上的一種方式,更是在同儕之間取得認同的方式之一。
  • 引述佛洛伊德所說:「認同是一個人在內心塑造自我的部分,讓這個自我能夠跟他所選擇當作楷模的人越接近越好,通常這種狀態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發生。」
  • 綜上,過曝世代的青少年,為了能夠跟得上同儕間流行的話題,以及獲得同溫層的認同,以達自身心理的平衡點。
  • 出生在資訊暢通且發達的世代青少年,他們在未來的發展性,大概可分為「注意力菁英」及「注意力碎片化貧戶」。因現行世界運作的模式,逐漸將我們的注意力變得更為碎片化,讓我們不斷把注意力分散及損耗在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因此,未來孩子的發展,細緻與專注將是所有專業能力的核心關鍵之一,並在從中分出發展的優劣結果。
  • 此外,作者也指出,現在社群平台蓬勃發展,青少年彼此間的互動,在實際面對面相處外,更多時間是在使用這些平台,除掌握同儕間的生活動向及資訊外,也主動分享自身生活點滴或想法,然而這個「分享」,更多的成分是抱持著期待,期待著他人按讚跟回饋。同樣,假設期待不如預期,多有延伸出額外的想法,如:是否自己的資訊太無聊、是否自己的交友圈太過於狹隘、是否他人討厭自己等之類;原本僅是抱持分享或是了解的態度,突然轉變成自我審查的立場。
  • 基上,作者摘述了部分研究指出,注意力對焦慮有很大的影響力。發現社交焦慮傾向的人普遍有一個特色,每當他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時,他的焦慮就會變得更加嚴重。
  • 高社交焦慮者的自我心像,通常是一種從別人看向自己的角度(第三人稱的角度),當高社交焦慮者想到這些負面的自我心像時,他就會相信別人也是這麼看他的;「負面的自我心像」加上「相信別人是這麼看他」,焦慮就會變得更加嚴重。
  • 按本書一開始所援引的研究跟期刊內容指出,「情緒困擾與議題」是未來影響青少年的重要問題,而拒(懼)學、自我傷害、關係退縮、社交焦慮、網路沉迷、自我放棄等將會是常見的行為展現。而青少年為了取得同儕的認同及維護關係,「討好」會是孩子們擅長的手段,以避免自己成為了邊緣人。
  • 書中作者指出,青少年情緒困擾的歷程:
    1. 擔心關係變動
    2. 更加在意對方狀態
    3. 選擇逃避關係的壓力
  • 青少年階段對於同儕的認同及接納甚為重視,當陷入人際困擾後,不斷關注對方,以及自己的處境,然而當我們遇到問題或困擾時,常會試著去做別的事情,以使心情平復時,但正因是過曝世代的青少年,日常生活與網路資訊相當的緊密,因此,當他們遇到人際關係問題時,會藉由最熟悉的方式「上網」來轉移注意力,但網路卻又不斷推播相關的訊息給孩子(如留言訊息提示、社群平台的未讀訊息提醒、朋友的貼文通知等),只要手指一滑,孩子便再度進入原本想要逃開的問題,以致孩子很難從中脫離出來。

自我認同的重要,陪伴著孩子學習認識自己:

  • 書中作者指出:

    在青少年(大約十二~二十歲)的發展階段,最重要的心理任務。也就是說,一個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好不好,會影響到他下半輩子的人生;而青春期的心理狀態好不好,和他自我認同的整體品質密切相關。

  • 「自我認同」是由自我價值、自我效能感、自我覺察、自我概念等各項元素組成,另外,自我認同會隨著年紀、人生階段、工作歷練、人際互動等各項經歷及經驗而調整與改變。
  • 自我認同有「個人認同」、「社會認同」及「形象認同」三個面向,「個人認同」在青春期孩子身上是很重要的部分,但對於中學生而言,形象認同及社會認同是他們最在意的。
  • 家長應在如果孩子不經歷過這些起伏、衝突、疑惑、失落與矛盾,並在當中慢慢找到對自己的理解跟探索,他很難真正知道人生中什麼對他是重要的。也藉由這段的探索期,讓孩子了解「自我認同」。另外,教育孩子如何有效管制及運用3C產品,培養執行興趣時的心流狀態及練習專注,與面對他人評價時的態度與方式,增加孩子「內心餘裕」的調整時間,以面對人際關係上各項議題。

回歸最初,人們的期待仍是被傾聽及陪伴,而孩子所重視的仍是父母,這才是重要的解方:

  • 青少年階段會產生「巴南效應」,也就是說,孩子對自己有興趣,卻不了解自己,渴望從別人的回饋看到自己、完整自己。由此可知,青少年階段的孩子,除了從同儕之間了解自己外,也從家長的資訊來認識自己,因此,家長透過願意傾聽他、陪伴他,藉由關係良好的品質,讓他感受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人。
  • 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以運用觀察孩子對於社會規範的尺度、觀察孩子自我成就的動機及觀察孩子人際關係的品質等方向,獲得孩子的價值觀、行為及想法;另外,家長可運用「讓渡」權力的方式,開始良好的溝通模式,避免在「不對等」的關係上進行「說服」的溝通方式,而產生親子教養間的衝突。家長應顧及華人「恥文化」的教育概念,應該先了解當人犯錯時的感受,會區分成「羞恥感」及「愧疚感」的情緒反應,前面2種情緒所衍伸後續改變的描述如下:
    • 羞恥感:在意別人的目光,那種目光當中透露出了對我們的評價。別人怎麼看我,我的成敗、我的結果、我的行為是否符合適當的標準,是他人的評價,不是我內心對於「對錯本質」的辯證跟譴責;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這種羞恥感減緩了,行為本身就失去了規範的力道。
    • 愧疚感:是知道自己的行為與後果,對別人造成的傷害(或困擾),而引起的一種感受,所以重點是孩子造成的傷害本身。
  • 因此,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可以陪同孩子一起覺察覺察自己是否把脆弱當作一個否定孩子的標準,並與孩子脆弱站在一起,就是學會接納孩子(或自己)的開始,也是可以更有餘裕面對孩子(或自己)不理想、不堅強的開始。
  • 過曝世代有一個特色,他們對於自我的評價低落,同時又害怕失敗與挫折,然而,在我們的文化區中,家長也常有孩子「成績差=學習差」的觀念,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想要放棄時,為了重建孩子的自我價值,家長必須跳脫這個「學習=智力」的框架,並可運用作者書中建議的:學習=優勢能力+學習如何學習(學習方法)
  • 當你跳脫這個框架,而採用優勢能力、學習如何學習的觀點重新看待學習時,就等於將學習與智力之間的關係脫鉤,學習的結果不如意,大部分時候並不是因為自己不聰明,而是因為在自己不擅長或非優勢的領域中,用了不適合的學習方法。

這本書對我的啟發或改變

    1. 與其禁止,不如勇於討論如何運用及使用紀律,讓科技服務我們,而不是專注力分散,錯失重要時間。
    2. 了解孩子的心態與大腦的弱點,與孩子開放式的交流,互相以同理心換位思考,傾聽孩子的想法及問題,避免命令式的教導,調整成開放式的引導。
    3. 回歸人性最初的需求,被重視及被瞭解,多些陪伴及傾聽,多些鼓勵及支持,讓孩子認識自己,以及正確使用3C。

這本書我想推薦給誰

這本書建議給身為大人的我們,以及有孩子的父母親們,這本書可以讓我們了解,資訊科技突飛猛進的現代,科技產品及爆量的資訊如何影響著我們及孩子的身心,以及如何陪伴孩子在真實與虛擬的世界中如何取得平衡,讓我們為孩子成長過程的挑戰給予有力的支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令狐布萊恩的閱讀「書」適圈
0會員
6內容數
閱讀是種習慣,也可以是人生,用閱讀啟動人生,用閱讀實踐目標。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很欣慰新世代的年輕人們有其正向的思考及判斷能力,他們的同理、共感及藝術天分也十分敏感活躍,但同時我也看見不少人深受精神疾病之苦,其中又有家族裡的晚輩,著實令人痛心。
Thumbnail
我很欣慰新世代的年輕人們有其正向的思考及判斷能力,他們的同理、共感及藝術天分也十分敏感活躍,但同時我也看見不少人深受精神疾病之苦,其中又有家族裡的晚輩,著實令人痛心。
Thumbnail
青少年與家長的關係在青春期時常處於緊張狀態,這本以漫畫方式呈現心理學主題的書籍,輕鬆有趣地探討青少年時期可能面臨的問題,包括網路成癮、依附關係、憂鬱症等,適合讓家長瞭解青春期的煩惱,提供因應方法。書中談到心理疾病的知識,提供了鼓勵面對困難的訊息,適合對心理疾病不瞭解的人閱讀。
Thumbnail
青少年與家長的關係在青春期時常處於緊張狀態,這本以漫畫方式呈現心理學主題的書籍,輕鬆有趣地探討青少年時期可能面臨的問題,包括網路成癮、依附關係、憂鬱症等,適合讓家長瞭解青春期的煩惱,提供因應方法。書中談到心理疾病的知識,提供了鼓勵面對困難的訊息,適合對心理疾病不瞭解的人閱讀。
Thumbnail
我們的孩子生活在網路世界中,如何幫助他們正確使用手機,將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過曝世代的心理現象,作者陳品皓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和協助孩子。
Thumbnail
我們的孩子生活在網路世界中,如何幫助他們正確使用手機,將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過曝世代的心理現象,作者陳品皓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和協助孩子。
Thumbnail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後眼晴能對焦開始,就處在於一個「你不怕他不看,只擔心他看太多」的時代,視覺圖像之多、取得之容易是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的。 孩子從小有些父母帶出去吃飯,就是放一台平板/手機在孩子面前,讓他不吵鬧。國小階段就讓孩子帶手機去學校,說好聽點是聯絡孩子方便,但現在與老師的群組一大堆、學校的
Thumbnail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後眼晴能對焦開始,就處在於一個「你不怕他不看,只擔心他看太多」的時代,視覺圖像之多、取得之容易是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的。 孩子從小有些父母帶出去吃飯,就是放一台平板/手機在孩子面前,讓他不吵鬧。國小階段就讓孩子帶手機去學校,說好聽點是聯絡孩子方便,但現在與老師的群組一大堆、學校的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青少年使用抖音及小紅書的風險與影響,包括專注力、判斷力及媒體識讀能力等,同時也提供家長建議,幫助引導孩子適當使用網路社群,以及保護孩子的網路安全。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青少年使用抖音及小紅書的風險與影響,包括專注力、判斷力及媒體識讀能力等,同時也提供家長建議,幫助引導孩子適當使用網路社群,以及保護孩子的網路安全。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家長和孩子如何適當使用及瞭解新科技的文章。鼓勵家長以「親子共學」心態面對新科技,適當引導孩子學習如何運用科技創造更大價值,同時孩子使用網路的正確觀念,注意資訊安全和隱私。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家長和孩子如何適當使用及瞭解新科技的文章。鼓勵家長以「親子共學」心態面對新科技,適當引導孩子學習如何運用科技創造更大價值,同時孩子使用網路的正確觀念,注意資訊安全和隱私。
Thumbnail
這本《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關注青少年的心智發展,作者黑川伊保子從腦科學和人工智慧研究角度出發,提出如何和青少年建立情感連結的觀點。他們主張同理孩子的感受,並且以愛和尊重來教養孩子。建議父母不要過度關注孩子自己,而是幫助他們找到喜歡到愛不釋手的事物,這是培養青少年的關鍵。
Thumbnail
這本《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關注青少年的心智發展,作者黑川伊保子從腦科學和人工智慧研究角度出發,提出如何和青少年建立情感連結的觀點。他們主張同理孩子的感受,並且以愛和尊重來教養孩子。建議父母不要過度關注孩子自己,而是幫助他們找到喜歡到愛不釋手的事物,這是培養青少年的關鍵。
Thumbnail
雖然以嚴謹的心態看待這樣的議題,卻不輕易認為這是種「病」,很多時候只是人生路途上或有磕磕絆絆、或有塵土濛濛,於是越走越遲疑,總懷疑是不是在哪裡遺落了什麼,以至於步步都深陷,且再看不見明媚風光。這時候若有個專業力量,引領你回溯、爬梳,並適時提供力量,也未嘗不是件壞事!
Thumbnail
雖然以嚴謹的心態看待這樣的議題,卻不輕易認為這是種「病」,很多時候只是人生路途上或有磕磕絆絆、或有塵土濛濛,於是越走越遲疑,總懷疑是不是在哪裡遺落了什麼,以至於步步都深陷,且再看不見明媚風光。這時候若有個專業力量,引領你回溯、爬梳,並適時提供力量,也未嘗不是件壞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