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一直都被當作健康生活的代名詞,至少在歐美社會,聽到吃素,大概都會想到是為了健康。但是,根據最新發表於《npj Aging》的中國研究,答案可能沒那麼簡單。
然而,研究結果令人驚訝:素食者的健康老化比例竟然低於葷食者。
所以,素食不好嗎?我們先來看他們的研究是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使用中國一項大型長壽追蹤資料(CLHLS),分析了近三千位原本健康的長者,根據他們的飲食習慣分成以下幾類:
純素食者(vegan):不吃肉、不吃魚、不吃蛋(83人)
蛋素食者(ovo-vegetarian):吃蛋但不吃肉魚(139人)
魚素食者(pesco-vegetarian):吃魚(可能也吃蛋)但不吃肉(154人)
葷食者(omnivore):肉魚蛋都吃(2,512人)
他們發現,在這六年間,成功達到健康老化的比例分別是:

資料來源:論文
換句話說,葷食者的健康老化比例是純素者的兩倍。即使將三種素食者加總為「廣義素食者」,共有 376 人,其中 57 人達成健康老化,比例為 15.2%,依然明顯低於葷食者。
研究者還發現,長期吃素的人(從60歲就開始吃素到現在)更容易有以下問題:
- 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增加 60%
- 身體活動受限的風險增加 95%
- 認知功能退化(如失智)風險增加 105%
這些問題在「純素食者」中最明顯,而在「魚素」或「蛋素」中較輕微。
雖然這篇研究方法嚴謹,也控制了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收入、運動、吸菸、喝酒等因素,但仍有不少值得懷疑與反思之處:
樣本數其實不大
雖然總樣本接近三千人,但純素者只有 83 人,其中達到健康老化的只有 9 人。這樣的數據很容易受到偶然因素影響,統計推論的可信度有限。
華人吃素很多不是為了健康
在歐美,許多人吃素是因為健康、環保、動保,通常會更關心營養與生活型態,也會定期運動。但在中國與台灣,吃素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是出於放生、戒殺、做功德的想法。
這樣的素食者,可能長期吃的是精緻澱粉、高油鹽的素菜(如炒麵、素雞、滷豆皮、醬瓜),卻缺乏高品質蛋白與維生素;另外,這樣的素食者會花不少時間誦經、打坐,相對也比較不重視運動與健康管理(這可從研究團隊的調查中發現一點端倪。目前仍有運動的葷食者為 39.9%,素食者為 36.2%,略低於葷食者)。甚至有一部分這樣的素食者,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才轉為吃素,但研究中這些人,只要在調查當時沒有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中風、呼吸病或高血壓等重大慢性病,仍會被當作健康樣本來分析。
那麼,研究團隊沒有想到這個現象嗎?事實上,雖然研究團隊曾經詢問「是否有參與宗教活動」,但這種資料在中國卻不一定真實可靠。要知道,歷年來中國對特定宗教團體進行「管控」的例子不絕如縷,因此提到「宗教活動」,受訪者可能會因擔心政治風險、不了解問法,或者出於隱私選擇不回答。
另外,雖然這份研究在「前三波(1998–2002)」中有詢問「是否有參加宗教活動」,但後續調查完全沒有繼續收集宗教資料。
而且,研究團隊提到,因為這個變項只有少部分樣本有資料,所以最後沒有納入主要分析中。這會讓他們無法準確掌握素食背後的動機,也就更難評估是否「健康素」與「信仰素」的健康結果不同。
所以,我們能從這個研究學到什麼呢?
這個研究最重要的貢獻,應該是提醒我們「素食不等於健康」,尤其是對年長者而言,營養是否均衡、是否有規律運動,比是否吃肉更重要。
所以,如果您或您家中的長輩是素食者,應該注意:
- 是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可來自豆類、蛋、乳製品)?
- 如果吃的是全素(完全不吃動物性食物),是否有補充 B12、D3 與 Omega-3?
- 是否有進行規律運動?規律運動對維持肌力與認知功能很重要。(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是,至少在臺灣,我看到很多長者的「規律運動」就只是走路而已,所以「運什麼動」也很重要。)
這樣的素食才是真正健康的,而不是「口袋裡有張放生卡,桌上卻是炒米粉配豆腐乳」那種傳統樣貌。

圖片作者:ChatGPT
所以,結論是:這個研究可以參考,但不要過度解讀;吃素本身不是問題,怎麼吃、為什麼吃,才是真正的關鍵。
參考文獻:
Jigeer, G., Wang, K., Lv, Y. et al. Vegetarian diet and healthy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adults: a prospective study. npj Aging 11, 25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14-025-00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