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3 23:21:54
經濟日報 王薇瑄
丹麥數位事務部近期宣布,將全面棄用微軟產品,轉向Linux與LibreOffice等開源替代方案。這項決策迅速在歐洲科技與政治圈引發關注。部長明言:「數位主權」將是未來四年的核心戰略。哥本哈根與奧胡斯兩大城市也表態跟進,並點名美國總統川普對歐洲的敵意,是推動去美化的原因之一。歐洲向來走在人文與隱私主權的前線。從GDPR到AI Act,再到對科技巨頭的重罰與稅務追討,幾乎沒有一個地區像歐盟這樣有系統地對抗數位霸權。但當「主權」的戰場延伸到作業系統與文書軟體,值得進一步追問:數位主權的核心究竟是什麼?是介面的控制權,還是內容的敘事權?
從技術面看,棄用Windows和 Microsoft 365是在減少成本與依賴。Windows 10即將退場,微軟雲端訂閱價格節節上漲,讓許多政府機關感到受制於人。但當一個部門要全面遷移到非主流系統,影響的不只是內部運作,更涉及對外協作的相容性。
我們早已習慣.docx、.pptx等格式,也享受USB、Type-C等標準化硬體帶來的便利。這些全球通用的規格,讓數位生活跨越平台與語言。而開源雖自由,卻常缺乏一致性,格式兼容性也低。試想,丹麥一份LibreOffice文件,若他國無法正確開啟,是否會拖慢跨境合作流程?AI模型訓練、資安事件通報、資料互通都可能因此成為數位孤島。
然而,比起工具的主權,內容的主權才更關鍵。這點,美國從未掩飾。
當Netflix把好萊塢搬進全球客廳,漫威英雄成為青少年集體記憶,TikTok上充斥美式幽默與次文化,就連看似無害的佩佩豬,也在幼兒語言學習與家庭價值觀中悄然種下英式文化的種子。一國毋須戰艦導彈,便已滲透他國想像。
文化輸出,是當代最隱形卻有效的權力形式。內容,是資訊的靈魂;工具,只是載體。
若我們把數位主權的焦點放在「不再用微軟」、「改用哪款雲端」,卻忽略了誰在說故事、誰輸出價值觀,便等同於在視覺上打敗美國,卻在語意上臣服。
這也是為什麼各國紛紛強調「文化內容主權」。韓國投入動畫與遊戲,建立本土敘事;日本扶植國產串流平台,打造另類內容生態;法國對Netflix課徵文化稅,強制播放一定比例歐洲製作。真正的獨立,不是不用蘋果、不買華為,而是能否講出自己的故事,並讓世界想聽。
當然,有人會質疑:標準化會不會變成美國化?但標準本意非殖民,而是合作。
Type-C推行,減少充電線混亂,也讓歐盟藉此挑戰蘋果的封閉生態;PDF普及,使各國資料能被跨平台閱讀與保存。這些標準,是全球協作的語言,前提是開放、透明、共議,而非壟斷。
LibreOffice或許是數位主權的一次實驗,但如果僅止於工具更換,未觸及內容生產,那即便政府不再繳微軟授權費,人民仍每日被美式短影音、動畫、敘事占據,主權也只是換個包裝的從屬。
我們談數位主權,不能止於誰家的系統、哪種檔案格式,而是要問:誰定義了「好內容」?誰在塑造下一代的想像?
當歐洲已在討論作業系統與數據控制權,丹麥也勇於實驗工具層級的去美化,我們不禁要問:台灣呢?我們的內容、語言與想像,是不是早已無聲地被他人定義?如果我們既不掌握工具,也不生產敘事,那數位主權的討論,連入口都沒有。
(作者是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