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urney
AI 都比你懂整理,你的筆記本還能寫什麼?
當 AI Deep Research動動手指就能幫你整理一部百科全書時,我們普通凡人的筆記本裡,到底還該留下什麼?
在 AI 隨便敲幾個字就能吐出一篇報告、三秒鐘整理完上百頁資料的今天,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默默看著自己筆記軟體裡那些「收藏」,心中浮現一個大哉問:「我……還有必要做筆記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問題就更大了,在這個資訊多到會淹死人、AI 工具隨手可得的時代,我到底該記什麼?又該怎麼記,才不會淪為 AI 的「手下敗將」?我的答案很簡單,甚至有點顛覆:是時候讓你的筆記「投胎轉世」了! 把重心從「當個知識倉鼠」轉向「成為任務達人」,從「整理資料」的苦力活,徹底解放為「積累經驗」的創造者。
你可能不知道,Notion AI現在就能幫你秒速整理會議紀錄,卻無法判斷該把哪項提案排進明天的行程表;就像Google地圖告訴你台北到高雄的距離,但決定何時出發、在哪停車吃火雞肉飯,還是得靠你累積的「旅遊達人經驗值」。真正的筆記高手,其實都在偷偷練習這兩把刷子:1️⃣把AI當效率工具用,2️⃣把自己當策略家來養
工具再強,終究回答不了那些真正要命的問題:
「下午三點胃痛突然發作,哪間巷口醫生最理解我的病癥?」
「當客戶臨時在會議上改需求,我該怎麼使用以前所學的哪一套 SOP 來緊急救火?」
這些刁鑽的「狀況題」以及背後的訣竅,才是我們人類筆記本裡真正的戰場,是演算法暫時無法攻佔的聖地。
你也有座「看起來很豐富,用起來很雞肋」的知識墳場嗎?
幾年前,我立志要活得健康,於是像個資料收集狂一樣,一頭栽進知識的海洋。健身菜單、營養金字塔、睡眠科學研究……我花了無數個夜晚,像隻準備過冬的松鼠,瘋狂蒐集、分類、建檔,把自己感動得一塌糊塗,彷彿只要這座完美的「健康知識系統」蓋好,我就能一秒變成「健康達人」。
結果呢?現實總能給你一記響亮的耳光。
這個看似包羅萬象的資料庫,最終成了我硬碟裡的「賽博墳場」。堆積如山的資料不僅從未被再次點開,更慘的是,當我某天真的想運動時,面對滿坑滿谷的選項,我徹底傻了,我缺的根本不是資料,而是「今天下午,我到底他媽的該做哪一項」的行動方案。
幸好,AI 時代來了!現在,當我想運動,只要對著 ChatGPT 或任何 AI 工具下指令一聲:「嘿!因為疫情不能出門須宅在家,所以給我一個適合在家就能做、30 分鐘搞定的燃脂運動!」幾秒鐘,一份量身訂做的計畫就出爐了。
想想看,以前我們要花多少時間摘要、比對、整合,才能弄出一份「好像能用」的筆記?現在,只要你會「許願」(下 Prompt),AI 就能當你的神燈巨人。
但這裡有個致命的關鍵點——AI 能給你全世界的資料,卻無法替你決定「要把這些資料用在哪個任務上」,更無法替你體驗和記錄,在執行過程中那些獨一無二、有點蠢、有點痛、卻無比寶貴的「經驗」。
不再當資料囤積狂,而是成為「任務獵人」

再舉個更日常的例子,假設你要準備一場重要的工作簡報。
過去的你,可能是這樣:花三小時上網抓產業報告、競品分析、市場趨勢,然後像複製人大軍一樣,把所有「可能有用」的文字通通貼進筆記軟體。最後,你看著這座「資料山」,只想跟它一起原地躺平。
現在,改信「任務導向神教」的我,會這樣做:
打開筆記,我會先寫下靈魂拷問:「這次簡報,我的目標是啥?台下那群老闆最想聽什麼?我想讓他們聽完後掏錢還是點頭?」
帶著這些明確的任務目標,我才會去請 AI 這位隨傳隨到的研究助理幫忙搜集資料。AI 給了我一堆素材後,我不會照單全收,而是像個挑剔的美食家,一邊品嚐一邊自問:「這段資訊,能用來打臉對手,還是能撐起我的哪個論點?」
這種「任務導向」的筆記,讓每一則資訊都有了明確的歸宿。更妙的是,簡報結束後,我還會在筆記裡補充現場的「戰況回報」——「講到第三點時,CFO 眼睛亮了」、「那個關於市場佔有率的數據,下次要用更白話的比喻解釋」。
這些基於實戰的「血淚經驗」,才是 AI 永遠學不來、也偷不走的獨門武功。
連耍廢都要「任務導向」,才能耍得又爽又高效
這個問題相當有趣!因為它戳破了一個迷思:以為「任務筆記」就是要把生活搞得像軍事化管理一樣,連放鬆都要打卡。
恰恰相反,即使是純粹的耍廢,用任務導向的思維,反而能讓你廢得更徹底、更快樂!
讓我描繪一個你肯定經歷過的場景:某個週五晚上,你結束了一整週的摧殘,像灘爛泥一樣癱在沙發上,滑開手機,腦中一片空白:「糟糕,我竟然不知道要做什麼來放鬆!」明明有了時間,卻陷入了可悲的選擇困難,最後只能漫無目的地滑著臉書和 IG,結果越滑越空虛,心比沒放假還累。
這時,就是「任務筆記」拯救你的時候了!
當下我立刻在筆記裡搜尋「閱讀」這個關鍵字,兩秒鐘,一則標題為「[任務] 養成閱讀新本格推理小說的習慣」
的筆記跳了出來,
點開一看,裡面只有一個極簡的待辦清單:
[ ] 綾辻行人《殺人十角館》
[ ] 島田莊司《占星術殺人魔法》
[ ] ...
看到清單的瞬間,我立刻就知道該上網買哪本書來填滿我的週末了,選擇困難?根本不存在😆— 這就是任務筆記的魔力。它不是一個精美但無用的「數位藏書閣」,塞滿了你「有朝一日可能會讀」但永遠不會碰的書單,它只是一張極其簡單、卻能在你最疲憊、最不想動腦時,直接推你一把的「行動清單」。
我只在我的Notion筆記裡放了三個清單:「預定想讀的書」、「正在讀的書」、「最近讀完正在實踐的書」,沒有書評,沒有作者生平,就只是書名。當我對某個主題感興趣時,我會問Notion AI:「嘿,推薦幾本適合入門的新本格推理小說!」然後從它給的清單裡,挑幾個最吸引我的書名,花 30 秒丟進我的待辦清單裡。
這個動作,遠勝過花 3 小時去建立一個看起來很厲害的「推理小說資料庫」。因為當我需要它的時候,它能立刻引導我行動,而不是讓我再次迷失在資料的汪洋大海裡。
別再當資料的搬運工,成為經驗的創作者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在 AI 時代,我們還需要做筆記嗎?
當然要!但不是為了儲存,而是為了創造。
AI 確實解放了我們整理資料的時間,但它把一個更重要的挑戰丟給了我們:當「輸入」變得無比簡單時,真正的價值體現在「輸出」上——你打算如何應用這些資訊?你想透過它完成什麼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你又累積了哪些獨一無二的洞見?
與其擔心自己的資料庫不如 AI 完整(這場比賽你從一開始就輸了),不如把筆記的重心徹底轉移到記錄這些 AI 無法代勞的事情上:
- 記錄你的「獨門心法」:在你的工作流程中,遇到了哪些坑?做了什麼調整讓效果翻倍?
- 記錄你的「行動計畫」:這個新知識,你想用在哪個專案上?具體的第一步是什麼?
- 記錄你的「真實感受」:這個方法用起來爽不爽?有沒有更適合自己個性的玩法?
當你不再被「整理他人資料」這件事綁架,你會發現,你的筆記不再是一座冰冷的倉庫,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實驗室、一個推動你前進的引擎。
在這個 AI 助理隨侍在側的新世界,最稀缺的,從來不是資訊,而是你獨特的判斷力、行動力,以及在實踐中閃閃發光的經驗。而這些,正是你的筆記,真正該聚焦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