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說到凡物公用的教會得到上帝的祝福,這週則讀到一對夫婦未遵行凡物公用而死。讓人覺得教會很恐怖、上帝很霸道,因為不乖乖聽話只有死路一條。但這段經文不是要嚇唬我們,是重新帶領我們思考信仰的本質。
充滿算計的信仰
我們加入教會的動機都不同,有人是出於感動,有人則是習慣或群體的壓力。今天的經文呈現一個對比,一個叫「約瑟」的人,使徒叫他「巴拿巴」(意思是鼓勵者)。他遵守凡物公用的信仰精神,把田地賣掉的錢交給使徒。但另一對「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夫婦,將錢留下一部分,剩下的才交給使徒。一個是願意全然奉獻所有,另一個卻私自留下一部分。
亞拿尼亞夫婦加入教會的動機不純,內心可能充滿算計。但批評他們以前,或許我們參與教會的動機也不單純。可能為了朋友、為了拓展人脈、為了得到上帝祝福、為了得到個人舞台、為了進入長老會機構加入教會。因此,我們可能像亞拿尼亞夫婦充滿著算計及私心,並不是全然奉獻給上帝使用。
雖然無法確認亞拿尼亞夫婦的動機,但可以確認基督信仰並未進入他們的內心。他們或許停留在信仰的規定,但沒有活出信仰的內涵。例如,信徒可能固定來禮拜、接受洗禮也領受聖餐,但內心不一定認同信仰的價值。因此,透過巴拿巴與亞拿尼亞夫婦的對比,可以反省自己:是活出信仰精神?還是演出信仰的規定?
群眾壓力的信仰
其實,面對初代教會同心禱告、凡物公用、神蹟奇事的信仰氛圍下,信徒們活得戰戰兢兢。因為一個同心合意的信仰團體,絕不允許一顆老鼠屎壞了教會的名聲。因此,亞拿尼亞夫婦在群眾的壓力下,或許只是順應群眾演出信仰的規定。
例如,信徒迫於群體的壓力下接受洗禮。擔任長執被賦予更多關注,司會的台語標不標準、穿著是否正式、是否穩定聚會及奉獻。還是翻開和會手冊不是關心教會的事,而是比較誰的奉獻多,關心自己的奉獻排第幾名。如果在強調靈恩的教會,禱告需要更多屬靈用語,平常的交談也充滿基督教術語。
因此,亞拿尼亞夫婦為了融入初代教會的群體,不得不演出信仰的規定,甚至不敢對使徒說真話。當彼得對亞拿尼亞說:「田產沒有賣出,是你的,賣了以後,錢也是你的;你為什麼存心這樣做呢?」(徒5:4)奉獻是個人的自由,有無奉獻並不重要。但亞拿尼亞的錯誤,就是用欺騙的方式留下一部分錢,把剩下的交給使徒。如果用欺騙的方式奉獻,倒不如不要奉獻。
當亞拿尼亞死了,彼得對他的妻子說:「告訴我,你們賣田產的錢都在這裡嗎?」她回答:「是的,都在這裡。」(徒5:8)。因此,從亞拿尼亞夫婦與彼得的對話中,可以體會在群眾的壓力下,很難說出欺騙的事實。雖然無法確認亞拿尼亞夫婦是迫於群眾的壓力,還是另有目的加入教會。但透過他們的故事,我們可以重新思考加入教會的動機。
聖靈同在的信仰
我們應該覺得很慶幸,不是活在初代教會,不然教會應該屍橫遍野,告別禮拜比主日禮拜次數還多。但這段經文不是強調不順服教會的人該死,而是強調教會是一個聖靈同在的教會。彼得責備亞拿尼亞夫婦,不是他們違反凡物公用的規矩,而是他們「欺騙聖靈」(徒5:3節)以及「串通試探主的靈」(徒5:9)。因此,既然是聖靈同在的地方,就不能倚靠制度與人為手段來試圖欺騙上帝。
雖然長老教會是聖靈的教會,但不免出現內部的政治鬥爭,試圖滿足某些人的利益。有時運用教會法規的限制或修改,使特定利益團體取得優勢。若對照近年立法院的爭吵,更能理解人如何運用制度與法規來謀取私慾。因此,彼得才對亞拿尼亞說:「你不是欺騙人,是欺騙上帝!」(徒5:4)這提醒我們:聖靈同在的教會必須讓聖靈引導,而不是像亞拿尼亞夫婦那樣,任由「撒但控制內心」(徒5:3)。
金錢從古至今都是教會最大的誘惑與挑戰。金錢可以是撒但試探的工具,也可以成為上帝祝福的管道。不過,教會往往都沈迷在金錢的石榴裙下。今年擔任中會議長,經常往返台北。在捷運上遇到一位退休的老牧師。他謙卑、懂得自省,說話真誠、不刻意美化教會,他坦白的說:「我覺得自己牧會很失敗,因為我後悔讓教會累積太多財產。」
大家公認的一位良牧,成功開拓並使教會壯大,但他覺得自己是失敗的。因為牧師離開教會後,常聽到教會為了錢在爭吵,鬧得烏煙瘴氣。因此,透過這位牧師的分享,我們可以來反思:教會是聖靈同在的教會,還是金錢同在的教會?
神聖敬畏的信仰
初代教會是一間令人聞風喪膽的教會,因為聽見亞拿尼亞夫婦死了讓人「非常害怕」(徒5:5),甚至「全教會和其他聽見這事的人都非常害怕」(徒5:11)。教會內的人在害怕,教會外的人也在害怕,「雖然一般民眾尊重他們,但是信徒以外的人都不敢接近他們」(徒5:13)。如果一間教會死過人,又讓人害怕的不敢接近,你覺得這間教會還有發展性嗎?
如果教會很嚴格,要求禮拜不能遲到,遲到就關在教會外,要帶聖經、聖詩還要預備奉獻,規定每個禮拜都要出席聚會,你還願意參與這間教會嗎?或許教會只剩下一個人,就是牧師自己。但經文很有趣,雖然教會讓人不敢接近,不過「當時信主的人越來越多,男女都有」(徒5:14)。這樣弔詭的情節,難道信徒有被虐傾向嗎?
不是信徒有被虐傾向,而是信徒需要神聖與敬畏上帝的心。現在教會的問題:我們缺乏神聖與敬畏的心。例如,禮拜的態度隨便,沒有預備自己的心朝見上帝,不是遲到就是壓線,彷彿自己才是上帝。因此,我們就像亞拿尼亞夫婦,自以為能夠欺騙聖靈,對上帝沒有敬畏的心。有時基督徒比迎媽祖繞境的信徒還不如。他們用敬畏的心跟著、跪著祈求,還要等候媽祖出巡的時間。
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淡忘禮拜的神聖性,失去敬畏上帝的心。今天經文不是恐嚇我們,也不是激起罪惡感,而是提醒我們:找回那份對上帝真誠的敬畏。敬畏不是害怕上帝的懲罰,而是願意以真實、不虛偽、誠實認真的態度過每一天。當我們學會敬畏上帝,生命就會經歷真正的自由。不再被撒旦控制內心,不再活在害怕、焦慮、孤單、無意義的生活中。而是在聖靈的同在下,活出有意義、盼望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