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在陽台上晾衣服,正拎著一條還沒擰乾的毛巾,忽然聽到客廳裡我老婆在跟我們十歲的兒子說:
我當場愣住了,心裡整個OS跑出來——哈?這要是發生在我們中國家庭,考試沒考好還不先來一頓靈魂拷問?沒打沒罵就算祖上積德了。「下次如果考不好,不要急著哭,先想想我們要去哪裡吃冰淇淋散散心好嗎?」
但我老婆的語氣超級自然,好像考不好是人生一個很平常的小插曲,不是什麼世界末日。
那句話讓我想起前幾天看過的一段話,書頁上寫著:
「希望你的孩子在打破東西之後,第一反應不是『完了,我爸一定會打我』,而是『我要打給爸爸,請他幫我處理』。」
「希望你的孩子考試沒考好時,不是想著『慘了,又要被罵了』,而是『想和媽媽一起去公園散散步,吃點東西舒壓一下』。」
「希望你的孩子失戀後,不是覺得『這次完蛋了,又要被說活該』,而是開心地說『嘿嘿,以後電影票都歸我老爸買啦』。」
我看完後,心裡咯噔一下。這不就是我老婆一直以來的教育風格嗎?
身為一個典型的中國爸爸,我習慣凡事預設最壞情況,孩子出錯就要立刻檢討、反省、痛改前非。但我老婆呢?她總是先陪孩子「感受」,從不急著批評。
有時候我真的分不清,她到底是在教育小孩,還是在談戀愛——怎麼可以那麼溫柔啊?
但我後來慢慢懂了。
中日教育的「第一反應」,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劇本
我的童年,是在「反射式恐懼」中長大的。打破杯子,第一反應是自己嚇哭,然後等著爸媽上緊發條補刀:「你知道那杯子多貴嗎?」
考試考砸了,不用老師說,爸媽立刻發難:「你看看你,整天只知道玩!」
這套劇本,就是「出了問題,先抓元兇」。
但我老婆,一個出生東京、長在大阪,情緒穩定到可以當心理諮商師的日本媽媽,她的反應總是:
「哎呀~是不是最近太累了?」
「沒關係呀,下次再努力看看就好。」 「今天是不是心情不太好呀?」
上週兒子不小心把鉛筆盒摔裂了,我當下的反應是:「怎麼回事?才用幾天而已!」結果我還來不及開口,我老婆已經笑嘻嘻接過鉛筆盒,溫柔地說:
「這裡裂掉了喔?我們來貼個可愛貼紙好不好?然後等週末去文具店,看有沒有你喜歡的新款?」
我站在旁邊,整個人語塞。結果怎樣?兒子不但沒哭,還寫了一封感謝信給媽媽,說:「今天是我最幸運的一天。」
你說,氣不氣人?
她的教育哲學不是讓孩子「怕」,而是讓孩子「敢」
她常說一句話:「孩子要在你面前跌倒過,才敢在你面前站起來。」
我一開始聽不懂,後來才慢慢體會。她希望孩子覺得家是「避風港」,不是「犯錯監獄」。摔跤了,第一反應不是「被罵」,而是「有人會拉我一把」。
有一次,我兒子在學校跟同學打架,回家後躲在房間不敢出來。我原本還在盤算要不要「嚴肅處理」,結果我老婆端著一碗味噌湯,走進房間,坐在他床邊問:
「你是不是覺得很委屈啊?來,跟媽媽說說,是不是有人對你不公平?」
結果我兒子一下就抱著她大哭,邊哭邊說:「我不是故意打人的,是他先推我,還罵我媽媽。」
當下我差點也掉眼淚。
我們那一輩太擅長壓抑情緒,卻不會處理情緒。長大後才學會:原來理解,比指責更重要。
一家五口,三種育兒劇本
我們家有三個小孩,大的十歲,中間的五歲,小的剛滿三歲。
大兒子是我「最用力」教育的對象。三歲識字,五歲背《弟子規》,我曾自豪自己是「在日雞娃代表人物」。
但付出的代價也不小——孩子六歲那年開始咬指甲,晚上失眠,焦慮指數爆表。
還是我老婆發現異狀,帶他去看心理醫師。醫生看完後只說一句話:「他的心太小,承擔不了你給的世界。」
那句話像一巴掌打醒我。
從那之後,我們開始調整育兒方式。老二跟老三基本上是「放養型」。我老婆每天陪他們讀繪本、畫畫、種花、做手工。
我看著他們蹦蹦跳跳進幼兒園,一邊覺得這樣會不會太鬆,一邊又羨慕他們臉上那種沒壓力的笑容。
不是不要求,而是不用「恐懼」來驅動努力
我曾問老婆:「你不怕他們以後不上進嗎?」
她說:「如果一個人從小活在恐懼中,他的努力只是為了逃避;但如果他從小在愛裡長大,他的努力是為了實現喜歡的事。」
這句話直接打進我心裡。
其實她不是沒要求,反而在該要求的地方比我還認真。像練琴,她設計了「積分制」,練十次送小獎勵。該讀書時,她也會坐在旁邊盯。但整個過程,她從不吼,永遠保持冷靜。
她說:「你越吼,孩子越難學會控制情緒;你越冷靜,孩子越能學會自己思考。」
我們那一代最常聽的一句話是:「你看看人家誰誰誰怎麼那麼厲害?」
但我老婆從來不比別人家的小孩。她只問一句:「你覺得自己做到幾分了?」
一個是用外界做標準,一個是教孩子看清自己。
這中日教育的差異,真的根植到骨髓裡。
結語:讓孩子願意靠近你,而不是害怕你
最近我們家兒子迷上寫程式。我原本以為他三分鐘熱度,結果他居然寫出一個小遊戲,還在班上介紹給同學玩。老師還打電話來稱讚他最近的積極表現。
我問他:「你怎麼會想做這個?」
他說:「因為媽媽說,做喜歡的事情,時間會變快。」
我聽完,轉頭偷偷擦了擦眼角。
說真的,我也還在學習。
我是那種從小一路打罵教育出來的男人,習慣了「問題→懲罰→反省→進步」的流程。但在這個寧靜的日本家庭裡,我慢慢學會了另一種模式:「問題→傾聽→理解→共建→成長」。
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為孩子在「第一時間想打電話」的那個人。
不是讓他害怕的,而是讓他安心的。
【後記】
你們家的育兒方式,是哪一種?是中國式的快狠準?還是日本式的溫柔陪伴?
你覺得孩子應該先學會「怕」,還是先學會「愛」?
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故事。
我是金子良太郎,一個在日本生活15年的中國爸爸,會持續記錄我們家的育兒日常與中日文化差異。如果你喜歡這樣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方格子專欄。
孩子不會完全照著你說的方式長大,但他們會記得你陪他們走過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