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教養差異:從恐懼到愛,我的育兒哲學轉變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有一天,我在陽台上晾衣服,正拎著一條還沒擰乾的毛巾,忽然聽到客廳裡我老婆在跟我們十歲的兒子說:

「下次如果考不好,不要急著哭,先想想我們要去哪裡吃冰淇淋散散心好嗎?」

我當場愣住了,心裡整個OS跑出來——哈?這要是發生在我們中國家庭,考試沒考好還不先來一頓靈魂拷問?沒打沒罵就算祖上積德了。

但我老婆的語氣超級自然,好像考不好是人生一個很平常的小插曲,不是什麼世界末日。

那句話讓我想起前幾天看過的一段話,書頁上寫著:

「希望你的孩子在打破東西之後,第一反應不是『完了,我爸一定會打我』,而是『我要打給爸爸,請他幫我處理』。」

「希望你的孩子考試沒考好時,不是想著『慘了,又要被罵了』,而是『想和媽媽一起去公園散散步,吃點東西舒壓一下』。」

「希望你的孩子失戀後,不是覺得『這次完蛋了,又要被說活該』,而是開心地說『嘿嘿,以後電影票都歸我老爸買啦』。」

我看完後,心裡咯噔一下。這不就是我老婆一直以來的教育風格嗎?

身為一個典型的中國爸爸,我習慣凡事預設最壞情況,孩子出錯就要立刻檢討、反省、痛改前非。但我老婆呢?她總是先陪孩子「感受」,從不急著批評。

有時候我真的分不清,她到底是在教育小孩,還是在談戀愛——怎麼可以那麼溫柔啊?

但我後來慢慢懂了。


中日教育的「第一反應」,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劇本

我的童年,是在「反射式恐懼」中長大的。打破杯子,第一反應是自己嚇哭,然後等著爸媽上緊發條補刀:「你知道那杯子多貴嗎?」

考試考砸了,不用老師說,爸媽立刻發難:「你看看你,整天只知道玩!」

這套劇本,就是「出了問題,先抓元兇」。

但我老婆,一個出生東京、長在大阪,情緒穩定到可以當心理諮商師的日本媽媽,她的反應總是:

「哎呀~是不是最近太累了?」


「沒關係呀,下次再努力看看就好。」 「今天是不是心情不太好呀?」


上週兒子不小心把鉛筆盒摔裂了,我當下的反應是:「怎麼回事?才用幾天而已!」結果我還來不及開口,我老婆已經笑嘻嘻接過鉛筆盒,溫柔地說:

「這裡裂掉了喔?我們來貼個可愛貼紙好不好?然後等週末去文具店,看有沒有你喜歡的新款?」

我站在旁邊,整個人語塞。結果怎樣?兒子不但沒哭,還寫了一封感謝信給媽媽,說:「今天是我最幸運的一天。」

你說,氣不氣人?


她的教育哲學不是讓孩子「怕」,而是讓孩子「敢」

她常說一句話:「孩子要在你面前跌倒過,才敢在你面前站起來。」

我一開始聽不懂,後來才慢慢體會。她希望孩子覺得家是「避風港」,不是「犯錯監獄」。摔跤了,第一反應不是「被罵」,而是「有人會拉我一把」。

有一次,我兒子在學校跟同學打架,回家後躲在房間不敢出來。我原本還在盤算要不要「嚴肅處理」,結果我老婆端著一碗味噌湯,走進房間,坐在他床邊問:

「你是不是覺得很委屈啊?來,跟媽媽說說,是不是有人對你不公平?」

結果我兒子一下就抱著她大哭,邊哭邊說:「我不是故意打人的,是他先推我,還罵我媽媽。」

當下我差點也掉眼淚。

我們那一輩太擅長壓抑情緒,卻不會處理情緒。長大後才學會:原來理解,比指責更重要。


一家五口,三種育兒劇本

我們家有三個小孩,大的十歲,中間的五歲,小的剛滿三歲。

大兒子是我「最用力」教育的對象。三歲識字,五歲背《弟子規》,我曾自豪自己是「在日雞娃代表人物」。

但付出的代價也不小——孩子六歲那年開始咬指甲,晚上失眠,焦慮指數爆表。

還是我老婆發現異狀,帶他去看心理醫師。醫生看完後只說一句話:「他的心太小,承擔不了你給的世界。」

那句話像一巴掌打醒我。

從那之後,我們開始調整育兒方式。老二跟老三基本上是「放養型」。我老婆每天陪他們讀繪本、畫畫、種花、做手工。

我看著他們蹦蹦跳跳進幼兒園,一邊覺得這樣會不會太鬆,一邊又羨慕他們臉上那種沒壓力的笑容。


不是不要求,而是不用「恐懼」來驅動努力

我曾問老婆:「你不怕他們以後不上進嗎?」

她說:「如果一個人從小活在恐懼中,他的努力只是為了逃避;但如果他從小在愛裡長大,他的努力是為了實現喜歡的事。」

這句話直接打進我心裡。

其實她不是沒要求,反而在該要求的地方比我還認真。像練琴,她設計了「積分制」,練十次送小獎勵。該讀書時,她也會坐在旁邊盯。但整個過程,她從不吼,永遠保持冷靜。

她說:「你越吼,孩子越難學會控制情緒;你越冷靜,孩子越能學會自己思考。」

我們那一代最常聽的一句話是:「你看看人家誰誰誰怎麼那麼厲害?」

但我老婆從來不比別人家的小孩。她只問一句:「你覺得自己做到幾分了?」

一個是用外界做標準,一個是教孩子看清自己。

這中日教育的差異,真的根植到骨髓裡。


結語:讓孩子願意靠近你,而不是害怕你

最近我們家兒子迷上寫程式。我原本以為他三分鐘熱度,結果他居然寫出一個小遊戲,還在班上介紹給同學玩。老師還打電話來稱讚他最近的積極表現。

我問他:「你怎麼會想做這個?」

他說:「因為媽媽說,做喜歡的事情,時間會變快。」

我聽完,轉頭偷偷擦了擦眼角。

說真的,我也還在學習。

我是那種從小一路打罵教育出來的男人,習慣了「問題→懲罰→反省→進步」的流程。但在這個寧靜的日本家庭裡,我慢慢學會了另一種模式:「問題→傾聽→理解→共建→成長」。

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為孩子在「第一時間想打電話」的那個人。

不是讓他害怕的,而是讓他安心的。


【後記】

你們家的育兒方式,是哪一種?是中國式的快狠準?還是日本式的溫柔陪伴?

你覺得孩子應該先學會「怕」,還是先學會「愛」?

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故事。

我是金子良太郎,一個在日本生活15年的中國爸爸,會持續記錄我們家的育兒日常與中日文化差異。如果你喜歡這樣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方格子專欄。

孩子不會完全照著你說的方式長大,但他們會記得你陪他們走過的每一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金子良太郎的沙龍
2會員
88內容數
感謝大家,也謝謝每一個點讚與追蹤,對我來說都是很大的鼓勵。 我會繼續用平實的筆觸記錄在日生活的點滴,希望未來也能陪你走一段文字的路。🙏
2025/06/26
在日華人家庭過年體驗,分享跨文化、跨語言的年節挑戰與溫馨時刻,從翻譯到文化差異的調適,展現家庭和諧的珍貴。
Thumbnail
2025/06/26
在日華人家庭過年體驗,分享跨文化、跨語言的年節挑戰與溫馨時刻,從翻譯到文化差異的調適,展現家庭和諧的珍貴。
Thumbnail
2025/06/25
作者在日本生活十五年的點滴,分享三個讓他最感動的時刻:公園裡受到日本阿姨的鼓勵、岳父在酒桌上認可他的真誠,以及兒子用中文表達愛意。文章充滿溫情,鼓勵在異鄉打拼的人們堅持下去。
Thumbnail
2025/06/25
作者在日本生活十五年的點滴,分享三個讓他最感動的時刻:公園裡受到日本阿姨的鼓勵、岳父在酒桌上認可他的真誠,以及兒子用中文表達愛意。文章充滿溫情,鼓勵在異鄉打拼的人們堅持下去。
Thumbnail
2025/06/24
本文闡述了作者在日本生活十五年的真實體驗,打破了大眾對日本社會的三大迷思:日本人是否溫柔有禮、日本生活是否安逸、日本社會是否公平公正。作者以自身經歷和身邊朋友的例子,揭示了日本社會的另一面,並鼓勵讀者在追求異國生活時,要保持清醒的認知,看清生活的真相。
Thumbnail
2025/06/24
本文闡述了作者在日本生活十五年的真實體驗,打破了大眾對日本社會的三大迷思:日本人是否溫柔有禮、日本生活是否安逸、日本社會是否公平公正。作者以自身經歷和身邊朋友的例子,揭示了日本社會的另一面,並鼓勵讀者在追求異國生活時,要保持清醒的認知,看清生活的真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三歲弟弟和媽媽之間的俏皮對話記錄,輕鬆愉快,充滿童趣。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三歲弟弟和媽媽之間的俏皮對話記錄,輕鬆愉快,充滿童趣。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新手爸爸的心路歷程,從懷孕到生孩子,再到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分享了自己和妻子的育兒經驗,提到了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態度不斷在改變,並鼓勵父母們共同成長、共同學習。也分享了對孩子的深刻感受和育兒的期許。這是一篇真情流露、充滿正能量的育兒心得文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新手爸爸的心路歷程,從懷孕到生孩子,再到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分享了自己和妻子的育兒經驗,提到了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態度不斷在改變,並鼓勵父母們共同成長、共同學習。也分享了對孩子的深刻感受和育兒的期許。這是一篇真情流露、充滿正能量的育兒心得文章。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媽媽對長子國中會考的心情與期待的文章。從長子的成長與努力,到媽媽對他的期待與自我反省,表達了母子之間的愛與成長。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媽媽對長子國中會考的心情與期待的文章。從長子的成長與努力,到媽媽對他的期待與自我反省,表達了母子之間的愛與成長。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Thumbnail
孩子上了小二以後複習功課、練琴,不喜歡媽咪在旁邊,總是指定爸爸。我很納悶,是兒子崇拜爸爸?兒子已經脫離跟媽咪撒嬌的階段?亦是男人間建立了秘密對話?可是兒子才八歲耶! 要稱作男人應該還早吧!
Thumbnail
孩子上了小二以後複習功課、練琴,不喜歡媽咪在旁邊,總是指定爸爸。我很納悶,是兒子崇拜爸爸?兒子已經脫離跟媽咪撒嬌的階段?亦是男人間建立了秘密對話?可是兒子才八歲耶! 要稱作男人應該還早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