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中,耶穌繼續教導門徒如何活出真實信仰,特別強調禱告的恆切、態度的謙卑、進入神國的條件、財富的試探與永恆的盼望。整章內容呈現一條屬靈的路徑:從人如何禱告、如何對待神與自己,到神如何對人施恩、引導與回應。耶穌的教導對門徒和今日信徒都極具針對性與實踐價值。 一、持續禱告,不喪膽(路18:1–8) 耶穌以「寡婦與不義的官」為比喻,教導門徒「常常禱告,不可灰心」(18:1)。寡婦在比喻中象徵地位弱小、毫無倚靠的人,卻因持續懇求,使不敬畏神、不尊重人的官也為她伸冤(18:4–5)。 主指出:「倘若連不義的官尚且因寡婦不斷懇求而伸冤,何況那位慈愛、公義的神?」祂說:「神的選民晝夜呼籲祂,祂縱然忍了多時,豈不終究給他們伸冤嗎?」(18:7) 屬靈反思:當禱告未立刻得應允時,我們是否容易灰心?信心不只是起初的信任,更是堅持到底的倚靠。信徒當恆切禱告,因神必按祂的時間成就祂的義。 二、自義與謙卑:法利賽人與稅吏的禱告(路18:9–14) 耶穌指出兩人上聖殿禱告,一人誇耀自己的義行(禁食、捐獻),另一人遠遠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18:13) 主說:「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18:14)在神面前,稱義不是出於行為的炫耀,而是出於謙卑悔改的心。神看重的不是表面敬虔,而是真實痛悔。 屬靈反思:我們的信仰是否落入自義的陷阱?是否在無形中把別人看作不如自己?謙卑不是輕看自己,而是正確地看待自己──知道一切都是恩典。 三、領受神國要像小孩子(路18:15–17) 有人帶嬰孩來見耶穌,門徒責備他們;耶穌卻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正是這樣的人。」(18:16) 小孩子代表單純、信靠與毫無倚靠。主接著說:「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18:17)神國不是賜給自認配得的人,而是賜給那甘心領受恩典、信靠神的人。 屬靈反思:我們信靠神的態度是否像小孩子?我們是否複雜、自信、計較,反倒無法單純地接受神國的福音與主權? 四、財主的試探與門徒的抉擇(路18:18–30) 有一個官來問耶穌:「我該做什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18:18)他守了誡命,卻不願捨棄財產跟從主(18:23)。耶穌指出:「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18:24) 這不是指財富本身有罪,而是指出財富容易使人心無法完全倚靠神。耶穌又說:「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卻能。」(18:27)表明唯有靠神的恩典,人才可能進入神國。 彼得說:「我們已經撇下自己所有的跟從你了。」主應許:「在今世得百倍,在來世得永生。」(18:28–30)神紀念一切為祂國度而捨下的。 屬靈反思:財物、地位、關係是否在我們心中取代了對神的完全信靠?我們是否願意付代價,為主的緣故撇下今生的保障,承擔門徒的呼召? 五、第三次預言受難與一人的信心(路18:31–43) 耶穌再一次清楚預言祂將受苦、被棄絕、釘十字架並第三日復活(18:31–33),但門徒「一樣也不明白,這話是隱藏的」(18:34),表明人心對十架之路的遲鈍與抗拒。 接著記載耶利哥的瞎子呼求主醫治。儘管被眾人責備,他卻越發喊叫:「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18:38)主就站住,醫治他。瞎子立刻看見,並跟隨主,一路榮耀神(18:43)。 屬靈反思:我們對主的受苦與十架是否真有領悟?我們是否像瞎子一樣明白自己的需要,緊緊抓住主不放?信心不只是一時的求助,更是得着恩典後的跟隨與榮耀神。 真信仰,是在謙卑、信靠、恆切中持守到底 本章五段經文,鋪陳出一條屬靈生命的旅程: -從恆切禱告開始(寡婦) -到謙卑自省(稅吏) -到單純信靠(小孩子) -到勇敢捨棄(財主的對比) -最終進入實踐與榮耀(瞎子的信心) 這不是一時的感動,而是長久的信仰操練。神的國是為那恆久信靠、真心悔改、願為主捨己之人預備的。 願我們在禱告中堅持,在罪中自省,在主面前謙卑,在今世放下,為永恆而活──像那瞎子一樣,得看見後就一路跟隨榮耀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