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鍊魂】【附章-愛的論文】第二十四回 7.3.2佛洛伊德的力比多(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1950年代才發現粒線體是細胞內能源的來源,供應細胞所需的幾乎所有精力[139]——所有真核生物(含人類)都擁有,或擁有過粒線體(古原蟲)——獲得粒線體,真核細胞才有可能演化[140]

  1918年法國科學家波提耶的《共生體》宣稱:「所有的生物體——所有的動物,從阿米巴原蟲到人類,以及所有植物,從隱花植物到雙子葉植物——都是由兩種不同個體互相結盟,嵌套而成的。任何一個活細胞的原生質體,都含有一種特定的組成分子,組織學家稱之為粒線體。這種胞器,以我的觀點來說,無非是一種共生細菌,我將它稱為共生體。」

  又過幾年,在1925年,美國人瓦林也獨立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肯定粒線體的細菌本質,並宣稱這親密的共生關係正視驅動新物種誕生的力量。

  1967年瑪格利斯的立論則證明:粒線體中有DNA及RAN存在,使前述兩者被那個世代稱之為「娛樂性的白日夢」披上科學衣裳;瑪格利斯認為,真核細胞事多次共生性併吞的產物,作為元件的細胞在不同層次上歸入更大的整體。

  根據瑪格利斯的看法,整個有機世界就是相親相愛的細菌們合作完成的精巧作品,也就是微縮生態系。

  這說法也讓一些難解之題浮上檯面。

  即我們在〈愛的意念〉中所討論到的——合作和競爭並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由不同細胞合作產生的新細胞和新物種,只是讓競爭向上提高了一個層級,現在競爭發生在更複雜的生物之間,而不在於它們合作的次單元體——更何況有不少次單元體其實為自己保留了大部分的利益,包括粒線體在內(這正應證了物競天擇與互利共生始於「生存」的意念)。

  不過,這個包容一切的共生觀最大的問題還是粒線體本身——換句話說,擁有粒線體視成為真核狀態的先決條件——廣布各處的真核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而且全部都擁有或有過粒線體。

  而真核細胞與體內的其他微生物都沒有這樣的合作關係。

  也就是說,真核生物體內的合作關係,是在粒線體存在之後才出現的。

  《能量、性、死亡:粒線體與我們的生命》的作者尼克.連恩作出結論:「如果最初的合併沒有發生,其他任何的合併也都不會發生。我們有十足的把握可以這樣說,因為細菌彼此合作和競爭了將近四十億年,然而真核細胞只誕生過一次。獲得粒線體,是生命史上極為關鍵的一刻。」

  他說:「以上這些代表什麼呢?代表粒線體不僅僅是隨便一個尋常的合作對象:它們掌握向複雜生命體演化的關鍵。」[141]

  那麼,根據粒線體的生物學觀點,力比多的生物假設便真的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能量來源了。

  而且細胞複製能力的限制還符合佛洛伊德對於力比多的總量固定的想法。

  佛洛伊德的性概念是充滿著「經濟」方面的比喻的。

  就是說,力比多能量在量上是固定的、守恆的。

  性的能量可以從另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但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佛洛伊德再談到精神能量在人格中的分佈和配置時,強調人格可以獲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不多也不少,這就是說,如果自我得到了能量,那麼本我或超我——或兩者同時——就得失去能量。

  人格中某一系統獲得能量後,就意味著其他系統已失去能量。[142]

  關於這點,羅洛.梅說:「佛洛伊德昇華原理的基礎,就建立在這個定量性欲的信念上,他認為每個個體身上都含有定量的力比多(性能量),因此我們可以自己移除這些能量,並可節省某一方面情感表達的使用,以增加其他方面的樂趣。再者,若我們將這些能量一股腦地直接用在性欲的宣洩上,便沒有足夠的能量再從事其他活動——譬如藝術創作。」[143]

  而在理解佛洛伊德的人格動力狀態時,《心靈深處的王國: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作者熊哲宏表示要特別注意他強調的能量貫注(Cathexis)與反能量貫注(anti-cathexes)之間的相互作用。

  能量貫注就是衝動力,是將一定量的精神能量集中注入或發洩在某個對象或意象上。

  反能量貫注就是阻力或內部挫折,是把能量用於阻止某一能量的最終釋放。

  佛洛伊德認為能量貫注和反能量貫注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解釋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舉止的真正原因。

  一般來說,如果貫注大於反貫注,行動就會產生,或者某個觀念就會進入意識。反之,思想和行動就會受到潛抑。[144]

  關於這類能量衝突的想法,在佛洛伊德晚期有較戲劇化的轉變。

  早期的力比多被佛洛伊德視為是性本能的一種內在的原發的動能和力量,即力比多是只屬於性本能的能量形式。

  但後期著作中,佛洛伊德則把性本能作為一種更廣泛的動力學概念,而力比多概念則泛化為一種包羅一切愛的或生命本能的力量,即把力比多解釋為生之本能。

  他以希臘神話的愛神Eros代表生之本能(life instinct),意指促動個體追求生存行為的基本內在力量,其目的除尋求生理需求(如飲食)的滿足外,更重要的是尋求性衝動的滿足。

  與之相對的,佛洛德還提出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意指促動個體攻擊與破壞行為的內在力量;而攻擊物件除外在的人與物之外,也包括他自己(如自殺)。因此佛洛伊德以希臘神話的死神Thanatos代表死之本能。

  羅洛梅對於佛洛伊德這部分的觀點認為是「出現了目前我們討論(羅洛.梅自己對佛洛伊德與愛慾的討論)而言、最有趣且重要的論述。」

  他說:「他(佛洛伊德)開始發現性驅力的滿足本身——即力比多獲得完全的滿足,而使緊張狀態降低——具有一種根本上的自我毀滅性格,而且有引致死亡的趨勢。......佛洛伊德強調說,作為本能,其目標便是在重新回復到先前的狀態。他在此借用熱力學第二定律,該定律說明宇宙能量仍處於持續的耗竭中。由於『......本能,乃是有機生命內在所具有的驅動力,其驅動方向為恢復原先的狀態』,並且是『回到在活著的有機生物存在之前的無生命狀態』,因此,我們的本能將會把我們推向無生命的狀態。本能朝向涅槃而去,亦即朝向沒有任何生命活動的狀態。意即:『所有生命的目的乃是死亡。』」

  然後,羅洛.梅稱這是「發生一件奇妙的事」,「愛慾的現身,解救了性與力比多免於陷入慘遭毀滅的厄運。」

  佛洛伊德寫道,愛慾為生命奮鬥,並與死亡傾向對抗;它是「合一和連結、建造與混凝,提高我們內在的緊張狀態」。

  愛慾將「新鮮的緊張狀態」引入。

  如是,愛慾被賦予的性質不僅超越了力比多,並得以與後者完全區分開來。

  愛慾,作為「城市的創建者」......與降低緊張狀態的快樂原則相對抗,使得人有能力創建文明。

  「愛慾從生命之初便開始運作,並以『生之本能』出現,與『死亡本能』相抗衡。」羅洛.梅在此作出詩意的結論:「如此,人的生存狀態成為了兩個巨人──艾洛斯(Eros)和塔納托斯(Thanatos)──之間的戰鬥。」[145]

  不過,佛洛伊德似乎在煩惱力比多如何與愛慾結合的論述。

  羅洛.梅便表示佛洛伊德理論中最嚴重的不一致,是在於他竟致力於將愛慾等同性慾本能。

  羅洛.梅說:「他談到『愛慾的力比多』、『本我的力比多』、『自我的力比多』,又提及『去性慾化的力比多』和『非去性慾化的力比多』等——其詳盡之程度,讓讀者覺得佛洛伊德好像非得把他在愛慾這個概念上所發現的全新洞察,全都硬塞進他舊有的能量系統為止。

  雖然這麼說,但我們倒是覺得如果結合前述〈愛的意念〉一起綜觀,即可發現力比多、原魔、細胞意念在其情態及效果上都可以歸於「生存」意念的展開。

  例如力比多導向毀滅又導向生存,追求快樂的同時又走向死亡。

  原魔則有毀滅性傾向與建設性傾向,追求自身肯定的同時又可能會帶來毀滅自身的後果。

  而細胞的求生意念,若在小小細胞可能只是單純的「存活」,但擴大類推至人類的意念思考,則可能變成為讓公司生存不擇手段、為讓情人回頭使「關係存續」而無所不用其極,或為在歷史被記載及他人記憶中的「存活」而以死明志,以及為了更大的整體之生存用盡自己生命的最後一絲氣息。

  上述這些現象,以原魔或力比多的概念來解釋,除原魔是「是以創造性的方式出現」[146],而力比多是「總量固定用完即逝」外,對於解釋上述行為也是幾乎無礙於理解。

  這即表示,愛的能量,其實是種生命求生的能量?

  粒線體與真核細胞的內共生結合則為我們這個答案補充一些想法:

  細胞內的ATP(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含量下降,在多細胞生物體內便是死亡的信號。[147]

  ATP不能被儲存,因為ATP在合成後必須於短時間內被消耗。[148]

  ATP可通過多種細胞途徑產生。在人的體內則是在線粒體中通過氧化磷酸化由三磷酸腺苷合酶合成。

  ATP合成的主要能源爲葡萄糖和脂肪酸。每分子葡萄糖先在細胞質基質中產生2分子丙酮酸同時產生2分子ATP,最終在粒線體中通過三羧酸循環(或稱檸檬酸循環)產生最多36分子ATP。

  而三羧酸循環(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或檸檬酸循環(Citric acid cycle)或克雷伯氏循環(Krebs Cycle),是需氧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代謝途徑,因為在這個循環中幾個主要的中間代謝物是含有三個羧基的檸檬酸,因此得名。[149]這即表示,ATP的合成需要呼吸作用,而粒線體是呼吸作用的中樞。

  1949年甘迺迪和雷寧傑的實驗結果顯示呼吸作用相關的酶確實位在粒線體內,更證實了這個說法。[150]

  也就是說,人體的細胞生存有賴粒線體活動付出所貢獻的能量,細胞的複製生滅則維持人體的整體運作,回饋粒線體們所需的呼吸作用及其他如蛋白質等養份的提供。

  以我們的理解即是,在人體這個多細胞生物體內的「生存」意念,其彙整出的原型是:個體之生存有賴於協助另一個體之生存,而兩個個體內共生之生存則有賴協助另一更大整體的生存。

  因此,我們認為,愛的能量在其源頭,是一種主動給予的力量。

  此即證明弗洛姆的觀點:「愛是主動活動,而不是被動的傾向.....在真正的給予中......給予意謂著使他人也成為給予者,並且他們兩者共用由他們帶入生命之中的事物所產生的喜悅。」[151]

  若要更貼切描述這種愛的能量共用共生關係,弗洛姆的一句話說的正是切中核心:「在給予行為中,某種事物(ATP)誕生,而參與給予的這兩人(粒線體與真核細胞)共同感謝著為他們兩者所誕生的生命(人)。[152]

  故此,我們推定,「人」是一種由於愛的交流結合與愛的能量所共同滋養下而誕生的美妙生物(微笑)。

 

[注釋]=================

[139]尼克‧連恩(Nick Lane).能量、性、死亡:粒線體與我們的生命(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13.05.p31

[140]同上註,p56

[141]同上註,p41-p47

[142]熊哲宏.心靈深處的王國: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11.p172

[143]羅洛‧梅(Rollo May).愛與意志(M).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1.04.p55

[144]熊哲宏.心靈深處的王國: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11.p81-p82

[145]同上註,p110-p112

[146]羅洛‧梅(Rollo May).愛與意志(M).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1.04.p177

[147]尼克‧連恩(Nick Lane).能量、性、死亡:粒線體與我們的生命(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13.05.p428

[148]維琪百科“ATP”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7%A3%B7%E9%85%B8%E8%85%BA%E8%8B%B7.2015.03.04

[149]維基百科“三羧酸循環”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7%BE%A7%E9%85%B8%E5%BE%AA%E7%8E%AF 2015.03.04

[150]尼克‧連恩(Nick Lane).能量、性、死亡:粒線體與我們的生命(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13.05.p41

[151]埃裡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40-p43

[152]同上註,p4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鍊魂師-屬於你的靈魂解答
6會員
211內容數
人工智能普及的未來,靈魂自我的呈現將越來越重要! 靈魂強大的人,一舉手一投足一開口一下筆均氣勢非凡,怎麼鍊成的? 看過雙眼有靈魂智慧的人嗎?內在世界是如何呢? 充滿靈魂力量的商品呢? 歡迎參觀鍊魂師養成工房,找到屬於你的靈魂解答,練成你的靈魂未來!
2025/06/27
與原魔(原始生命力)類似的概念,是佛洛伊德的性本能能量,即力比多(或譯原欲、欲力、性力、性本能、性衝動)(libido)。佛洛依德認為性的後面有一種潛力,常驅使人去尋求快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性衝動,是推動人類個體一切行為的原始內驅力。
Thumbnail
2025/06/27
與原魔(原始生命力)類似的概念,是佛洛伊德的性本能能量,即力比多(或譯原欲、欲力、性力、性本能、性衝動)(libido)。佛洛依德認為性的後面有一種潛力,常驅使人去尋求快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性衝動,是推動人類個體一切行為的原始內驅力。
Thumbnail
2025/06/25
羅洛.梅在《愛與意志》中對原魔的描述是:任何有能力佔據個人整體心智的自然作用,即為原魔。性與愛欲、怨氣與憤怒,以及對權力的貪念,都是原魔的實際呈現。原魔可能具有創造性力量,也可能帶來毀滅,但通常是二者兼具。
Thumbnail
2025/06/25
羅洛.梅在《愛與意志》中對原魔的描述是:任何有能力佔據個人整體心智的自然作用,即為原魔。性與愛欲、怨氣與憤怒,以及對權力的貪念,都是原魔的實際呈現。原魔可能具有創造性力量,也可能帶來毀滅,但通常是二者兼具。
Thumbnail
2025/06/25
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正好詮釋我們自己心中對於榮格的自性原型的認知。
Thumbnail
2025/06/25
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正好詮釋我們自己心中對於榮格的自性原型的認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研究基礎認知這個新領域的科學家認為,不只腦細胞,動植物的一般細胞也可利用生物電來儲存訊息、協調彼此活動。生物是由具有優秀解決問題能力的小單元所組成,當這些個別單元聚集並合作,智能或許因此拓展。這些想法挑戰了「人類智能與眾不同」的思維,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假設:心智無所不在。
Thumbnail
重點摘要:研究基礎認知這個新領域的科學家認為,不只腦細胞,動植物的一般細胞也可利用生物電來儲存訊息、協調彼此活動。生物是由具有優秀解決問題能力的小單元所組成,當這些個別單元聚集並合作,智能或許因此拓展。這些想法挑戰了「人類智能與眾不同」的思維,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假設:心智無所不在。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邁向生命的圓滿(象山慶24.6.1) 生命的由來—造物主、進化論,或其他?    生命的起源,是現代科學、哲學、神學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歷史上對這問題也有多種假說,如神靈創造說、自然發生說、化學起源說、天外飛來說;但都是以地球生物為對象,且偏於物質的來源,忽略了生命的內在主體:
Thumbnail
邁向生命的圓滿(象山慶24.6.1) 生命的由來—造物主、進化論,或其他?    生命的起源,是現代科學、哲學、神學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歷史上對這問題也有多種假說,如神靈創造說、自然發生說、化學起源說、天外飛來說;但都是以地球生物為對象,且偏於物質的來源,忽略了生命的內在主體:
Thumbnail
起步其為緩慢的指數型成長,只為包含涵蓋所有一切,當忽略被當成無視一樣痛心時,才知道,其實指數型成長,只是想用愛照顧到一切的心,終於被體現與實現而已。 所有之前做不到的對不起,都在此時化為天下甘霖、恩澤遍野,而此時還能有效率地穩健前行,因為在初衷裡,這只是剛開始而已。
Thumbnail
起步其為緩慢的指數型成長,只為包含涵蓋所有一切,當忽略被當成無視一樣痛心時,才知道,其實指數型成長,只是想用愛照顧到一切的心,終於被體現與實現而已。 所有之前做不到的對不起,都在此時化為天下甘霖、恩澤遍野,而此時還能有效率地穩健前行,因為在初衷裡,這只是剛開始而已。
Thumbnail
真核細胞的粒線體能提供能量讓細胞進行代謝。這種特殊胞器能在特定階段複製,而隨著細胞分裂,粒線體也能分配至分裂後各個細胞內。粒線體擁有自己的環狀DNA,人類的粒線體DNA長度約1萬6000個鹼基對,上面基因大部分與生產能量的氧化磷酸化反應有關。也因存在著DNA,更加證實了1905年康斯坦丁.梅列施
Thumbnail
真核細胞的粒線體能提供能量讓細胞進行代謝。這種特殊胞器能在特定階段複製,而隨著細胞分裂,粒線體也能分配至分裂後各個細胞內。粒線體擁有自己的環狀DNA,人類的粒線體DNA長度約1萬6000個鹼基對,上面基因大部分與生產能量的氧化磷酸化反應有關。也因存在著DNA,更加證實了1905年康斯坦丁.梅列施
Thumbnail
意識具有波粒二象性,處於知與不知之間的變化,需要觀察和關注才能展現。文章講述了量子實驗和意識之間的類似性,以及對自我本質的認知。說明恆久不變的變化、對生命及存在的愛和厭惡的觀念。
Thumbnail
意識具有波粒二象性,處於知與不知之間的變化,需要觀察和關注才能展現。文章講述了量子實驗和意識之間的類似性,以及對自我本質的認知。說明恆久不變的變化、對生命及存在的愛和厭惡的觀念。
Thumbnail
細胞是有記憶的,你認同嗎?但是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它甚至會讓一個人深陷痛苦漩渦而不自知,你認同嗎?
Thumbnail
細胞是有記憶的,你認同嗎?但是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它甚至會讓一個人深陷痛苦漩渦而不自知,你認同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