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答案,水知不知道?(上)
江本勝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自問世以來便引發極大的迴響。
在該書中,他提出假說:水能夠感知語言、情緒,並以結晶形態回應人類意念的善惡。這樣的主張無疑打破了傳統自然科學對物質中立性的基本假設,也挑戰了主流認知論的穩固基礎。江本勝最廣為人知的實驗,是他所謂的「水結晶攝影」:
他將水分別暴露於不同的語言、音樂、影像與人類情感之下,然後快速冷凍,拍攝其冰晶形態。
他發現:受到「愛」、「感謝」、「美好音樂」等正向訊息影響的水結晶,形狀美麗對稱;而受到「憎恨」、「罵聲」、「暴力畫面」影響的水,結晶破碎混亂。
江本據此主張:人類意念、語言與情緒能夠直接影響水的結構,而人體70%以上由水組成,這說明我們的思想與情緒會深刻影響身心與世界。
他進而推論:水的反應說明了意識能量的存在與影響力,並主張這項發現對人類健康、情緒調節與世界和平具有深遠意義。
但江本勝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及其一系列著作被定位成偽科學,被認為是宣傳偽科學的著作。
因為他的研究成果,沒辦法實現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可複製性。
也就是說,江本勝的實驗,除了他自己之外,沒人可複製。
在實證科學中,一個理論欲成立,必須經歷以下步驟:
(一)可觀察性:主張須具可感知的現象。
(二)可重複性:實驗在不同時地、不同操作人下應得出相似結果。
(三)可證偽性:理論須能被實驗反駁,而非永遠正確。
(四)控制變因與盲測:須排除觀察者偏誤與心理暗示。
而從這些標準來看,江本勝的水結晶實驗存在不少問題,例如:
(一)實驗條件未盡詳述,無法讓他人重複。
(二)結晶照片選擇性公開,是否篩選過難以得知。
(三)拍攝與命名由人員主觀判定,極易受期待效應影響。
(四)欠缺對照組與雙盲設計,難以排除暗示效應與誤差。
所以,主流學術圈內,江本勝的研究不被認定為科學發現。
其一系列出版物也不被認同,因是透過大眾書籍與影片流通,並未通過同儕審查機制,無法視為嚴謹可靠的科學著作。
而物理學家與化學家也普遍指出:
●水的結晶過程受到溫度、雜質、冷卻速率高度影響,極不穩定。
●結晶形態難以系統性歸因於語言或音樂等高層次變因。
●並無機制可證明語意或情緒能影響分子鍵結。
據此,多數科學家理性上並不支持江本勝認為水分子會受語言、音樂與情緒影響而有相應回饋的主張。
然而,也有個別跨領域研究者主張,應將之視為「科學哲學邊緣的假說」,而非單純斷言為偽科學。
特別是在量子物理、認知科學、系統理論等尚未完全理解的領域,仍留有理論性討論空間。
例如在神經科學與量子生物學中,有些假說正探討意識是否可能與微觀結構共振——這些都尚在探索階段。
雖無法與江本勝的主張直接對應,但提供了「尚未定論」的緩衝地帶。
從心理學與科學史觀點來看,江本勝的現象可以視為一種「信念驅動觀察」的經典案例。
「信念驅動觀察」(belief-driven observation)是指觀察者的信念、期望、情緒或預設立場在無意中影響了他們對現象的觀察、詮釋與記錄。
亦即:
●人傾向看到自己相信的圖像(confirmation bias)。
●實驗設計中若未控制偏誤,很可能形成「自證預言」。
●美學判斷具有文化與主觀性,「美麗結晶」之標準並無客觀依據。
在認知心理學中,信念驅動觀察則可與下列現象對應: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傾向於只注意支持既有信念的資訊,例如觀察者只選擇「美麗」結晶展示。
○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被自己的期望引導,只注意到某些圖像、變化或數據。
○認知框架效應 (framing effect):以「正向語言產生漂亮結晶」的敘事,框架化觀察,使參與者在心理上傾向某種解讀。
○期望效應 (expectancy effect):觀察者的信念會無意識地影響結果(例如在量測過程中的選擇性剪裁)。
以榮格心理學的觀點,這是我們的意識受到潛意識的影響,因此,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客觀實相,而可能是內心的象徵投射。
當我們相信「水能聽懂話語」、「愛能改變物質」,我們便容易在模糊的形態中看見「美麗結晶」。
這是一種投射作用(projection):把內在的情感或信念賦予外在世界,並錯認為「那是它的本質」,而非「我的主觀」。
若從整合心理學或意識研究的角度來看:即使這些觀察無法被「硬科學」驗證,它們仍可能具有心理真實性(psychological truth)。
在宗教、祈禱、靜坐或靈性實踐中,「信念驅動觀察」可扮演「中介者」角色——引導人們接觸潛意識、統整內在經驗。
簡單來說,「信念驅動觀察」不是要表達自己認知上的錯誤,而是一種人性在表達自己的期待——當我們看水的結晶時,也是在看自己的信念、期望與渴望的投影。
這也表示,盡管江本勝的水結晶實驗被多數科學家認定是偽科學,江本勝本身的商人背景與公司產品(淨水器與瓶裝水)的性質也讓人聯想到有陰謀圖利的可能,但卻無法否認的,是人類各界對此理念的人性期待。
例如,以文學角度觀點來看,這不是一本文獻齊備、論證嚴密的科學著作,而更像是一封封寫給水、寫給世界、寫給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書。
水不只是分子與結構,而是語言的靜謐回音,是記憶的沉默守護,是情感的共鳴合聲。
江本勝拍攝的水結晶,像是大自然的詩篇。
那些來自「愛」、「感謝」、「和平」的詞語,在水中化為六角雪花般的精緻結構;而來自「恨」、「戰爭」、「你很討厭」的語言,則化為破碎、混沌的圖像。
這不只是物理現象的紀錄,更是一種象徵:語言有形,情緒可視。
水結晶讓抽象的「善」與「惡」變得可見,使我們不得不警醒:語言並非無害,它在說出口的那一刻,就如一顆石子,激起心湖中的漣漪,或清澈,或混濁。
詩人早已知道語言能震動人心,但若連水這樣的自然元素也會被語言「感染」?那麼,寫作與說話,是否就是一種創造世界的行為?
又或者,成為了毀滅世界的幫兇。
你說什麼,水就記住什麼;你想什麼,世界就成為什麼。
這樣的語句,也許並不科學,但它是極具文學性的真理。因為它喚醒我們重新思索語言的重量、情緒的能量,以及我們與世界的共振關係。
以宗教視點來看,江本勝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雖誕生於科學語境,卻散發著濃厚的靈性氣息。
其核心觀點——水能感知人類情緒與語言,並以結晶方式回應——儘管在實證層面受質疑,但在宗教學領域中卻提供了豐富的詮釋空間。
幾乎所有世界主要宗教都賦予水神聖地位,江本勝所提出的水之感知性,實則重啟了這些古老信仰所共同持有的水之靈性位階,讓水不再只是單純的自然物質。
只是他以科學符號(結晶圖像)將這種神聖感官具象化了。
江本勝強調語言對水結晶的影響,與世界各宗教中「神聖語言」(sacred language)、「咒語」(mantra)、「祈禱文」的概念密切呼應。
若以宗教學觀點觀察,水結晶實驗可視為一種「現代咒語的可視化實驗」:以科學媒介呈現語言對物質世界的可能影響,重新肯定並認識祈禱與語言之神效性。
水擁有某種感知、甚至意識。
這種觀點在泛靈信仰(animism)與東亞哲學中十分常見。
如神道教,山川草木皆有神靈(kami),水乃「水神」居所,受人敬畏。
在儒釋道融合的文化中,「氣」與「神明」皆透過自然流轉表現。
北美原住民、澳洲原住民、非洲部族宗教也均認為水與自然現象具靈性。
江本勝無意中回應了這些信仰。
也進一步引出關於自然界真實狀態的思考:若水真能因善惡語言產生變化,是否就代表,自然界存在一種與人類情緒共鳴的靈性網絡?
人類的意念與情緒會對自然界造成什麼影響?
與古代一些祈雨的儀式有關嗎?
若真有,豈非代表人類的意念可能某種程度上會影響氣候?
包括,天災?
而江本勝建議人們以「愛」、「感謝」對待水,實際上可算是一種宗教化的倫理實踐。
他將古老宗教中「心存善念」的價值觀,以現代化、可見化的方式表達:
●若人語言能改變水,那麼我們彼此間的語言是否更具影響力?
●若水能記住我們的祝福與憎恨,那是否意味著萬物皆需我們的敬意?
宗教學的任務,從來不只是分析神話,而是理解人類如何為世界賦予意義。
江本勝的水結晶,是一種神話現代轉譯的嘗試——讓我們得以透過熟悉的物質,重新與古老的靈性傳統深入對話,並向我們以往忽略、忽視,但可能一直存在的古老之靈,奉上祈禱的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