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鍊魂】【附章-愛的論文】第二十五回 7.3.3榮格的原型與心理能量(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7.3.3榮格的原型與心理能量

  關於能量的概念,因力比多觀念之分歧及其他等原因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的榮格也有相關表示。

  心靈(psyche)是一個動態體系——弗洛伊德、榮格以及其他許多世紀初的心理學家都不認為心靈是由一些固定零件組裝而成的靜態集合,而將其視作某種複雜的內部組織,控制和調節各種思維與情感活動以保證我們對於現實世界的充分把握及合理反應。

  他們充分地認識到,心靈是一系列不停地運作、不停地改變的關係,大於各部分的總和,而且永不停息。

  佛洛伊德為了詳盡闡述這個心理運作模式,便以拉丁語中的力比多一詞來描述這個心靈系統運轉的原動力。如7.3.2討論的,佛洛伊德發現這種原動力可以在種種心理過程中被壓抑、疏導、轉移乃至昇華。

  榮格則覺得力比多這個詞「非常適宜於實用的目標」(《全集》第七卷,第52頁,註6),但是他覺得僅用它來指性能量又太窄,因為拉丁語中它的意思包括:欲望、渴望與要求(《全集》第八卷,第30頁,註47)。

  因此他揚棄了佛洛伊德對於性的過份強調。

  榮格自己寫道:「依我看來,力比多是心靈的能量,與心理內容的強度一致。」(《全集》第七卷,第52-53頁,註6)因而使這個詞變得更加中性。

  而榮格使用力比多的範圍更廣,內容豐富得多。

  榮格並不認為大腦只是以力比多為潤滑劑而受使於各種力量的可憐蟲(不過,若佛洛伊德的生物假設觀點是荷爾蒙,那大腦確實很容易變「可憐蟲」),相反,他將力比多用來描繪更加難以言狀的神祕之物,並以造成的影響來定義力比多。

  例如,人們投向內心或外界的注意力、人與人之間不斷變換的相互引力、對於某種特別的品質與事物的垂青,力比多都可以激起人們的行動熱情以完成某項任務。

  榮格的對於力比多一詞的概念超出佛洛伊德的嚴格定義許多,但也顯得更靈活有力。它從某種單純的情感力量變成一種心靈能量[153],故而,榮格的力比多更貼近一種寬廣的生命力。

  若以細胞意念的「生存」單一概念來定位似乎難以呈現其內涵,反倒是一種多細胞共榮群組的共生合作之生命力方能較為貼合。

  例如真核細胞與粒線體的共生合作之「愛的給予」原型。

  人類心靈的最深層,榮格稱之為「集體無意識」(集體潛意識),並認為它的內容綜合了普遍存在的模式與力量,分別稱為「原型」與「本能」(本身自有之能,與前章〈關於本研究的能力概念〉所說之本能乃本身自有且自我認同之外顯能力,兩者不同)。

  原型乃是榮格的心理學非常重要之一環;原型並非榮格所創,這個詞源于「柏拉圖理念(eidos)一詞的意譯」。榮格的獨特貢獻在於將其運用到與當代人相關的心理學上。

  對他來說,原型是「理解的典型方式」,即是作為人類一份子所共同具有的心理認知與理解的模式。[154]

  原型本身既不是遺傳下來的思想,也不是共同的形象。

  更確切的說,原型就如一個心理模子,個人與集體潛意識的經驗經其加工然後才能成形,但它又與所鑄成的象徵符號和形象本身不同。[155]

  例如《導讀榮格》在介紹面具原型時提到,榮格作為一個心理學家曾接待許多人,發現他們完全認同於自己的面具而致內心世界於不顧,將自己等同於他們的社會地位或事業成就[156]——姑且不論榮格對他們做了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分析判斷,但我們卻可以由此很清楚的瞭解,那些被榮格接待的「他們」,其形成面具原型之內容的社會地位或事業成就斷然不會每一個人都相同。

  榮格自己便表達的很清楚:「不是由內容所決定,而是形式......原型本身是虛空、純粹的形式,中間別無他物......」[157]

  而在榮格看來,原型具有兩面性,既潛有積極的一面,又隱伏消極的一面。

  依照其定義,原型本身存在於意識領域以外,它們幾乎是做為一股自然之力,以種種特別的方式自動地為各個個體組合出千萬經驗,而不顧及由此而對個人生活產生的良性或惡性後果。

  只有當人們試圖將原型的內容引入意識之中,並在個人的意識生活與人類實存的原型層面之間建起溝通管道時,人們才會在心理上日漸成熟。[158]

  關於兩面性的例子是本我原型(本研究陳述的本我傾向我們所說的「真我」的特性):榮格注意到,如果心靈是一個自然而具有目的性的現象,那麼這種目的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以內在的本我原型為核心進行運作的。

  發生的某些事件所具有的某種特殊意義;困境之中由於神祕之手的干預而呈現出的柳暗花明之勢;同時性現象之中奇妙的巧合而引起的態度轉變——榮格將所有的這些心靈現象都視作本我的顯現,它促發了一種對於個人實存意義的全方位體認。[159]

  因此,本我是集體無意識(集體潛意識)中代表建全完美的原型。

  如果我們的自我失去了與本我的連繫,內心便會產出不安惶惑的感覺,例如:感覺生活失去了意義,情緒低落,隨波逐流,沒有方向和希望,而這樣的感覺常常現代人的生活寫照。

  然而,如果我們的自我與本我連繫的太過緊密,擅取這個大我所帶有的無盡力量之源,就會造成榮格所稱的膨脹(inflation),即一種浮華之感,也就是一種認為自己全能、全知與完美的妄念。

  這就是某些著名文化人士自大自負的自我意識。

 

[注釋]=================

[153]羅伯特.霍普克(Hopcke, Robert H.).導讀榮格(M)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7.01.p10-p12

[154]同上註,p02

[155]同上註,p04

[156]同上註,p87

[157]G. G. 榮格(G. G. Jung).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M).臺北市:張老師.2008.03.p461

[158]羅伯特.霍普克(Hopcke, Robert H.).導讀榮格(M)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7.01.p04-p05

[159]同上註,p97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鍊魂師-屬於你的靈魂解答
6會員
212內容數
人工智能普及的未來,靈魂自我的呈現將越來越重要! 靈魂強大的人,一舉手一投足一開口一下筆均氣勢非凡,怎麼鍊成的? 看過雙眼有靈魂智慧的人嗎?內在世界是如何呢? 充滿靈魂力量的商品呢? 歡迎參觀鍊魂師養成工房,找到屬於你的靈魂解答,練成你的靈魂未來!
2025/06/27
細胞的求生意念,若在小小細胞可能只是單純的「存活」,但擴大類推至人類的意念思考,則可能變成為讓公司生存不擇手段、為讓情人回頭使「關係存續」而無所不用其極,或為在歷史被記載及他人記憶中的「存活」而以死明志,以及為了更大的整體之生存用盡自己生命的最後一絲氣息......
Thumbnail
2025/06/27
細胞的求生意念,若在小小細胞可能只是單純的「存活」,但擴大類推至人類的意念思考,則可能變成為讓公司生存不擇手段、為讓情人回頭使「關係存續」而無所不用其極,或為在歷史被記載及他人記憶中的「存活」而以死明志,以及為了更大的整體之生存用盡自己生命的最後一絲氣息......
Thumbnail
2025/06/27
與原魔(原始生命力)類似的概念,是佛洛伊德的性本能能量,即力比多(或譯原欲、欲力、性力、性本能、性衝動)(libido)。佛洛依德認為性的後面有一種潛力,常驅使人去尋求快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性衝動,是推動人類個體一切行為的原始內驅力。
Thumbnail
2025/06/27
與原魔(原始生命力)類似的概念,是佛洛伊德的性本能能量,即力比多(或譯原欲、欲力、性力、性本能、性衝動)(libido)。佛洛依德認為性的後面有一種潛力,常驅使人去尋求快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性衝動,是推動人類個體一切行為的原始內驅力。
Thumbnail
2025/06/25
羅洛.梅在《愛與意志》中對原魔的描述是:任何有能力佔據個人整體心智的自然作用,即為原魔。性與愛欲、怨氣與憤怒,以及對權力的貪念,都是原魔的實際呈現。原魔可能具有創造性力量,也可能帶來毀滅,但通常是二者兼具。
Thumbnail
2025/06/25
羅洛.梅在《愛與意志》中對原魔的描述是:任何有能力佔據個人整體心智的自然作用,即為原魔。性與愛欲、怨氣與憤怒,以及對權力的貪念,都是原魔的實際呈現。原魔可能具有創造性力量,也可能帶來毀滅,但通常是二者兼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當我們探索人類存在的奧秘時,靈魂的概念總是居於核心位置。靈魂,這個古老而神秘的詞匯,喚起了關於意識、存在和生命本質的深刻思考。在不同的文化和哲學傳統中,靈魂被視為人類獨特性的象徵,是我們與宇宙連接的橋樑。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靈魂的理解和追求往往變得模糊和商業化,使得有許多人常常追求身心靈的完
Thumbnail
當我們探索人類存在的奧秘時,靈魂的概念總是居於核心位置。靈魂,這個古老而神秘的詞匯,喚起了關於意識、存在和生命本質的深刻思考。在不同的文化和哲學傳統中,靈魂被視為人類獨特性的象徵,是我們與宇宙連接的橋樑。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靈魂的理解和追求往往變得模糊和商業化,使得有許多人常常追求身心靈的完
Thumbnail
📕 意識神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匯處:  https://reurl.cc/9vEbld
Thumbnail
📕 意識神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匯處:  https://reurl.cc/9vEbld
Thumbnail
這幾個月得出了: 『一切生成的最初 #本質, 是“#體驗” 、也是“#願力 ”, 更是 #相輔相成。』 因而做了一些表象&本質上的詮釋 萬物皆有框架、而框架如同一種「包裝」 就像透過行銷的包裝,去吸引人,那樣子 透過文字的包裝,也能去傳遞“真理”的抽象概念 (如上上篇文【
Thumbnail
這幾個月得出了: 『一切生成的最初 #本質, 是“#體驗” 、也是“#願力 ”, 更是 #相輔相成。』 因而做了一些表象&本質上的詮釋 萬物皆有框架、而框架如同一種「包裝」 就像透過行銷的包裝,去吸引人,那樣子 透過文字的包裝,也能去傳遞“真理”的抽象概念 (如上上篇文【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透過創造性的視覺心像觀想,我們可以將慾望形塑成圖像或想法,再將其以正向積極的方式發送到身體。這樣的信息充滿愛意,對身體健康有積極影響,因此愈充滿愛的信息,身體就愈健康、強壯且有活力。
Thumbnail
透過創造性的視覺心像觀想,我們可以將慾望形塑成圖像或想法,再將其以正向積極的方式發送到身體。這樣的信息充滿愛意,對身體健康有積極影響,因此愈充滿愛的信息,身體就愈健康、強壯且有活力。
Thumbnail
終究靈魂都會好好走向愛與成長的方向。這樣就好。不必要有現世的和解,也不必要因我而有何改變(這種期待有時會變自以為是)——大家各自都已經盡力,這樣就好。
Thumbnail
終究靈魂都會好好走向愛與成長的方向。這樣就好。不必要有現世的和解,也不必要因我而有何改變(這種期待有時會變自以為是)——大家各自都已經盡力,這樣就好。
Thumbnail
透過畫畫連結感知力、潛意識、更大的自己。這讓我感到當下我們是一體的... 我可以信賴內心浮現的靈感...那是美好的合一感,也是處於心流的狀態。
Thumbnail
透過畫畫連結感知力、潛意識、更大的自己。這讓我感到當下我們是一體的... 我可以信賴內心浮現的靈感...那是美好的合一感,也是處於心流的狀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