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時代的清即使國力昌盛、文化也頗有可觀處,但言論管制相當嚴格,社會氣氛頗為肅殺。而這點完整地暴露在來訪的朝鮮文人,朴趾源的觀察中。
例如,在乾隆四十五年,藏傳佛教活佛「班禪六世」來熱河與北京為乾隆祝壽。這當然是一時盛事,但朴趾源到處問人,卻無人願意回答:「等我從熱河回到北京,與兪黃圃、陳立齋一起四處遊玩。但他們對班禪的事情連一個字都沒有提及。」
(旣還燕,日與兪黃圃陳立齋諸人游,而諸人者,未甞一言及班禪。)
「當我直接問他們時,他們要不是說,這是元、明時代就有的規矩了。要嘛就是說,我等也不是非常清楚,總之就是不願意講。」
(卽余有所詢,輒曰:有元明閒已例。又曰:吾輩所不能詳。竟莫肯一言。)
「有一天,我和高太史去段家樓喝酒。高太史說班禪的事情剛剛有變故,有個馮生就像高太史使眼色,要他不要再講下去,讓我覺得十分奇怪。」
(一日余與高太史棫生,飲酒段家樓,高太史言班禪事方發,端座有馮生者,目止之,余甚怪之。)
「過一段時間後,我就聽說山西有一個平民上疏七條,其中之一就大肆討論班禪問題。皇帝大怒之下,命人剮了他。我們朝鮮的驛夫還有很多人在宣武門外看到這個景象。如此我也不敢再多問班禪的事情了。」
(久之聞山西布衣,有以七條上疏者,其一盛論班禪。帝大怒命剮之。我東驛夫多見之宣武門外云。自是不敢復詢班禪事。)
在有清一代,「喇嘛」似乎本來就是有點像是禁忌、不太能隨意討論的題目。
而朴趾源來北京時更有不同:因為班禪其實在這一趟來北京,在朴趾源回朝鮮沒多久,就因為天花而病死。其實可以想像,朴趾源在北京問東問西的時候,班禪活佛很可能已經身體不適了。
即使如此,多談兩三句就可能有性命之憂,確實是很可怕的社會氛圍。
&
圖片來源:
Chat GPT AI
資料來源:
朴趾源,《熱河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