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
第13章〈建構論的治療法:有意思與沒意思〉全章摘要
(對這章的理解是:作者試圖從建構論的心理治療的實踐層面,對批評者做出某些矯正與反駁)
(這章筆鋒幽默且犀利,讀起來興趣盎然)
(部分直接節錄書中文字)
Ch.13〈Constructionist Therapy: Sense and Nonsense〉P.325-350
By Jay S. Efran and Leslie E. Clarfield
1.
建構論的精神「不是」把所有觀點和位置都視為同樣正當的。
建構論有權選擇、表明、捍衛某一觀點。誰都可以這麼做,不能接受的是,將該觀點視為客觀事實或真理。
建構論有責任為某些主張採取特定的位置。
建構論同意「無人可以直接獲取事實。」這個命題作為一個前提,這無需辯護也不需要證明,也不構成不當的「現實宣稱」。
2.
因謹守「不指導」份際或「保持中立」的治療師立場,不是建構論治療。
將治療只侷限於「會談」,是錯誤理解與應用建構論治療。
(a)「治療作為會談」是一個描述,而非處方。描述是對事情發生的描述,處方是表達該如何進行的命令。正如「物競天擇」是對物種存續的描述,而非物種生存遵循的規則。
(b)建構論認為,所有治療(任何形式),在經過分析後,都會成為共同建構的會談,不應拘泥於形式。
3.
保持全然中立是不必要的。
(a)直接教導性互動固然不好,但提前規劃預想是合理舉措。
(b)企圖藉由保持完全中立來抹去治療師與案主的位階,同樣形成另一種獨斷。
(c)消除階序等級是不可能的,早在治療師與案主要進入治療關係時,就已注定案主是前來尋求幫助的。
4.
治療師不是也不需要是中立的,對所有觀點亦非一視同仁。
5.
反對純粹形式主義,例如:全員到齊的家庭團體治療、待寄的書信
6.
當「循環提問(circular questioning)」與「返身提問(reflexive questioning)」的提問形式只淪為服侍治療師的真正意圖:審問與調查,那就要反對之,因其背離了建構論開放、協作本質。
7.
對建構論而言,心理治療是一種教育的工作,得以進行端賴於參與者達成共識同意進行,而非「心靈客觀上出現問題」。治療作為會談,表明是在一個語境中,語言作為媒介是最主要需要掌握的。語詞的應用隨情境不同,有其結構性,捕捉所使用的詞彙的細微差異,對於如何詮釋很關鍵。而詮釋不是只是復述,話語的重要性更甚行動,正是詮釋帶來了問題:「真正的問題就在於詮釋永遠不只在於搜集事實,更且,詮釋是會有後果的。」
8.
治療發生改變的關鍵所在是直交互動(Maturana, 1988 “orthogonal interaction”)。
直交互動是:來自不同語言與互動結構的參與者,彼此有著差異性,用其各自獨特的互動方式創造了新的可能性,共構出新的意義與行動。不是平行或對抗,而是垂直性的切入,打開可能性。
9.結論:
(a)建構論沒必要把自己設立在中立的位置,或完全避免地位階序,或只能等待改變會按其節奏自然發生;也沒必要為了符於形式,安裝特殊視聽設備、建立一群治療團隊、使用特殊提問技術。
(b)建構論的心理治療是一種教育的形式。治療的媒介是語言。治療師與案主的互動是以「直交」的方式,用意在產生更多包涵性的另類形式。
(c)建構論強調社群共同努力從事的本質,與案主合作,案主受到的教導是把症狀視為由目前的生活型態所滋生,且鑲嵌在其中,而非來自外在力量的產物,亦非來自內在心病的謎團。